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标题 腹诊干货
【腹诊干货】胸胁苦满,这是个倒装句,意思是胸部和胁部为满所苦,苦是难受之意。如何腹诊确定患者胸胁苦满呢?分述于下:
1,患者自己感觉胸部与胁部有胀满或者堵塞感,此为自觉症状。
2,以大拇指放于肋弓下缘,稍向上推按,患者说胀满难受或疼痛。
3,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并列从肋弓下水平插入肋弓内,患者说痛。
具备上述任何一项者,皆可以确定患者胸胁苦满,主肝胆病变,多用柴胡剂疏肝理气,根据不同兼症选用不同柴胡剂,分述于下:
1,胸胁苦满重,体格健壮或有便秘,用大柴胡汤。
2,胸胁苦满轻,用四逆散。
3,胸胁苦满甚,脐上动脉搏动明显,体格健壮,易便秘,或有烦燥惊狂,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4,胸胁苦满轻,脐上大动脉搏动明显,体质弱(即脾阳虚),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主治:左脇痛
处方:黄连6g 柴胡9g 青皮9g 当归9g 川芎9g 桃仁9g 红花6g 陈皮6g 半夏3g 炒茱萸9g
配制: 水煎服
主治:右胁痛
处方一: 甘草9g 姜黄18g 枳壳15g 边桂15g 香附9g
配制:水煎服
处方二:当归12g 元胡9g 良姜9g 香附9g 乳香6g 赤芍9g
五灵脂9g 干漆9g 没药9g 红花9g 枳壳9g 川楝子9g
配制:水煎服
主治:胁痛
处方:生地9g 赤芍6g 川芎9g 红花9g 桃仁9g 当归30g 生蒲黄9g
配制:水煎
★头痛眩晕神经性头痛
姜半夏30 茯苓30 陈皮20 甘草15 制南星20 明天麻20三付
止眩晕 解痉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痰浊冲逆,蒙蔽清窍。疗效显着。
★
胸痛 胸藏心肺,为清阳所聚之处,如果胸部气机闭塞,经脉不通可以引发胸痛。
(1)如果胸痛并有咳喘,以烧且面红耳赤,吐出的痰似铁锈,苔色黄,则属于肺热咳喘,是因为外感风热犯肺,肺气不利所致。
(2)如果胸痛而叶腥臭脓痰,甚至叶脓血,伴随有发热,烦躁干渴,舌红苔黄,则肺痈胸痛,是因为热毒蕴肺,气滞血瘀,瘀血内聚结成痈。
(3)如果胸痛而干咳,出现咯血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则属肺痨胸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虚火损伤肺络所致。
(4)如果胸胀痛,时痛时停,病人急躁易怒,口苦,胃纳少,此属气滞胸痛,因为情志郁结,以致气机不畅而致。
(5)如果胸部刺痛,夜晚会加剧,心动不安,舌紫黑色,则属血瘀胸痛,多数由于胸部外伤或气郁日久,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6)如果胸闷胀痛,痛及肩背部,且有喘咳,叶痰量多,舌苔白腻,则属痰湿胸痛,是因为心阳不振,痰湿内蕴,气机不畅抽致。
(7)如果胸痛波及背部,遇冷环境时加剧,兼有气短,喘息,面色苍白,肢体寒冷舌苔白,此属寒凝胸痛,因为病人素体阳虚,寒邪入侵,财致气机闭阻,胸阳失宜所致。
(8)如果胸痛如针刺,面色表灰,四肢冰冷,冷汗淋漓,称为真心痛,是因为心阳不足,血瘀痰阻,导致血脉急速闭塞不通。
胁痛 右胁为肝胆之居所,肝胆经络循环于两胁,所以肝胆及其经络病变,均可引起胁痛。
*肋痛(1)如果胁痛脘胀,兼发热恶寒,黄疸,口苦纳呆,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则属肝胆湿热。因湿热侵袭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而致。
(2)如果胁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动而变化,而且食少,嗳气,舌苔薄,此为肝气郁结。因情志不畅,肝失条达,气机郁结,肝络不通而致。
(3)如果胁灼痛,兼有面红目赤,烦燥口干,二便不畅,舌红苔黄,皮为肝火郁滞,为气郁化火所致。
(4)如果胁刺痛,夜间更甚,胁下有时可见瘀块,舌质紫黯色,属于瘀血内阻。因为气郁日久,气滞血瘀,亦会因跌打损伤,瘀血内停,经络痹阻而致。
(5)如果胁胀痛,咳则加剧,兼有咳嗽,气喘促,咳吐涎沫,舌苔白,属于悬饮。因为水饮停留胁间,脉络受阻,气机升降不利而致。
(6)如果胁肋隐隐作痛,长久不消,且口干咽干头晕目眩,心烦闷,舌红苔少,则属肝阴不足。因为肝阴不足,致使肝络失养而疼痛。
胸痛 胸藏心肺,为清阳所聚之处,如果胸部气机闭塞,经脉不通可以引发胸痛。
