王钦若:北宋江南宰相第一人,宋真宗器重他,宋仁宗骂他是奸邪

《大宋宫词》里的王钦若王大人,被很多网友誉为本剧的搞笑担当,行走的表情包。

可不是嘛,剧中的王大人,很怂很奸猾,又有些小聪明,有时还颇能发挥些作用。在这么一部越看越无味的电视剧里,也算是很多人的快乐源泉了吧!

王钦若这个人,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很受宋真宗赵恒爱重,成为北宋时的“江南宰相第一人”。

仁宗朝,也曾二度为相,死后被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算是颇享尊荣了。

他精明强干,文治武功皆有所成就,但在历史上的名声却相当不咋地。宋仁宗曾经对辅臣说:“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

且由于他长相不雅,颈脖上长有肉瘤,被世人称为“瘿相 ”。这是以绰号称人,带有轻蔑之意。

总之,这是一个复杂的人。算不上啥好人,但也并非像后人所贬损的那样,一无是处、全靠逢迎帝意上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多面的王钦若,论一论他的功过是非。

01.三十及第,“大器晚成”

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新余。他的老乡,最有名的应该是后来大明王朝的严嵩严阁老。

王家,也算是书香门第、仕宦家庭。早年,王钦若的父亲王仲华,随着祖父王郁在鄂州做官,有回遇上江水暴涨,就把家搬到了黄鹤楼。

据说当时,汉阳人望见黄鹤楼上,好像有光彩之景,这天晚上,王钦若就出生了。

不过这个,大家就随便听听,古代信这一套,总爱给人安上个“天生异象”的传说来。

王钦若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祖父把他带在身边,用心教导,十分疼爱。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钦若以出色的考绩,考中进士甲科,开始步入仕途。这一年,他30岁。

按说也挺可以的了,但王钦若自认为已是“龙带晚烟归洞府,雁拖秋色过衡阳”,颇有点大器晚成的味道。

毕竟,他后来的政敌寇准,可是19岁就进士及第了。

02.“邀他人之功为已功”,被皇帝垂青

考中进士之后,王钦若被任命为亳州防御推官,后来又升为太常丞、判三司理欠凭由司。

有一回,担任度支判官的毋滨古和王钦若聊天,说起老百姓拖欠赋税,从五代到现在,执法官不停地责罚,百姓筋疲力尽不能承受。自己准备请奏皇上,将这笔钱粮债务减免掉。

王钦若一听,立马敏锐地捕捉到,这是个向皇帝邀功的好机会。于是,他连夜命人核算出欠款数目,第二天,以个人名义抢先上奏疏给宋真宗。

真宗看完大惊:“先帝顾不知邪?”先帝难道不知道这事吗?

王钦若很聪明地回答:“先帝固知之,殆留与陛下收人心尔。”先帝当然知道了,他是有意把这件事留给陛下您来处理,好让您收买天下人心呀!

一番回答老到恰当,既打消了真宗的疑虑,又有一种处处为现任皇帝考虑的贴心小棉袄味道。

于是,真宗十分高兴,很快下令减免了百姓所欠政府钱粮一千多万担,还释放了三千多个囚犯。

此后,真宗对王钦若更加器重,召其为翰林院学士,后来派他出任西川安抚使,回朝后又升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等。

虽然是靠着“偷来的功劳”获得皇帝青睐,打开了晋升的高速通道,但王钦若也确实有胆有识,实干为政。

任亳州判官监仓时,有回天下了很久的雨,恰逢百姓远道来交租粮,路上谷子被淋湿了,仓司官因此拒绝接收,百姓叫苦不迭。

这时,王钦若站了出来,命令收下百姓湿谷,并向皇上请奏,在支出谷粮时可以先支湿谷,这样既不会让湿谷霉烂,又可以解除百姓远道而来的艰辛。

太宗皇帝听后大喜,亲自下诏褒奖王钦若。

在判大理寺任上,王钦若管理全国公案,30 天之内,全国无刑事案件发生,社会秩序井然,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奇迹 。

他还积极整顿官制、精简冗浮官员等,为朝廷官制树立了规范,减少了开支。

做西川安抚使时,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 巡视西川各地,审察案情,所到之处,自死罪以 下,都依次减刑。

可以说,在每一任上,王钦若都兢兢业业,做出了不俗的政绩。

03.收受贿赂,推脱责任冤同僚

王钦若不但善于“邀他人之功为己功”,还擅长玩嫁祸他人的戏码。

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王钦若担任科举主考官,有个叫任懿的考生想走后门,找与王钦若交好的僧人惠秦牵线搭桥,行贿350两银票。

