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先生:为何现代人难成通才大器,只能当专才专家?

马一浮先生篆刻:蠲戏斋


马一浮先生简介

马一浮先生(1883—1967),单名浮,字一浮,号湛翁、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化宗师。十六岁应试,名列会稽县案首(第一名)。二十岁赴美日欧游学。回国后“自匿陋巷,日与古人为伍,不屑于世务”,潜心研究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抗战爆发后,先生忧愤于民族危亡,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出山讲学。1939年,在四川乌尤寺创建复性书院,讲明义理,选刻古书,培养人才。抗战胜利后,先生回杭,重居林下,主持智林图书馆。建国后,任浙江省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

【按】以下摘自马一浮先生《释学问》,文后“白话参考”为“钱穆与中国文化”公众号自撰,仅供参考,欲深入理解,请研读原文。

今人于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未尝不研究,未尝不问人,但于自己心性则置而不谈,未尝致问,此由耽于习而忽于性,故以为不足问也,何由得有成就?今日学者为学方法,可以为专家,不可以成通儒。此所言成就,乃欲个个使成圣贤。
——马一浮先生《释学问》
【白话参考】现代人对于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不是没有研究和讨论,但是对于自己的“心性”则搁置在一边,不去探讨研究,这是因为长期沉溺习气而忽视心性,而以为心性之学不值得研讨,这样怎能获得真正的成就呢?所以,今日学者的治学方法,只能使人成为某一方面的专才专家,却不能成为通才大器。也就是说,要获得真正的成就,就应该研究心性之学而立志成为圣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