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必备 | 胸部CT常用报告模版

来源:沙澧影像

1.胸部CT正常: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清晰。肺内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灶。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未见明确胸膜病变。胸廓骨质及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

2.胸部CT增强正常: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清晰。肺内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灶。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未见明确胸膜病变。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增强后,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造影剂充盈良好,管径正常、血管边缘清晰。

3.胸部低剂量CT扫描:

第1次胸部低剂量CT扫描

结节1(序列?,图?)位于左肺上叶?段,距肋胸膜  mm,大小约  mm×  mm(长径×短径),为非钙化,实性(或部分实性,或磨玻璃)结节,边缘光整(或不光整,有无分叶、毛刺、胸膜牵拉等);

双肺未见肺气肿征象;

有无肺囊肿/肺大泡/小气道病变/支气管扩张/肺间质性病变/局限性或弥漫性实变/肺不张/索条等;

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

纵隔、肺门有无肿大淋巴结(或钙化淋巴结);

纵隔内有无其他异常;

胸腔积液,有/无,右侧/左侧/双侧,少量/中量/大量;

有无胸膜增厚/胸膜斑块;

心脏形态、大小如常/增大。有无心包积液,少量/中量/大量;未见冠状动脉钙化(或冠状动脉右支/左支 轻度/中度/重度钙化);

(请注意乳腺、甲状腺、骨质等部位发现阳性病变时需写入报告,若无阳性病变无需提示这些部位)。

4.支气管病变:

毛细支气管炎: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大部分显示清晰。双肺见弥漫性小结节,小叶中心分布为主,部分呈'树芽征'。双下叶可见'马赛克'样表现,透亮区内血管管径变细。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双肺所见,考虑毛细支气管炎,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

胸廓两侧对称,双下叶支气管血管束显示紊乱。双下叶外、后基底段支气管呈囊状、柱状、曲张状扩张,管壁增厚,部分囊腔内见气液平,周围见小叶中心结节及斑片实变。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双下叶外、后基底段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

5.肺部炎症:

大叶性肺炎: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清晰。右肺上叶示片状实变,边缘模糊,其内密度均匀,可见支气管气像。余肺内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灶。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如常。未见明确胸膜病变。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

右上叶大叶性肺炎,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肺脓肿:

胸廓两侧对称,双肺支气管血管束清晰。左上叶可见一边缘模糊的空洞病灶,洞壁厚度约1.0cm,内壁较光整,可见气液平,空洞周围无卫星病灶。余肺内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灶。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如常。未见明确胸膜病变。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明确异常。

左肺上叶空洞病变,考虑肺脓肿,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间质性肺炎:

胸廓两侧对称,双下叶部分支气管管壁增厚,可见'轨道征'及'袖口征',部分间质增厚呈网线样。沿支气管血管束见多发腺泡结节,部分融合成小斑片实变灶及磨玻璃密度灶,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如常。未见明确胸膜病变。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

双肺间质性肺炎表现,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小叶性肺炎:

胸廓两侧对称,双下叶支气管血管束模糊。双下叶沿支气管血管束见多发腺泡结节,并见融合的小斑片实变灶。余肺内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灶。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如常。未见明确胸膜病变。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

双肺所见,符合小叶性肺炎表现,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6.尘肺:

尘肺-三期:

胸廓两侧对称。双肺见弥漫性分布小结节,结节边界清晰,以双肺中上、中内带分布为主。双肺上叶尖后段见不规则团块,边缘可见长索条影,其内见斑点状钙化密度灶。气管及支气管通畅,纵隔居中,双肺门及纵隔内见多发淋巴结,部分钙化。双侧胸腔未见积液征象,心脏形态大小正常。胸廓软组织和骨骼未见明显异常。

双肺改变符合尘肺病III期,纤维融合块形成,请结合职业接触史。

弥漫结节:

胸廓两侧对称,双肺透亮度增高。双肺见弥漫性微小结节,小结节边界清晰,以双肺上叶和下叶背段中内带分布为著。双肺胸膜下见少许磨玻璃密度病变及小叶间隔增厚。双肺门及纵隔内见多发淋巴结,密度较高。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胸腔未见积液征象。心脏大小形态正常。胸廓骨骼及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

