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NUA复调专题 | 拍摄日志:迷人的不确定
◎广州南亭外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今天是70周年纪念,而我今天生日。没错,我是狮子座!
暑假接近尾声,而复调3的拍摄也已经杀青。其间重走了好多原本就相熟的艺术家工作室,地毯式地踏遍了广州的各个角落……
第一次触电复调团队差不多是一年前,当时大家正在北京的黑桥驻地。我去探班,恰好遇上林书传和王麟在给无关小组做采访,就是著名的后苑披萨的创始人们,随后还参观了他们的木工房以及在黑桥即将开业的小超市。当时也是第一次见到了极具话题性的裸奔哥厉槟源,虽然略显遗憾地忘了让他给我一个公主抱,但是复调团队充满活力且认真的工作姿态给我留下了超级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这样的展览及工作状态心驰神往。
人生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未知,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明天是怎样的,也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有什么样的际遇。今年我竟然加入了复调3的团队,和大家一起拍摄纪录片,调查珠三角地区的青年艺术家生态。此时此刻,不知道该不该用“生态”二字来言说,但是词汇量有限、知识储备不足,姑且先这么用着。
◎香港牛棚艺术区,南美小白与策展人林书传拜访艺术家蛙王的工作室
说起广州的青年艺术家,我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候就非常想写这个题目,但是青年艺术家的多样性、分散性以及对他们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当时的我看来是没有办法去综述的。然而,《一代宗师》里不是有一句著名台词嘛——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于是在两年后的今天,回响出现了。虽然现在对于整个生态仍然觉得无法全面完整地去描述,但是迷の生态无论如何也是向我展现了它的神秘一角。
央美未来展的开幕式上,策展人徐冰说“我们一直认为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是最值得做的事情,因为青年艺术生态是最敏感的一个地带,它可以反映这个时代最不确定的,也是最有生长力的那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们代表未来。”
这种不确定性不恰好是他们迷人的地方吗?
时至今日,艺术圈已经进入到发展相对成熟且艺术生产链条相对完善的阶段,再不是持着一个民族符号就能称霸全中国的时代了,艺术家和策展人都面临着头脑风暴以及众多其他学科门类浸入的文化背景。看起来百花齐放的好日子到来了,艺术史又一次进入非线性发展的时期,但是属于艺术家的自省和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却似乎在日益减少。有力度,可以拷问灵魂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小清新的作品当道,并非只是八零后的专利,连大卫·霍克尼那样的大师也难以免俗。纵观中国上下,北京的作品依旧生猛,血淋淋地挑战我们的视觉和审美底线;而广州乃至珠三角的作品却一片和谐,潮湿且温润地像这里茶餐厅里的点心以及永远不会超过40摄氏度的天气一样——不流行,也不献媚。
这里的艺术家独立且自给自足,之前的几篇文章都已经有了概述,他们不会一根筋地要做职业艺术家,总有一份养得活自己的工作,除了养活自己之外,有的甚至还能养活创作。这一点我在初到广州的时候就深有体会,记得当时很焦虑自己的未来,但是一个相熟的老师告诉我说,养得活自己就够了,不要对自己有那么多的预设,每个人都有一条不一样的路要走。当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瞬间平静了下来。人活着需要多少的物质才能满足?才会觉得心安呢?其实养得活自己最重要!所以看到大家在为了生存而挥洒汗水,又为了梦想而执笔涂抹画布的时候,唯一想说的就是,你们真棒!艺术家已经慢慢褪下光环,成为一个平凡却不普通的职业称号。读研期间经常跟同学们相互调侃,你是艺术家,你们全家都是艺术家~艺术家的称号再也不神秘,普通人也慢慢接受以及适应这样的群体就生活在他们的周围,男生不一定要长头发和长胡子,也不一定要破衣烂衫。艺术家就像银行工作人员、公务员、白领或者其他职业的人一样,只是一个称呼,或者只是做了一份自己喜爱工作的人。
我并不了解北京或者上海的艺术家的生存环境,只是觉得广州的艺术家更像我们中的一员,没有太多的预设,没有釜底抽薪,也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是享受一份喜爱的事情带给自己的乐趣。未来是怎样的,不去想,也想不了。只是去做,手没停下来的时候,未来总是带着迷人的微笑在召唤着我们。
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有主题升华,今天大雨,特殊的日子,聊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