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之气究竟是什么气?
▲ 音乐与美文的跨界混搭,你有调,我有谱。
浩然之气究竟是什么气?
◈ | 梦磬
听雪师讲孟子很是过瘾。一般讲到儒门中的人物,总会让人不由自主感受到一股倔强强的气,像孔老夫子,即使老夫子本人其实挺可爱,但人家偏要“知其不可而为之”,使人一想到他,就觉得硬得很。而雪师讲孟子,却讲出了另一股气,刚固然依然刚,正也固然始终正,却也多出了一份潇洒与豁然。
说到刚,孟子其实比孔子更刚。孔子还有几分见人说人话,见君主说软话,可孟子绝不这样,见到谁都说孟子该说的、想说的话。于是乎,“望之不似人君”这种钢针话,一句一句地朝那些诸侯王的心窝子戳过去。怪的是,戳人心窝子的孟子,日子却比说软话的孔子好过得很多,没断粮,没做丧家犬,没被误会闹绯闻,也没被鄙视,反而一路上基本都被照顾得很好。最后,活得还比孔老夫子长。
什么原因??
不知道……
如果说那些诸侯王们都是看人下菜碟的,那么只能说,孟子身上必定有种让他们不敢造次的气质和气度。就像释迦牟尼,成为觉者之后,随便走在路上,路人就情不自禁被他的磁场震慑到,对他毕恭毕敬,心生向往。孟子身上的气,是什么气呢?
孟子本人回答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不明觉厉的学生公孙丑问老师孟子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很刚地给了一个很诚实的答案:不好说。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之心,则馁也。”
孟子也很难回答,浩然之气到底是什么气,这个定义很难下,不过,围绕着这个命题,可以展开外延,比如,描述一下浩然之气有什么特点。首先,它最大最刚;其次,用正直去养浩然之气,就可以使其充塞于天地之间;第三,浩然之气必须和道、义相配合,没有道、义,这股气就萎靡了,它要靠长期的义的积累,而不是以道义标榜就能有;第四,如果行为别扭着心意,不自然,不快意,浩然之气也会萎靡。
不知道公孙丑最终有没有弄懂浩然之气,千百年来,中国的读书人,都在努力参透、体悟孟子的浩然之气。仅从文字上来讲,浩指的是广大;然,可以理解为自然,浩然之气就是那一种广大无边、无所不在、自然纯然的快意之气。一个人有了浩然之气,肯定会突破自我的肉身意识的狭小,他至少能感受到自己与天地同在的广大,有一种胸怀天下的豪气。因此,他能够真的体会到什么叫“顶天立地”,他的气度绝不萎靡、萎缩,他有一种无畏的刚正之气。所以,孟子提出了“三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不”不是意识努力能达到的,一个人无论怎么用思维去努力,也很难做到,但是一旦有了浩然之气,自然而然就能做到。一个顶天立地、与天地同广大的人,怎么会做不到呢,富贵、贫贱、威武,在天地面前,唯有渺小。孟子把这样的人称为大丈夫。
大丈夫,很容易做到吗?当然不。它与性别无关。不是小女子、大丈夫的那种意思,而是人格意义上的。佛家说,修行是大丈夫所为,即便是贵为帝王将相,也不一定能做到。而修行,就是修人格,浩然之气和“三不”也属于其中。可见,要成为大丈夫,并不容易。后世那么多的儒门子弟,那么多的读书人,那么多的修行人,有多少人真正靠自己的行为参到浩然之气了呢?有多少人触摸到孟子的心了呢?
文天祥是一个。他在《正气歌》中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文天祥不仅践行了浩然之气的“三不”,他还说明了浩然之气的来源——天地正气。虽然庄子老早就说过“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还是有不少人特别是近现代一些学者,认为人的浩然之气与天地自然无关,是纯粹的人的主观精神。确实,孟子说浩然之气要靠自己养出来,但可以培养的那个“种子”却不是人自己给自己种下的,那个“种子气”,是源于天地自然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由天地之气生成。老子说的也是一个道理,万物皆产生于道,万物是道的载体。那么,天地有正气,产生了万物,万物是正气的载体,有何谬误?这股正气在人身上,就叫浩然正气。但令人不解的是,这股正气,为什么到了人身上,却没体现出来?或者说,为什么不天然地体现出来吗,还要人去养呢?有没有曾经的某个时期,比如上古,人与天地合一的时候,人无需刻意去养而天然就有这股浩然正气呢?这是有可能的。很多经典中,都追溯过那段美好的黄金时代。例如《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如何如何,与天地和谐,能得天年等等。而随着所谓的文明的发展,人与天地之间越来越割裂,人身上的天地正气也被蒙蔽遮盖,最后萎缩成了一颗干干的种子。但毕竟有这个种子在,人还有希望将其养成,使浩然之气的种子蓬勃,达到与天地合一。
孟子真是个实干家,他也许没有花心思和精力,去追究浩然之气的源头是什么,但他聚焦于如何养浩然之气,给出了可行的方法论,不愧是圣人。释迦牟尼也没有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本元心或佛性,源头是什么,但他也告诉我们怎么恢复本元心,怎么发现本来面目,给了我们八万四千法门。从这个层面看,有没有发现人类的引领者,尽管思想派别不同,但领路的方式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养浩然之气也好,发现本元心也好,一是要靠自己,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浩然之气必须自己养;二是要合一,与天地正气合一,与法界合一,融入我们从来处来的那个源头。
其实,孟子不需要和孔老夫子比较,也不需要和释迦牟尼比较,孟子有其自身无可替代之处,因为他提出的浩然之气,中国文化的脊梁骨始终刚正不屈地挺立着,遇强不惧,遇弱不欺,遇顺不骄,遇逆不馁,这就是天地正气,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