(1)如果胸痛并有咳喘,以烧且面红耳赤,吐出的痰似铁锈,苔色黄,则属于肺热咳喘,是因为外感风热犯肺,肺气不利所致。
(2)如果胸痛而叶腥臭脓痰,甚至叶脓血,伴随有发热,烦躁干渴,舌红苔黄,则肺痈胸痛,是因为热毒蕴肺,气滞血瘀,瘀血内聚结成痈。
(3)如果胸痛而干咳,出现咯血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则属肺痨胸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虚火损伤肺络所致。
(4)如果胸胀痛,时痛时停,病人急躁易怒,口苦,胃纳少,此属气滞胸痛,因为情志郁结,以致气机不畅而致。
(5)如果胸部刺痛,夜晚会加剧,心动不安,舌紫黑色,则属血瘀胸痛,多数由于胸部外伤或气郁日久,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6)如果胸闷胀痛,痛及肩背部,且有喘咳,叶痰量多,舌苔白腻,则属痰湿胸痛,是因为心阳不振,痰湿内蕴,气机不畅抽致。
(7)如果胸痛波及背部,遇冷环境时加剧,兼有气短,喘息,面色苍白,肢体寒冷舌苔白,此属寒凝胸痛,因为病人素体阳虚,寒邪入侵,财致气机闭阻,胸阳失宜所致。
(8)如果胸痛如针刺,面色表灰,四肢冰冷,冷汗淋漓,称为真心痛,是因为心阳不足,血瘀痰阻,导致血脉急速闭塞不通。
3。胁痛 右胁为肝胆之居所,肝胆经络循环于两胁,所以肝胆及其经络病变,均可引起胁痛。
(1)如果胁痛脘胀,兼发热恶寒,黄疸,口苦纳呆,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则属肝胆湿热。因湿热侵袭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而致。
(2)如果胁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动而变化,而且食少,嗳气,舌苔薄,此为肝气郁结。因情志不畅,肝失条达,气机郁结,肝络不通而致。
(3)如果胁灼痛,兼有面红目赤,烦燥口干,二便不畅,舌红苔黄,皮为肝火郁滞,为气郁化火所致。
(4)如果胁刺痛,夜间更甚,胁下有时可见瘀块,舌质紫黯色,属于瘀血内阻。因为气郁日久,气滞血瘀,亦会因跌打损伤,瘀血内停,经络痹阻而致。
(5)如果胁胀痛,咳则加剧,兼有咳嗽,气喘促,咳吐涎沫,舌苔白,属于悬饮。因为水饮停留胁间,脉络受阻,气机升降不利而致。
(6)如果胁肋隐隐作痛,长久不消,且口干咽干头晕目眩,心烦闷,舌红苔少,则属肝阴不足。因为肝阴不足,致使肝络失养而疼痛。
胸胁痛辩证
胸部疼痛,痛彻肩背,遇寒加重。兼:心悸气短,咳唾喘息、面白肢冷。苔白、脉沉迟。辩证:寒凝胸痹
胸中闷胀疼痛、痛彻背部。兼:喘促,咳吐痰涎。舌苔白腻、脉缓滑或弦滑。辩证:寒湿内蕴
胸胁胀痛,时作时止,胸闷不舒。兼:急躁易怒,口苦,纳少、心悸气短。苔薄白、脉弦。辩证:气滞
胸胁刺痛不移,胸闷不舒,或胁下有痞块。舌质紫黯、脉涩。辩证:血瘀
左胁胸痛绵绵、病程较长。兼:心悸,气短,失眠。舌淡嫩、脉小弱或结代。辩证:心气虚
胸部疼痛。兼:干咳无痰或少痰咯血或痰中带血,潮热,颧红,盗汗。舌尖红、脉细数。辩证:肺阴虚
胁部隐痛,绵绵不休。兼: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全身乏力,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辩证:肝阴虚
胸痛咳嗽。兼:身热,烦渴,咳痰腥臭、或吐脓血。舌红苔黄、脉滑数。辩证:肺痈
胸胁胀痛,咳唾牵引、疼痛加重,转侧不利、肋间饱满。苔白、脉沉弦。辩证:饮病
胸胁部
感冒大椎 肺炎列缺 哮喘鱼际穴 气管炎肺俞 咯血孔最 咳嗽孔最 咳嗽肺俞、天突 咳嗽连声,肺俞须迎天突。(百) 咳嗽肺俞、丰隆
伤风不解嗽频频,久不医时劳便成,咳嗽须针肺俞穴,痰多宜先丰隆寻。(玉歌) 咳嗽身柱 忽然咳嗽腰背痛,身柱由来灸便轻。(玉歌) 痰嗽肺俞、丰隆 丰隆、肺俞,痰嗽称奇。(玉赋)
痰涎咳嗽肺俞
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却须当灸肺俞。(胜)
咳嗽风痰太渊、列缺
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剌。(玉赋)
冷嗽合谷(补)、三阴交泻
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一阴交。(席)
冷嗽合谷、阴交
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住。(杂)
寒邪之嗽风门
风门主伤胃寒邪之嗽。(玉赋)
咳嗽寒痰列缺
咳嗽寒痰,列缺堪治。(通)
气嗽痰哮乳根、俞府
乳根、俞府疗气嗽痰哮。(玉赋)
吼喘俞府、乳根
