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生物炭通过增加土壤碳来驱动微生物介导的水稻生产(国人作品)

推荐:江舜尧

编译:艾奥里亚

编辑:小菌菌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科学学院吴伟祥组于2020年4月5日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题目为《Biochar drives microbially-mediatedrice production by increasing soil carbon》的文章。该研究通过制备生物炭,在田间条件下,采用不同还田方式,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同时结合土壤细菌群落分析发现,生物炭通过增加土壤顽固性碳来驱动微生物菌群介导的水稻增产,由此笔者认为生物炭还田策略是一种较有前途的水稻增产方法,具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该研究的发现为促进水稻生产中可持续的低剂量生物炭还田实践提供了科学证据。

文章摘要

1| 不同土壤改良方式对株高(a)和水稻产量(b)的影响。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同一年不同处理之间,在5%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误差线代表标准误差(n=3)。

2| 不同改良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a-d分别代表土壤总碳(a),总氮(b),土壤可利用钾(c)以及土壤可利用镁(d)含量。CK代表空白处理,RS代表水稻秸秆处理,RSC代表秸秆生物炭处理。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同一年不同处理之间,在5%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误差线代表标准误差(n=3)。

3| 不同还田方式对还田三年(2015年)以及四年(2016年)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土壤样本在水稻生长45天后(微生物群落最活跃时)进行取样a-b分别代表还田三年后土壤细菌在门(a)和属(b)水平上的相对丰度;c-d分别代表还田四年后土壤细菌在门(a)和属(b)水平上的相对丰度。

4| 不同还田方式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网络图。网络节点的大小表示OTU的平均丰度,节点颜色表示OTU的系统发育隶属关系;a、b、c分别代表第三年(2015年)的CK、RS以及RSC的土壤群落结构网络;d,e,f分别代表第四年(2016年)的CK、RS以及RSC的土壤群落结构网络

1 |本研究采用的土壤、稻草和稻草生物炭的理化参数。




你可能还喜欢

  1. 2019年度回顾 | 微生态环境微生物类微文大合辑

  2. 2019年度回顾 | 微生态人体/动物微生物类微文大合辑

  3. 2019年度回顾 | 技术贴合辑大放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