双肺改变,符合尘肺病表现,请明确职业接触史。

7.肺结核:

干酪性肺炎:

胸廓两侧对称,双肺所见支气管血管束清晰。右肺上叶示片状实变,其内密度不均匀,见'虫噬样'空洞,周围见小结节灶及条索影,相邻胸膜增厚。余双肺内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灶。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如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

右肺上叶实变影灶,考虑干酪性肺炎,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基本硬节、钙化:

胸廓两侧对称。双上叶支气管血管束紊乱,右上叶尖、后段及左上叶尖后段可见斑片形态不规则实变,其内见片状钙化,周围见多发较高密度结节及钙化结节,并见条索影与相邻增厚的胸膜粘连。双上叶尖、后段支气管扩张。余肺内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灶。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可见部分钙化的小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如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

双肺上叶所见,符合继发性肺结核(基本硬结、钙化),请结合临床进一步诊断。

急性血行散播型肺结核: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模糊。双肺弥漫小结节,直径约2mm-3mm,呈随机分布,密度均匀一致。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如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

双肺弥漫粟粒结节,考虑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结核球形成: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清晰。右肺上叶可见一结节灶,大小约2.3cm×2.5cm,其内密度尚均匀,边缘光滑、清晰,无分叶及毛刺,周围可见多发小结节及条索影,相邻胸膜增厚。余双肺内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灶。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如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

右肺上叶结节灶,考虑结核球,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浸润性肺结核: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清晰。左上叶尖后段可见斑片形态不规则实变,边缘模糊,周围见多发小叶中心结节及条索,相邻胸膜增厚。左下叶背段见部分增粗的细支气管及小叶中心结节,呈'树芽征'改变。余肺内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灶。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如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

左肺上叶所见,考虑继发性肺结核,并左肺下叶背段多发支气管播散灶,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诊断。

空洞形成: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清晰。右肺上叶可见一空洞病灶,大小约2.3cm×2.5cm,厚壁,内壁不光整,其内未见气液平;外壁欠规则,无明显分叶及毛刺;空洞周围可见多发小结节灶及条索影,相邻胸膜增厚。可见自空洞引流至肺门的管壁增厚的支气管。余双肺内未见明确异常密度影灶。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如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

右肺上叶空洞病灶,考虑结核性空洞,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胸廓两侧不对称,双上胸廓塌陷。双上叶体积缩小,可见较大薄壁空洞形成,其内壁尚光整,未见气液平,空洞周围可见形态不规则实变灶及多发条索影,与周围增厚的胸膜粘连。双侧肺门上提,中下肺支气管血管束呈'垂柳'样。双上叶支气管扭曲,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如常。双侧横膈幕状粘连,双侧肋膈角钝。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

双肺所见,符合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请结合病史进一步诊断。

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散播型肺结核:

胸廓两侧对称,双上叶支气管血管束紊乱。双肺见弥漫大小不等结节灶,直径约2mm-10mm,呈随机分布,以双上叶病变为著,结节较大并密度较高。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见部分增大淋巴结,最大淋巴结短径约2.0cm。心脏形态、大小如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

双肺弥漫结节,考虑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支气管内膜结核:

胸廓两侧不对称。右肺上叶体积缩小,见片状实变及周围多发小叶中叶结节灶、条索影,右肺上叶支气管及其分支管壁不均匀增厚、管腔狭窄。余双肺内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灶。主气管、余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右侧肺门淋巴结增大,短径约1.5cm,左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如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

右上叶支气管内膜结核并右上叶部分肺不张,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8.肺弥漫间质性病变:

UIP寻常型间质性肺炎:

胸廓两侧对称。双肺可见部分小叶间隔增厚及细网状影,并可见磨玻璃密度病变,以胸膜下及肺底分布为主。HRCT上可见蜂窝肺改变及牵拉性支气管扩张。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间质性肺炎(UIP型)

机化性肺炎: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清晰。双肺可见多发斑片状实变灶,以胸膜下分布为主。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机化性肺炎可能,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间质性肺炎-磨玻璃密度影为主型:

胸廓两侧对称,部分支气管血管束边缘模糊。双肺可见斑片状磨玻璃密度灶,以胸膜下分布为主,并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及细网状影。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考虑间质性肺炎,请结合临床进一步诊断。

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间隔旁肺气肿: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显示清晰。双上叶胸膜下见多发无壁及薄壁透亮区,薄壁透亮区直径大于1.0cm。余肺内未见明确病变。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双上叶间隔旁型肺气肿。

全小叶型肺气肿:

胸廓呈桶状,两侧对称,双肺透过度增高,以双下叶为著,且双肺血管管径变细,双下叶透亮区内血管变少。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全小叶型肺气肿。

小叶中央型肺气肿: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显示清晰。双肺见多发无壁透亮区,直径小于1.0cm,以双上叶分布为主。双上叶见直径大于1.0cm的薄壁透亮区。余肺内未见明确病变。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小叶中央型肺气肿并双上叶肺大泡形成。

10.胸膜病变:

局限性胸膜肿瘤-胸膜纤维瘤: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显示清晰。右下外侧胸膜可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突入肺内,肿块大小约4.0*3.0cm,平扫CT值约35Hu,增强后CT值约60Hu,肿块边缘尚清晰,相邻右下叶肺组织受压、实变。余双肺内未见明确病变。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增强后,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造影剂充盈良好,血管边缘清晰。

右下胸膜占位病变,考虑胸膜纤维瘤可能,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胸腔积液、肺不张: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显示清晰。双侧胸腔积液,双下叶于胸腔积液前方见条状实变肺组织。余双肺内未见明确病变。部分积液位于双侧斜裂内。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双侧胸腔积液并双下叶部分肺组织压缩性肺不张。

纤维胸:

胸廓两侧对称。双侧胸膜弥漫性增厚、边缘尚光滑,其内可见钙化。双肺胸膜下可见网状影,以双下叶胸膜下分布为主;双肺另见胸膜下线。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及大小未见明显异常。胸壁软组织及肋骨未见明显异常。

双侧胸膜改变,考虑石棉肺所致,请结合职业史进一步明确。

胸膜恶性间皮瘤:

右侧胸廓较左侧塌陷。右侧肋、膈及纵隔胸膜弥漫性不规则、结节状增厚,并右侧胸腔积液。右下叶胸膜下肺组织呈条状实变。余肺内未见明确病变。主气管、双侧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胸壁软组织及肋骨未见明显异常。

1.右侧胸膜弥漫不规则增厚,考虑恶性胸膜间皮瘤可能,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2. 右下叶实变肺组织,考虑肺不张,建议复查。

胸膜转移瘤:

右侧胸廓较左侧塌陷。右肺上叶可见一形态不规则肿块,大小约为 cm* cm,边缘呈分叶状。余双肺未见具体病灶。右侧肋、膈及纵隔胸膜广泛不均匀增厚,最厚处约 cm,平扫CT值约Hu,增强后CT值约Hu。右侧可见胸腔积液。主气管、双侧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右侧肺门及纵隔内可见明显增大淋巴结,最大者短径约为2.0cm。心脏形态大小正常。胸壁软组织及肋骨未见明显异常。

增强后,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造影剂充盈良好,血管边缘清晰。

扫描范围内双侧肾上腺未见明显占位病变。

1.右肺上叶肿块,考虑周围型肺癌,并右侧肺门及纵隔内淋巴结转移可能。

2.右侧胸膜广泛增厚并胸腔积液,考虑胸膜转移。

11.肺肿瘤:

肺转移瘤:

胸廓两侧对称,双肺支气管血管束清晰。双肺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灶,边界清晰,双肺下叶及胸膜下分布为主,较大者位于右肺上叶后段胸膜下,大小约2.1*1.9cm(长径*短径)。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气管分歧下见肿大淋巴结,短径约2.0cm。双肺门未见异常增大淋巴结。双侧胸腔未见积液征象。心脏大小形态正常,心包未见增厚。胸廓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第七胸椎体内见结节状稍高密度灶。

