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寄思】又到艾叶飘香时

又到艾叶飘香时

文 | 渔樵 

车门打开了,我端坐于座位上,看着同事们陆续登上下班回家的班车。集团分公司的高姐一手拎包、一手持一束艾蒿走进车里,涌进的一阵清风把艾蒿的草药香味送入我的鼻腔里。啊,五月麦黄端阳近,又是艾叶飘香时。

高姐坐在了我的旁边,她认真地将那一束艾草立在座位旁,散发出的阵阵香气立刻弥漫在我周围。

“高姐,你还挺应节的,哪来的艾(天津地区将艾读作nai)?”我欣赏着她那一束翠绿的艾草。

“这不是嘛,同事家里种的,给捎来几棵。”高姐讲着得到艾草的过程。

“是用它回家熏蚊子吗?”旁边的王姐也注意到了这一束艾草。

“艾草是有熏蚊子的功效,但是咱这儿的人们在端午节把它插在门口是为了驱五毒除瘴疠,是为了祈保平安用的。这几根艾草管事儿不管事儿没有考证,反正人们年年如此,已经是北方地区一种端午节的固定风俗了。”不知人家王姐是不是真的不懂,我自顾自地给人家解释着。

“是呀,农村风俗特别时兴这个,还要用红纸剪上几个葫芦栓在上面插在大门口。红纸葫芦上还画着蟾蜍、壁虎、蛇、蝎子、蜈蚣等五毒图案。”王姐也来了兴致。

车厢里的人们七嘴八舌纷纷议论着,回忆着早年过端午节的种种风俗和饮食特色。端午节话题成了今天下班途中谈论的专项内容了。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那种特有的乡土风情已经深深印入了我的心中。小时候,农村虽然家家都很贫穷,然而,每逢年节人们在艰苦的生活中都要努力制造一些各家吃食尽不相同的节日氛围。过端午节了,家里再穷,也要包上一点儿苇叶粽子,江米红枣粽子糯糯的香甜已经是孩子们多日的翘盼了。门口再插上几棵艾草。特别是这几根艾草那是人们一定要准备的,人们心里很清楚世上并没有什么鬼怪,家里穷的叮当响也没有什么可以让神灵保护的,可人们还是那么认真地装扮着这几根草。因为它已经融入了一种深刻的、民族的、历史的东西在里面,融入了人们对太平盛世生活幸福的向往,融入了对阖家欢乐平安吉祥的祈愿。这几根艾草承载了人们那时最美好的无声的愿景寄托。

记得在“文革”末期的一年,那是端午节前一天的傍晚,暗暗的傍晚夜色中,我正陪伴妈妈在院子里的土灶上蒸煮粽子。灶膛里的柴草火光把我和妈妈身影拉得很长。“咯噔、咯噔……”大门口传来了声音。

“是王二大爷!”我喊了出来。

因为这种“咯噔咯噔”的声音是木拐杖的铁头与地面碰撞发出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唯王二大爷独有,村里人们熟悉了这种声音。

王二大爷在五十年代初,给高级社(人民公社的前身)开柴油抽水机,不小心被齿轮盘轧去了半支腿,自那时起一双木拐杖就相伴在了他的左右。

果然是他,门口出现了拄着双拐的王二大爷,正磕磕绊绊一拐一拐地进到院里。

他手里拿着一束艾草递给我妈妈:“五婶(邻里对我妈的称谓),给你几棵艾。唉,太少了,一大片都让大队的人给铲了,人家让'以粮为纲’、'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让'破四旧,立四新’。”

“谢谢二大爷。”妈妈一边谢过王二大爷,一边让我接过那一束艾草。

“唉,谢什么。地里长的玩意儿,白天不敢送,让他们看见了给自个儿找麻烦,只有晚上给不错的邻家送两棵,插上吧,讨个吉庆,还有几家,我得去送。”王二大爷说完就往院子外走去。

挽留不住,我和妈送老人出院门,王二大爷撑着双拐“咯噔、咯噔…”慢慢消失在黑暗中。我把手中的艾草送到鼻下,新鲜的艾草散发出浓浓的香气……

时间一晃就是五十年过去了,星转斗移,物是人非,生我养我的农村家乡已经消失在祖国快速建设发展的滚滚大潮之中。然而,幼时的端午,幼时的乡俗,幼时的邻里亲情星星点点依然深深印记在我的心中。常伴我左右难以忘怀的依然是那醇醇的乡音,浓浓的乡情,还有对那已经逝去走远了的家乡一草一木的深深乡思。

汽车在路上快速地行使着,高姐的那一束艾草静静地立在我的旁边,阵阵香风飘来,绵绵思绪伴着艾香久久萦绕在我胸间。

2019年6月4日

作者简介:陈吉刚,昵称:渔樵,天津津南人,1957年生。就职于天津宝成集团,别无他技,只羡恬淡。渔舟荡荡湖光里,樵担悠悠山色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