吼喘之症嗽痰多,若用金针疾自和,俞府乳根一样剌,气喘风痰渐渐磨。(玉歌)
喘嗽天突、膻中
天突、膻中医喘嗽。(玉赋)
哮喘天突、膻中
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玉歌)
喘痰天突
天突宛中治喘痰。(灵)
喘促璇玑、气海
尪嬴喘促,璇玑气海当知。(玉赋)
气喘璇玑、气海
气喘急急不可眠,何当日夜苦忧煎,若得璇玑针泻动,更取气海自然安。(玉歌)
定喘尺泽
吐血定喘补尺泽。(灵)
喘痛昆仑
住喘却痛昆仑愈。(灵)
喘急列缺、足三里
喘急列缺足三里。(杂)
虚喘足三里
虚喘须寻三里穴。(席)
小儿吼闭天突、筋缩
更有天突与筋缩,小儿吼闭自然疏。(胜)
咳喘丰隆列缺、尺泽
脾虚肺热,痰多咳喘
胸中苦闷建里、内关
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百)
心闷劳宫、大陵
劳宫大陵可疗心闷疮痍。(玉赋)
心下悲凄听宫、脾俞
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百)
心悸虚烦三里
心悸虚烦刺三里。(玉赋)
胸满项强神藏、璇玑
胸满项强,神藏璇玑已试。(百)
心胀咽痛
太冲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标)
胸满噎塞
中府、意舍
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百)
胸膈瘀血
肾俞、巨?
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宜征。(百)
心下痞满
十二经井穴
心下痞满而井主。(标)
胸满不思食
阴陵泉、承山
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席)
心胸痞满
阴陵泉、承山
心胸痞满阴陵泉,针到承山饮食美。(杂)
调心
内关
冠心病
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梗
神经衰弱-
神阙
神经官能症
承山
胸中之病
内关
胸中之病内关担。(兰)
心惊
通里
通里疗心惊而瘥。(玉赋)
九种心痛
上脘、中脘
上脘中脘疗九种之心痛。(玉赋)
心痛
上脘、中脘
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玉歌)
心脾疼痛
上脘
心脾疼痛上脘先。(胜)
脾心痛
公孙
脾心痛急寻公孙。(胜)
心疼
巨阙
霍乱心疼吐痰涎,巨阙着艾便安然。(胜)
胸结
涌泉
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通)
胃心痛
劳宫
劳宫退胃心痛亦何疑。(通)
心痛
劳宫、少泽
心痛翻胃刺劳宫,寒者少泽细手指。(杂)
心胸痛
大陵
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通)
心胸痛
大陵
心胸之病大陵泻,气攻胸腹一般针。(玉歌)
心下寒
少泽
少泽应除心下寒。(灵)
心腹胁肋
照海(阴跷)、内关(阴维)、列缺(任)、公孙(冲)。
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标)
胁肋疼痛
支沟(飞虎)
胁肋疼痛针飞虎。(标)
胁痛
阳陵泉
胁痛只须阳陵泉。(杂)
肋胁下疼痛
阳陵泉
肋下胁边者,刺阳陵泉而即止。(通)
胁肋疼痛
气户、华盖
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百)
胸胁支满
章门
胸胁之满何疗,章门不用细寻。(百)
胸满腹痛
内关
胸满腹痛刺内关。(标)
膈痛—
膻中、巨阙
胸痛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百)
腋肿
委阳、天池
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百)
热壅三焦
关冲。
★胸椎,胸肋痛---处方
胸椎,胸背痛--瓜蒌枳壳二陈汤加味
[组成]瓜蒌12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甘草3克,青皮6克,桔梗6克。
[辨证加减]痰多咳甚加蜜冬花10克,密枇杷叶10克,咳痰血加白芨6克,藕节炭10克;痛甚加元胡6克,郁金10克。合并血胸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丹参15克,葶苈子10克。