1. 双肺多发结节灶,考虑转移瘤;

2. 气管分歧下淋巴结肿大,转移可能性大;

3. 第七胸椎体内稍高密度结节,骨转移不除外。

右上叶中央型肺癌: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清晰。右肺上叶尖段近肺门处见软组织结节,周围见小结节及磨玻璃密度灶,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显示不清,余肺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右肺门及纵隔见多发增大淋巴结,最大淋巴结短径约2.5cm。双侧胸腔未见积液征象。心脏形态、大小正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1. 右肺上叶尖段结节灶,中央型肺癌可能性大,伴阻塞性肺炎可能,建议支气管镜检查进一步明确。

2. 右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转移待除外。

右下叶中央型肺癌:

右侧胸廓较左侧略塌陷。右下肺门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不均,CT值约**-**Hu。右肺下叶体积缩小,呈片状实变。右肺中间段支气管及下叶支气管可见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增强扫描右肺门肿块不均匀强化,CT值约**-**Hu。右上叶见少许索条影,左下叶见小结节灶,直径约0.5cm。气管及其余支气管通畅。右肺门及纵隔内见多发异常增大淋巴结,部分融合成团。双侧胸腔未见积液征象。心脏形态大小正常。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1.右肺下叶中央型肺癌,伴阻塞性肺不张,中间段支气管受累;

2.右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转移;

3.左下肺小结节影,转移不除外,请结合临床;

4.右肺上叶陈旧病变。

右中叶中央型肺癌:

胸廓两侧对称。右肺中叶体积缩小,呈均匀实变,其内未见支气管气相,右下肺门增大,见软组织团块,右肺中叶支气管截断。气管及其余支气管通畅。左肺门及纵隔内见异常增大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融合成块。双侧胸腔未见积液征象。心脏形态大小正常。心包未见增厚。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1. 右肺中叶中央型肺癌,伴右肺中叶阻塞性肺不张;

2. 左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

左肺下叶中央型肺癌:

左侧胸廓较右侧略塌陷。双肺支气管血管束尚清晰。左肺门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左肺下叶支气管截断,左肺下叶基底段体积缩小,呈均匀实变,背段及左舌叶见斑片实变。余肺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气管及其余大支气管通畅。左肺门增大,纵隔内见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最大淋巴结短径约2.0cm。左侧见胸腔积液。心脏形态大小正常,心包未见增厚。胸廓骨骼及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

1. 左肺下叶中央型肺癌,伴左肺下叶阻塞性肺不张;

2. 左侧胸腔积液;

3. 左肺下叶背段及舌叶实变,考虑阻塞性炎症;

4. 左肺门增大,纵隔内多发淋巴结,转移不除外。

癌性空洞并肺转移: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清晰。双肺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灶,部分结节可见空洞形成;右肺上叶前段见不规则厚壁空洞,大小约3.3*2.3cm(长径*短径),可见壁结节。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肺门及纵隔内未见异常增大淋巴结。双侧胸腔见积液征象。心脏形态大小正常,心包未见增厚。胸廓软组织及骨骼未见明显异常。

1. 右肺上叶厚壁空洞伴双肺多发结节,考虑右上叶周围型肺癌并多发肺转移瘤,请结合临床除外肺结核;

2. 双侧胸腔积液。

左肺上叶周围型肺癌:

胸廓两侧对称,双肺支气管血管束清晰。左肺上叶尖后段见结节灶,大小约2.1*1.9cm(长径*短径),平扫CT值约43Hu,增强后不均匀强化,CT值约60-75Hu;边缘见浅分叶和细毛刺,其内可见空泡征,远侧见胸膜牵拉,近侧可见血管纠集征。余肺内未见明显异常改变。气管及大支气管通畅。双肺门及纵隔内未见异常增大淋巴结。双侧胸腔未见积液征象。心脏形态大小正常,心包未见增厚。胸廓骨骼及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

增强后,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造影剂充盈良好,血管边缘清晰。

左肺上叶结节灶,考虑周围型肺癌,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左肺上叶周围型肺癌并癌性淋巴管炎:

胸廓两侧对称。左肺上叶前段见软组织密度结节灶,边缘可见浅分叶及毛刺。左肺上叶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呈串珠样改变,左肺上叶可见弥漫性微小结节和小叶间隔增厚。双肺另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灶。气管及支气管通畅,纵隔居中,左肺门及纵隔内见多发异常增大淋巴结,最大淋巴结短径约2.0cm。双侧未见胸腔积液。心脏形态大小正常。胸廓软组织和骨骼未见明显异常。

1.左肺上叶周围型肺癌,伴左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

2.左肺上叶癌性淋巴管炎表现。

3.双肺多发结节灶,考虑转移瘤。

12.纵隔肿瘤:

胸腺瘤(A型):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清晰。肺内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灶。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前中纵隔可见一大小约2.0*1.8cm的软组织结节,边缘光滑、清晰,平扫CT值约Hu,增强后均匀强化,CT值约Hu。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未见明确胸膜病变。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增强后,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造影剂充盈良好,血管边缘清晰。

前中纵隔占位病变,考虑胸腺瘤(A型),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胸腺癌(C型):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清晰。肺内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灶。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前中纵隔可见一大小约4.5*6.0cm的软组织肿块,边缘不规则,平扫CT值约Hu,增强后不均匀强化,CT值约Hu。肿块与后方相邻主动脉弓及肺动脉主干分界不清。右侧胸膜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丘状软组织结节。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可见少量心包积液。未见明确胸膜病变。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增强后,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造影剂充盈良好,血管边缘清晰。

1.前中纵隔占位病变,考虑胸腺癌,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2.右侧胸膜多发占位病变,考虑胸膜转移可能,请结合临床。

3.心包积液,考虑心包受累。

胸内甲状腺肿: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清晰。肺内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灶。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上纵隔、主气管右侧可见一大小约2.5*3.0cm的较高密度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平扫CT值约Hu,增强后明显强化,CT值约Hu。肿块颈部甲状腺相连续。相邻主气管受压、向右明显移位并管腔狭窄。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未见明确胸膜病变。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增强后,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造影剂充盈良好,血管边缘清晰。

上纵隔主气管右侧软组织肿块,考虑胸内甲状腺肿,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畸胎瘤: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清晰。肺内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灶。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前中纵隔可见一大小约2.5*3.0cm囊性为主的占位灶,边缘尚规则,囊壁稍厚,可见钙化,其内见脂液平面。与相邻血管分界清晰。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未见明确胸膜病变。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前中纵隔占位病变,考虑畸胎瘤,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后纵隔神经鞘瘤: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清晰。肺内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灶。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后纵隔、椎体旁可见一大小约2.5*3.0cm的稍低密度占位灶,边缘清晰,平扫CT值约20Hu,增强后CT值约Hu。相邻胸8椎间孔受压迫扩大,骨质边缘硬化。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形态、大小正常。未见明确胸膜病变。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增强后,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造影剂充盈良好,血管边缘清晰。

后纵隔占位病变,考虑神经鞘瘤,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

13.肺水肿:

间质性肺水肿: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边缘模糊。双肺见片状磨玻璃密度灶,部分小叶间隔,以肺周边部明显。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支气管管壁增厚。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稍大。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双侧叶间胸膜均匀增厚。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考虑间质性肺水肿,请结合临床进一步诊断。

肺泡性肺水肿:

胸廓两侧对称,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边缘模糊。双肺见以肺门为中心的片状实变及磨玻璃密度灶,部分小叶间隔,以肺周边部明显。主气管、双肺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支气管管壁增厚。双侧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脏增大。双侧胸腔积液,双侧叶间胸膜均匀增厚。胸廓骨质及软组织结构无异常。

考虑肺泡性肺水肿,请结合临床进一步诊断。

14:冠脉:

冠脉正常:

1、冠状动脉呈右优势型;

左主干显影好,管壁未见斑块,管腔未见狭窄;

前降支及第一对角支显影好,未见斑块及狭窄;

回旋支及钝缘支显影好,未见斑块及狭窄;

