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文库 | 《内功经》解读
形意拳之所以能惊风雨、走雷霆,变化于无形,内气之使然也。炼气之法乃本于内功、纳卦、神运三经。传至宋世荣先生,以毕生精力,悉心揣摩,终得其暗劲,化劲之妙,于是在河北形意门中,郭云深之力,宋世荣之柔,白西园之巧,并称“三绝”。方今国家大力挖整传统武术之时,愿将此三经原文及宋先生这注解,公诸同好,并附个人体会供参考。
武术之道,形之于外者为架势,寓于内者为气力。练拳时,各种架势之长短、高低以及其飞腾变化,皆所以运用气力也。如内无气力,则架势亦是空架势。然而欲发力足,则必先求其内气之充,是故气者又是力之根本。此即拳经所谓以意领气,气到力发之谓也。因而形意拳之道必自练气开始。而练气之法,一在于养,二在于运。其式则有动有静。内功经者,实为动静兼修,养、运皆备之法则也。
经络是气、血在人体内运行的轨道,它负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的使命。所以气功锻炼,首贵明经,如不能明辨经络而妄说气功,犹如盲人瞎马,将无所适从。人体经络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经别、经筋之分,对练武术者来说,最主要的乃是前任、后督、冲脉、带脉、荞脉、维脉。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惟在阴荞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上潮。得之者身轻体健,容衰返壮......”
故习武者必练奇经八脉,不可忽视。督脉在后,系全身之阳气。任脉在前统全身之阴气。冲脉为十二正经之海,与胃肾两经密切相关,关系到我们先天后天之真气。任督冲三脉皆起于玄牝(前阴与睾丸之间),一源而三岐,故练内功者皆重视之。带脉环绕腰间,有总束诸经络不致下垂的作用。带脉通畅则腰椎灵活有力,才能起到车轴的作用。二荞、二维居两腿及身躯两侧,调阴阳贯通上下,有矫健全身,使步履矫捷而灵活的作用。习武者不可不知也。
“大道曰生,天地同始,生之谓道,阴阳呼吸”。凡练气者,无不注意调整呼吸,形意拳当然也不能例外。内功经之调息是用的自然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其法为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即提会阴、尾骨向前向上兜翻),两胁向两边张开;呼气时小腹放松,自然隆起。这种呼吸方式,既适合于技击动作的要求,又合乎生理上的需要,能使膈肌与腹肌的力量增强,加大腹压的变化,提高肺活量,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瘀血,有利于心脏的工作。也易于做到内气鼓荡和发力时气沉丹田。提肛、缩肾,增强了对肾经(肾、生殖内分泌系统及部分内分泌腺)的锻炼,加强了内分泌腺的功能,能根据需要产生更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竞技状态大大提高。有利于武术技能的提高,国外称之曰“自生荷尔蒙法”。
练动功时,呼吸一定与动作相配合,即起吸、落呼,开吸、合呼,蓄力时吸,发力时呼。但还要注意自然,不可勉强。要逐渐做到力不蓄而自蓄,力不发而自发。用提肛缩肾的方法,将真气自玄牝之门提到丹田,再自丹田贯入五脏六腑,这就是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所说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将有形之精,化成微妙之气,再将此气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在人体内的表现,便是光聚天心。也就是形意拳经上说的“一点灵光吊在眉”。
有规矩,然后成方圆。对初学者必须规定严格的姿势。刘奇兰先生说“意即人之神气,形是人之动作,动作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是内中神气之和,外面神气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诚于内而形于外,内外合一,乃形意二字之意义也。”笔者练功体会,练内功最重要的是松、静二字。内功经对形式上所作的那些规定,都是为了达到松静的目的。
盖内气之运行,是受从意志支配的,首先要由大脑皮层发出信息,其次是肢体某部接受讯息。不静,则大脑发不出信息;肢体不松,则接受不到信息。是故松与静,乃是行气的根本。但松静并不是疲踏松垮,而是要松而不懈,静而不散。静如劲松挺拨,精神凝聚。动如风吹在树,百枝摇曳。极其自然协调而又富有弹性。练功时真气发动,腹内沸腾,要提起全付精神,以意领气,达于四梢便觉舌欲催齿,齿欲断筋,发欲冲冠,甲欲透骨。出手虽柔缓,而力能摧城,刚柔相济,圆通活泼,个中趣味,非道中人,不可知也。
形意拳要以意领气,以气帅形,以气催力。所以虽谈走劲,仍是行气。形意拳出手应该八劲俱全,要哪个劲便有哪个劲。欲达到八劲俱全,便首先作到按肩、逼臀、圆裆、提胸、提颏、贴背、松肩。欲同时作到这七项要求,是相当不易的。对初学者应先从分别练习入手,能够单独打出明劲、暗劲、横劲、竖劲就算很不错了。然后再练明暗劲的变化与应用。既要认真刻苦地练,又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也。
练静功时或坐或立均可。坐式或盘膝,或坐于凳上将两大腿放平,双脚踏地均可。应先按宋世荣先生注解的小周天法敛气沿任督两脉作循环。然后再练“五气朝元”法。站式即桩功,以取三体式站立者为多。可在练过坐功的基础上直接练五气朝元法。
练动功(行功)时,有明劲、暗劲之分。打明劲,只练三点小周天循环,即吸气时,将真气自会阴提到命门,此为蓄力;发劲时,呼气,同时将气自命门向前穿过,达于丹田,复降于会阴;打暗劲时,发力比较柔缓,可用五气朝元之法。这里附带说明一下所谓气感问题。有些初练内功之人,往往热心于追求自身气感,这是不必要的,也是一种偏差。要知气自是气,而气感乃是气的派生效应。自身有无气感,或气感之大小,并不能内气之大小。故学者只要按内功经所示之方法认真练去,勿忘勿助,自然成功。
最后,谈谈 “练神练气,返本还元”问题,这一段经文,说的是内功的高级阶段及其效果。返本还元即要返还到婴儿状态。婴儿状态,是人的原始状态,是人体生命的本来面目。这时,体内阴阳自然平衡。内气无所不通,意、气、神三者是合一的。其后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影响,产生了七情六欲,干扰了内部的平衡。使生命不能按照自然规律进行,于是才产生了种种疾病,生了病也不能自己修残补缺。
练功之道在于以入静的方式,割断外来干扰,将意识集中于自己体内,再通过一定的功法,消除以住因外来干扰而引起的体内变化,使其逐渐恢复到最初的自然状态,意、气、神重新合一。练功家叫做 “善养吾浩然之气,常守我独立之神”。武术家叫做“岂知吾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即是此意。
内功练到这一境界时,在作静功中,闭目合晴,抱神归一,使会觉得宇宙之大,空无一物,只有眼前一片光明,自身虚无缥缈,遨游太空。一不小心,就有摔下来的危险,所以精神又十分集中。作动功时,便觉飘飘荡荡,如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心无其心,身无其身,随意而动,无可无不可。又如悬肘写大草,将意气神集中到笔尖上,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任意而动,则笔走龙蛇,如用之于应敌,本无意打他,只是随进攻之势,随意应之,不见而章,无为而成,往往可将对方击出甚远。这即拳经中所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就是崩拳大师郭云深一生的经验总结“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始见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