[特点体会]胸部内伤的治疗应以宣肺理气为主,因肺居胸中,肺主气为贮痰之器,胸部损伤致内伤气滞血瘀,肺气失宣,痰浊停留,气为痰阻,胸阳痹阻,致胸部疼痛,咳嗽痰喘。瓜蒌,枳壳二陈汤中以二陈汤行气化痰,治疗肺损伤后所致的湿痰,加瓜蒌以助润肺化痰,瓜蒌能“泻肺火”,“止一切血”,可制止肺损伤之出血。以青陈皮合用,加强行气止痛之功。枳壳,桔梗合用,升降结合,流畅胸中气滞,使气行则血自行。加强痰湿的排净,有利于肺中分泌物的排泄,防止肺的并发症。因肺宣气行血活,有助于气胸的吸收,枳壳破气又有泻除胸腔中不利之气,血胸的治疗因瘀血偏重应加桃红,红花,丹参,以活血化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因本方的行气化痰宣肺为主,使胸部内伤(伤气,伤血,伤经络,伤脏腑)均获治愈(心脏内伤除外)。
胸胁散痛汤
[组成]柴胡6克,郁金12克,赤芍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玄胡12克,姜黄12克,木香5克,瓜蒌壳9克,地龙12克,炒山甲9克,香附9克,甘草5克。
[功用主治]疏肝理气,祛瘀止痛。主治胸胁挫伤,青紫瘀斑,两胁窜痛,咳嗽痛剧。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辨证加减]伤后咳嗽痛剧可加杏仁12克,桔梗12克,胸胁痛兼背脊痛加用狗脊12克,薤白12克。
胸肋骨痹痛治验—肋软骨炎
多见于胸壁2~5肋骨部位,局部疼痛,胸壁隆起高突,坚硬压痛明显,重咳或深呼吸震痛,胸闷,表面光滑,不红不热,屏气持重则疼痛加重。
治疗方法:虎杖12克,生乳香10克,生没药10克,甲珠10克,共研细末,用食醋加少许黄酒拌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外敷。有红肿热者,不加黄酒,2~3天更换一次,一般敷贴3~4次,即可痛止全愈。
[概念]
两胁为足厥阴、足少阳经循行所过,故胁肋疼痛多与肝胆疾患有关。《灵枢.五邪》篇日:\"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称\"胁下痛\"。《丹台玉案》称\"季肋痛\",《杂病广要》称\"胠胁肋痛\",皆属胁痛范畴。
[鉴别]
常见证候
邪犯少阳胁痛:胁痛,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耳聋,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滑,脉弦。
痰饮内停胁痛:悬饮,胸肋胀痛,咳唾、转侧、呼吸疼痛加重,气短息促,苔白,脉沉弦或沉滑。
肝郁气结胁痛:胁痛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疼痛每随情志的变化而增减,胸闷不舒、善太息,脘腹胀满,饮食减少,舌苔薄,脉象弦。
瘀血阻络胁痛:胁痛如刺,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胁肋下或有积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肝胆湿热胁痛:胁痛胀满,口苦心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赤或黄疸,小溲黄,脉弦滑,舌苔黄腻。
肝阴不足胁痛:胁肋际痛,其痛悠悠不休,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目眩晕,或两目昏花,视物不清,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鉴别分析
邪犯少阳胁痛与痰饮内停胁痛:两证二为表证,一为里证。邪犯少阳胁痛,其发病原因有二:一为风寒之邪直犯少阳经,二为由太阳传入少阳所致。少阳经脉布于两胁,寒邪外袭,少阳经气不利,邪居半表半里。《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革加更)……\"。其辨证要点为胁痛、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痰饮内停胁痛,多因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或为饮食劳伤,而使肺失通调,脾运转输无权,肾的蒸化失司,三者互为影响,水饮稽留,流注胁间,气机升降失调,故胸胁疼痛。《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胁痛为悬饮的主要症状之一。其辨证要点有胸胁痛,气短息促,咳唾、转侧、呼吸时胁痛加重。邪犯少阳胁痛治宜和解少阳,方选小柴胡汤加减。痰饮内停胁痛治宜攻逐水饮,方选葶苈大枣泻肺汤、香附旋覆花汤,身体壮实者可用十枣汤。