当时王钦若正在试院监考,王夫人就把任懿的名字写在仆人祁睿的手臂上,祁睿以给王钦若送饭食为由,进到试院,偷偷把名字和贿赂银两数额告诉了王钦若。

后来,这件事不幸败露了,祁睿、任懿等人被捉拿归案。

王钦若很鸡贼,坚持说祁睿是科举之后才雇到家里的,至于惠秦,他从来就没登过俺家门。

而审讯中,任懿也改口了,说是自己的大舅哥认识知举官洪湛,他们曾一起拜访过洪湛的家。至于银票,当初只是托付给僧人,不知道他们送给哪位主考官了。

凑巧的是,任懿的大舅哥又死了,所以到最后,没有证据证明是王钦若受了贿。王又是宋真宗身边的大红人,法司也不敢深究。

于是,科场舞弊、收受贿赂这口锅,就被牢牢扣在了洪湛头上。洪湛被削去官职,流放儋州,最后死于流放途中。

如果说之前抢功一事,王钦若的行为虽然很招人讨厌,但毕竟性质也不算太严重;那么这次的科场受贿案,就真的是很卑鄙了。

先是受贿,然后巧舌如簧推卸责任,导致无辜的洪湛受冤流放而死。而且,任懿的改口,很难让人相信,不是王钦若暗地里做了手脚吧。

就此事而言,真是活该他后世背负骂名。

04.“澶渊之役”临危受命,镇守大名府

随着洪湛的死去,“科场受贿案”的风波也慢慢消散,宋真宗和他的大臣们,迎来了让他们刻骨铭心的景德元年(1004年)。

这一年,大辽萧太后和圣宗耶律隆绪,率20万大军南侵,兵临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剑指首都汴梁。

北宋朝廷惊慌失措,作为鸽派代表的副宰相王钦若,主张南迁金陵。最终在宰相寇准的力排众议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举起战斗的大旗。

而河北大名府,是军事重镇,一旦陷落,整个河北都将落入辽军之手。宋真宗准备派一个重臣去镇守,寇准马上提名王钦若。

召见之时,王钦若还没表示,寇准就来了一句:“现在不是臣子辞难之日,参政当体此意!”

好家伙,这话说的,王钦若推辞都没法推辞,赶紧表示愿意为朝廷出力。

我前面有说到,王钦若其实是个有胆有识、实干为政的人,镇守大名府期间,他也很想有所作为,建立奇功。

十一月的时候,听闻辽军将至,王钦若就跟诸将领商议,大家分守诸门,并给自己分配了守南门的任务。

不过他手下的将领孙全照表示,参政您是主帅,还是留在中央官署,掌控全局、发号施令为好。王钦若这才听从了孙的建议。

全照曰: 不可。参政主帅,号令所出,谋划所决,南北相距二十里,请覆待报,必失机会,不如居中央府署,保固腹心,处分四面,则大善。钦若从之。

辽军来了之后,发现大名府不好攻,就离开这里转攻德清,王钦若得知后,派出将帅精兵追击,没想到,却中了辽军的埋伏。

勇将孙全照自请带兵救援,出城力战后杀伤大量伏兵,不过宋军也损失惨重。

我们都知道,这场宋辽之战,最终以双方签订“澶渊之盟”结束。宋真宗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从此两国罢战言好。

王钦若最终也算是顺利完成驻防任务,安全返朝。

从此次驻守大名府也可以看出,王钦若虽然是主和派,且军事才能有限,但在面临强敌攻城的危险时,没有退缩。他自己要求守南城门,在辽军转攻别处后,也能够主动出击。

虽然最后中计了吧,但人家也算是兢兢业业,并没有很怂。而且出于对孙全照的感激,回朝后,也为孙全照的加官晋爵说了不少好话,倒也并非忘恩负义之人。

05.诬陷寇准,策划并导演“天书运动”

“澶渊之盟”,为北宋带来了暂时的安定。

缔约之初,宋真宗自我感觉也颇为良好,很庆幸自己亲征的英明,对力挽狂澜的寇准敬重有加。

而“素与寇准不协”的王钦若就“深嫉之”,找准机会就给寇准上眼药。

一天,真宗目送寇准退朝,王钦若在一旁问道:“陛下敬重寇准,莫非因他对社稷有功吗?”

