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书随笔:用一生来学做人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用一生来学做人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读后感
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很多教师每天在做简单低效的重复劳动
原文1: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
那么,总的来说,能不能使教师的工作中有一些空闲时间呢?——这个令人很伤脑筋的问题往往是不得不用这个说法来表达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语文、数学教师每天在学校上课3、4小时,加上备课和改作业5、6小时,另外每天还得至少有两小时被课外工作所占用。
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这个问题也像学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一样,是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它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
反思1:其实目前很多中小学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简单重复的低效劳动,长此以往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已经没有了最初的热情,从心底对自己的教育事业失去了激情。
这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还在于目前学校过于行政化的管理已经束缚了教师的创造力,教师每天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与时间来完成一些无效的任务,例如频繁迎接上级名目繁多的各类评估检查,来自学校内部的各种检查,其实这些检查很多是无效的,甚至已经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老师们被这些所谓的检查已经削弱了工作的热情。
其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教师把很多精力用在这些低效甚至无效的迎检上,自己被折腾得身心俱疲,哪还有精力和热情进行自己的教学研究。
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除学校的行政干预,把老师们从“折腾”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否则教育改革只能是在“画饼充饥”。
别让教育家办学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望。
改变自己要从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开始
原文2: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反思2:如果说太多的行政干预属于客观因素的话,那么主观的不作为才是造成自己职业倦怠的根源。
由于目前学校教育已经掉入了“应试”的泥潭,所有的教学行为似乎都在围绕着考试分数而展开,于是很多“优秀”的教师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研究教材,钻研考题,培养孩子的应试技巧,这其实是对于教育的误解。目前这种“只育分不育人”的学校教育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正确轨道。
作为学校教育首先要教会我们的孩子如何做人。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教文育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要想提升为师者的自身素养,那就要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就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要读书,要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对书本要有浓厚的兴趣,要乐于博览群书,要善于钻研书本,养成思考的习惯。
我们目前很多教师以工作忙为理由拒绝读书,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备课要目中有人,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育人是大目标,这是教育的本质。为此,于漪老师曾经告诫自己: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一名师者,要用生命来谱写教育的新篇章,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那么改变自己就从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开始吧。为了所有的孩子,为了所有的家庭,更是为了我们的民族,从阅读开始吧。
让自己的时间用在终生阅读上,倾注在用心教书育人上。唯有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有希望,才会真正永远屹立在世界之林。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