肝郁气结胁痛与瘀血阻络胁痛:二证皆为实证,一为气郁,一为血瘀。肝郁气结胁痛、因情志不舒或暴怒伤肝,肝失条达,疏泄失职,而致肝气郁结。《证治汇补.胁痛》篇曰:〝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气机郁结阻于胁络,则胁肋胀痛,其疼痛随情志的变化而有所增减。而瘀血阻络胁痛,多因平素肝气不舒或肝气郁结,病久入络,血流不畅,则瘀血停着。《临证指南医案.胁痛》篇曰:\"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胁络痹阻,则胸胁刺痛、固定不移。所以二证可以从病之在气在血,疼痛性质,部位作为临床的鉴别要点。肝气郁结胁痛以胀痛为主,疼痛游走不定,倏聚倏散,或见胸闷、善太息、情怀抑郁不舒等肝气郁结的症状;血瘀阻络胁痛,多为刺痛,痛有定处,或见积块,舌质紫暗有瘀斑等瘀血的症状。气滞与血瘀可以同时并存,《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曰:\"久病在络、气血皆窒\"。亦可以先后出现、也可有所侧重,如果胀过于痛,多偏气郁,如痛过于胀多属血瘀。肝气郁结胁痛治疗以疏肝理气散结为主,宜柴胡疏肝散加减,胁痛甚者加青皮、白芥子、郁金。瘀血阻络胁痛,治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方选膈下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肝胆湿热胁痛与肝阴不足胁痛,一为实热证,一为阴虚证。肝胆湿热胁痛,多因湿热外侵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则生内湿,湿从热化,侵及肝胆,使肝胆失去疏泄条达之功,而引起胁痛。《杂病源流犀烛》:\"胠胁肋痛,肝经病也,盖肝与胆二经之脉、布胁肋,肝火盛,木气实,故流于胠胁肋间而作痛\"。而肝阴不足胁痛、或因肝郁化火伤阴,或由肾阴不足波及肝阴,或因血虚不能养肝,肝阴不足,肝络失于濡养则导致胁肋隐隐作痛,《景岳全书.胁痛》篇曰:\"内伤虚损,胁肋疼痛者,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辨证要点:肝胆湿热胁痛,临床多见胁痛剧烈,胸闷纳呆,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肝阴不足胁痛为胁肋隐痛,其痛悠悠不休,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或见有阴虚内熟,或阴虚阳亢(口干咽燥、面部烘热、颧红、心中烦热、头眩耳鸣、视物昏花等)的症状。肝胆湿热胁痛治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龙胆泻肝汤。肝阴不足胁痛以养阴柔肝法,宜用一贯煎为主方。
胁痛一症,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病证有虚实之辨、病位有气血之别。病变虽在肝胆,病机主要责之气、血两端。如《景岳全书.胁痛》云:\"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第详察其所因,自可辨识\"。治疗时根据\"通则不痛\"的原则,祛除病邪,调畅气血,则自能取效。""
[文献别录]
《景岳全书.胁痛》:\"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此非诸经.皆有此证,但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必以次相传,延及少阳厥阴\"乃致胁肋疼痛。故凡以焦劳忧虑而致胁痛者,此心肺之所传也;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以色欲内伤,水道壅闭而致胁痛者,此肾与膀胱之所传也。传至本经则无非肝胆之病矣\"。
《证治汇补.胁痛》:\"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风冷外侵,跌仆伤形,叫呼伤气,或痰积流注,或瘀血相抟,皆能为痛。至于湿热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
《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杂证胁痛,皆属厥阴肝经,以肝脉布于胁肋,故仲景旋覆花汤、河间金铃子散,及先生辛温通络、甘缓理虚、温柔通补、辛泄宣瘀等法,皆治肝着胁痛之剂,可谓曲尽病情,诸法毕备矣。然其症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不可概论,茍能因此扩充,再加详审,则临症自有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