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和左室后支显影好,管壁未见斑块,管腔未见狭窄。

2、心肌密度均匀,未见肥厚或变薄,心腔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3、扫描范围内主动脉、双肺、肝脏未见异常。

1、冠状动脉呈右优势型;

2、冠状动脉各支未见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改变。

冠心病:

1、冠状动脉呈右优势型;

左主干显影好,管壁未见斑块,管腔未见狭窄;

前降支近段可见局限性非钙化斑块,管腔狭窄25%-49%,中段及远段管腔未见狭窄;

第一对角支显影好,未见斑块及狭窄;

回旋支近段可见节段性钙化斑块,管腔狭窄50%-69%,远段管腔未见狭窄;

钝缘支显影好,未见斑块及狭窄;

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和左室后支显影好,管壁未见斑块,管腔未见狭窄。

2、心肌密度均匀,未见肥厚或变薄,心腔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3、扫描范围内主动脉、双肺、肝脏未见异常。

1、冠状动脉右优势型;

2、冠状动脉回旋支钙化斑块形成,管腔中度狭窄;

前降支非钙化斑块形成,管腔轻度狭窄。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

1、冠状动脉呈右优势型;

左主干显影好,管壁未见斑块,管腔未见狭窄;

前降支近段可见多个钙化为主的斑块,管腔狭窄25%-49%,中段及远段显影好,管腔未见狭窄;第一对角支及第二对角支显影好,未见斑块及狭窄;

回旋支近段可见一局限性钙化为主的斑块,管腔狭窄25%-49%,近段另可见一支架影,支架远端血流通畅。钝缘支显影好,未见斑块及狭窄;

右冠状动脉可见弥漫性部分非钙化斑块,管腔狭窄50%-69%,远端管腔显影好。左室后支可见一局限性钙化斑块,估计管腔狭窄25%-49%,远端管腔显影好。后降支显影好,管壁未见斑块,管腔未见狭窄。

2、心肌密度均匀,未见肥厚或变薄,心腔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3、扫描范围内主动脉、双肺、肝脏未见异常。

1、冠状动脉呈右优势型;

2、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回旋支支架通畅;

右冠状动脉弥漫性部分非钙化斑块,管腔中度狭窄;

余冠状动脉斑块形成未见有意义狭窄。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1、冠状动脉呈右优势型;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片内见三支桥血管,两支起自于主动脉根部,分别连接于后降支中段及回旋支远段。另一支桥血管起源于左侧乳内动脉连接于左前降支远段,三支桥血管吻合口未见明显狭窄,吻合口远端管壁未见斑块形成,管腔通畅。

左主干及前降支近段管壁多发钙化,管腔明显狭窄。

回旋支近段及钝缘支多发钙化斑块,回旋支近段管壁粗细不均。

右冠状动脉、后降支近段及中段管壁多发钙化斑块,局部管腔轻度狭窄。

2、心肌密度均匀,未见肥厚或变薄,心腔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3、扫描范围内主动脉、双肺、肝脏未见异常。

1、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冠脉CTA示三支桥血管通畅。

2、冠状动脉多发钙化斑块,三支病变,请结合冠脉造影结果。

小切口冠脉搭桥:

双侧胸廓对称,双肺支气管血管清晰,左肺尖胸膜略增厚,右肺中叶可见少许索条、磨玻璃密度影,余肺内未见明显异常改变,两侧肺门区及纵隔内未见异常增大的淋巴结;气管及大支气管通畅,无胸水表现,心影不大。

第二肋间平面至主动脉瓣平面距离为 75.7mm,第二肋间平面至头臂干前缘距离为 11.6mm,第二肋间胸骨后缘至升主动脉前缘距离为 32.8mm,第二肋间平面至心肌上缘平面距离为 32mm。升主动脉壁未见明显钙化。

1、小切口冠脉搭桥升主动脉重建所见,请结合临床;

2、右肺中叶少许索条及磨玻璃密度,炎性病变或陈旧病变可能;

3、左肺尖胸膜略增厚。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平台主要分享解剖和影像基础,影像技术,影像诊断,影像期刊,影像指南,影像会议,影像资讯,国自然,医学英语,雅思/托福,口译等信息。
31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