真宗说是,王钦若继续:“陛下为何不以澶渊之役为耻,反以为寇准有功社稷呢?”

真宗很吃惊,问他为什么这样说。王钦若答道:“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

看宋真宗露出了不悦的神色,王钦若赶紧加把劲继续道:“陛下听说过赌博吗?钱快输光时,赌徒总是孤注一掷。陛下,你当时就是寇准的孤注,够危险的。”

不得不说,王钦若真是个上眼药的高手。

简简单单几句话,先是间接否定了寇准在“澶渊之战”中的功劳,又含沙射影地说寇准为了自己建立不世之功,压根就不顾及皇帝的安危。

于是真宗此后,想起“澶渊之盟”就觉得耻辱,想起这份耻辱,就愈发地讨厌寇准。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寇准被撸了相位,下放到陕州去做知州。

而且此后,宋真宗还陷入了重度焦虑,不知道该怎么洗刷“澶渊之盟”的耻辱。王钦若揣测到真宗的心事,故作认真地说,“倘若攻取幽燕,便可洗刷耻辱”。

乖乖,真宗本就畏惧契丹,刚刚签下了“和平协议”,让他再去打,岂不是要亲命嘛。果然,真宗听完后深沉地说:“河朔生灵,才免干戈,岂忍再战?可想他策。”

王钦若这才把本意和盘托出:“只有封禅才能镇抚四海,夸示外国。”

宋真宗一听很心动哇,但也是有点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功业平平,去封禅恐怕有点丢人。于是王钦若又很贴心地建议,可以搞点祥瑞,为泰山封禅造造势嘛。

君臣两个一起密谋策划,买通宰相王旦等几个大臣,假造“天书祥瑞”,把宋真宗包装成一个“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

之后再大张旗鼓进行泰山封禅,所谓“顺天应民”。

而上行下效,君主热衷祥瑞,臣子便迎合讨好。

从大中祥符元年开始,全国各地不断有祥瑞出现,宋真宗便忙忙碌碌,东封西祀,完全沉浸在自己导演的这场闹剧里。

“天书运动”长达十五年,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到真宗晚年,几乎把太祖太宗朝的积蓄挥霍殆尽,留给后人的是一个空壳子。史载:“内之畜藏,稍已空尽”。

《宋史》评说天书封祀是“一国君臣如病狂”。明代李贽也说:“堂堂君臣,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叹!”

在这场闹剧中,宋真宗赵恒是第一男主角,王钦若则是第一发起人+策划人+马前卒。于两人而言,这都是其最大污点之一。

06.“艰难”的宰相之路

王钦若天天绞尽脑汁地投真宗之所好,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自己能加官进爵。

宗真宗也确实很爱重王钦若,很早就想让王钦若当宰相,但是王旦援引太祖太宗朝的惯例说:“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的。我为宰相,不敢抑人,这也是公议。”

咱大宋朝自太祖到陛下您,从来就没有南人执掌国政的。我是宰相,不敢压抑众人的想法,这是大家一致的意见呀。

真宗这才不敢固执己见。

天禧元年(1017年)王旦辞相以后,王钦若终于由枢密使升为宰相,成为北宋江南宰相第一人。他恨恨地说:“为王旦一句话,晚做了十年宰相。”

可惜这次,王钦若宰相的位子却没坐多久。

大约在天禧三年(1019年),商州逮捕了一个私藏禁书的道士,据说还能施展法术,驱使六丁六甲神。这个道士承认出入王钦若之门,还得到过他的赠诗。

在真宗看来,你王钦若可以帮着我搞神道设教,却决不允许与道术之士自搞一套。这年六月,真宗毫不犹豫地将钦若罢相,出判杭州。

后来,王钦若又回到京城,宋仁宗赵祯即位后,曾二度为相。

天圣三年(1025年),王钦若染病回家,宋仁宗亲自去探望,还赏银5000两。死后,又追赠他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并且录用他的亲属以及他所亲信的人二十多个。

大宋开国以来,宰相蒙受恤恩,没有能与王钦若相比的。

帝(宋仁宗)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既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录亲属、亲信二十余人入官。国朝以来宰相恤恩,未有钦若比者。

07.结语

纵观王钦若的仕途生涯,实在算不上什么磊落正直之臣。

但有一说一,他也并非像后人所贬损的那样,是个一无是处、十恶不赦的无耻之臣。

其为政方面颇有成就,与杨亿等主持修纂的《册府元龟》,历时8年,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书”

这些,都还是很值得被肯定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