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殿堂 | 古瓷中帝王年号庙号记载的矛盾现象
自汉武帝始创帝王统治所使用的年号以来直到清末,中华帝国的纪年有“年号”,帝王死后大多都有“庙号”和“谥号”。这种制度对于历史研究中确定时间坐标是很有帮助,同样,对于古陶瓷的断代也是非常重要的证据。首先看看年号、庙号和谥号是怎么回事吧!
年号
是当政皇帝决定并发起的,先秦至汉初还没有设定年号,汉代第七位皇帝刘彻即位后始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年号“建元”,此后形成制度,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所以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庙号
皇帝死后,后世为了给他立室奉祀时用的名号。秦朝年号和庙号两者都没有,从西汉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庙号制度贯穿始终。
庙号的规则一般来说,开国的皇帝称祖,也就是说一个朝代只有一个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不过也有例外,例如曹魏一朝就有3个祖。明朝有两个祖,即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朝有3个祖,即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一个朝代出现的“多祖多宗”现象是因为后世人臣曲阿上意造成的。
谥号
是皇帝死后臣子们根据他一生的所作所为给出的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由上所知,年号是该帝王活着的时候就有了的,而庙号和谥号一定是该帝王死了以后才有的。可是,古瓷收藏者常会遇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在有“年号”纪年款的瓷器上居然有该帝王的“庙号”或“谥号”,这显然是矛盾的。例如:
这两件宋瓷的字面上有两处相同的矛盾:
(1)“崇宁”是赵佶的年号,“崇宁元年”赵佶当政,人还活着,“徽宗”这个庙号还没有呢,这两者并存在一件瓷器上的话时间上就矛盾了。
(2)“宋徽宗崇宁 御用”,已经死了的帝王还怎么可能“御用”呢?
显然,这应该是宋徽宗的时代之后烧造的。
再如:
这件盛酒器的铭文“汉武帝赐赵破奴为浞[zhuó]野侯,因其攻陷姑师虏楼兰王,立下赫赫战功,赏宫廷贡酒200坛享用。五星聚东井利中国,宜万代千秋。元封三年史部记”,也存在同样的矛盾。“元封”是汉代第七位皇帝刘彻的年号,他的庙号是“世宗”,谥号是“孝武皇帝”,“汉武帝"是他谥号的简称。
谥号分为上谥、中谥、下谥。上谥基本都是赞扬的,多用“文”“平”等字样,下谥是批评的,多用“厉”“炀”等。刘彻谥号“孝武皇帝”中的“孝”是因为汉朝以孝治国,汉代皇帝谥号多用这个字,“武”,显然是对于刘彻一生开疆拓土的评价,但同时有对他穷兵黩武政绩批评的意思。很多皇帝的谥号因为非常出名几乎就代替了他们的名字和庙号,“汉武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即“汉代”的“武帝”的意思,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简称刘彻的谥号“汉武帝”而不提及他的庙号“世宗”。
元封三年的时候刘彻还活着,“汉武帝”的谥号还没有出来呢!显然,这件盛酒器的制作时间一定是汉武帝之后的年代制作的。也许有人会说司马迁的《太史公书》是在刘彻活着的时候写成的,史记里就用“武帝”在称呼刘彻呀?这个现象是这样的,司马迁的原版里肯定不会称“武帝”,而是后人多次修订《太史公书》在修订版本里称呼“武帝”的,修史人的不经意给后世人造成的疑惑而已。
这件成化斗彩器就出现了纪年的矛盾,宪宗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朱见深的庙号,成化是他的年号。既然出现了“宪宗”这个庙号,那就肯定不是“成化”年了,成化元年(1465年)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所以,该器物必然是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烧造的。并且,明代瓷器中这种年号和庙号矛盾的现象比较多见,例如下面这件也是如此。
这件黄地五彩瓷的底款中也出现了纪年的矛盾,“神宗”是朱翊钧的庙号,“万历”是他的年号。既然出现了“神宗”这个庙号,那就肯定是“万历(1572年-1620年)”以后烧造的了,绝不可能是“万历六年秋月”烧造的。
这件器物也是同样,“崇宁”这个年号是宋徽宗的,而“徽宗”是庙号,崇宁元年的时候还不知道趙佶死后的庙号,所以,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尤其,瓶身的字体居然是现代人舒同的舒体字,这如何解释?要么是舒同抄袭了宋代已有的字体并炫耀是自创的,要么是现代人刻上去的现代人舒同的舒体字,除此之外还能怎么解释?
下面,再举一些不存在纪年矛盾的例子,如:
这件铭文中称“永乐皇帝”,“永乐”是年号,与“永乐二年春”之间不存在矛盾。假如称呼“明成祖朱棣”那就不对了!
这件铭文称“宣德皇帝”,“宣德”是年号,与“宣德三年冬月”也不存在矛盾。同样,如果写成“明宣宗皇帝”那就有问题了。
这件古酒盛器的铭文称呼“大清康熙皇帝”,“康熙”是年号,与“大清康熙六年正月”之间也不存在矛盾,此器的其他特征也都符合康熙的特点。同样,如果称呼“清圣祖”那就不对了。
这件古酒盛器的铭文“大清皇帝万寿节”与纪年款“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完全对应,因为古代将帝王的生日称为“万寿节”,尤其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康熙皇帝首次举办了六旬以上老人参加的“千叟宴”,这件器物的文字内容与史实相符,只要再确认其他因素没有矛盾的话,这件器物的断代和历史真实性就很可靠了。同样,如果写成“清圣祖万寿节”的话那就不对了。
这两件的铭文中只出现了年号,与文字表述的内容也没有矛盾。
本文例举的几例古陶瓷文化信息中年号和庙号自相矛盾的现象并不意味着是它们全都是现代人的仿品,“非黑即白、非真即假”的二元对立思维是非常浅薄有害的。从图片上看,有的器物的确是老的,至于具体是什么时候烧造的、古人为什么这么做等等不解之谜需要更多的资料佐证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