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中国美学:传统与现代系列讲座” 报道之一 ——中国古典艺术的视觉观照

图1:王韶华教授

演讲者简介:王韶华,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艺术史、中国古典艺术美学、诗画关系等。已出版专著《古代“诗画一律”论》、《元代题画诗研究》、《以文为图·中国古代诗文中的文图对话》等。

2021年3月31日,周三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主办的2021年度“中国美学:传统与现代系列讲座” 第一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902会议室顺利举办。本场讲座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韶华主讲,主题为“中国古典艺术的视觉观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美学研究室主任徐碧辉主持,美学研究室师生以及部分社科大师生参加讲座。

图2:讲座现场

王韶华教授的演讲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视觉观照是中国艺术的普遍特点。中国古典艺术创作中,绘画因以山水花鸟抒情而隔断历史故事,强化了视觉;文学多是以写物的方式抒情,兴物动情、感物而作;书法创作取法万物之像与汉字之像的生命情态;音乐引标题入乐,以山水入题,使抽象的音乐形象隐约可见。在中国艺术接受中,以《二十四诗品》《书评》《书势》等为代表的意象化批评成为重要的方法。不仅如此,从艺术形式到文人生活都体现出对视觉的强烈观照,如“注汤幻茶”,由舌到目再到心的审美体验,让日常生活也进入心物相融的艺术境界。

第二,视觉观照的特点是指向人的内视觉。即中国艺术通过外层视觉的描述,旨在激活人的内在想象,以生成层出不穷、鲜活生动的内在视觉形象。这与西方传统艺术再现客观世界,追求外视觉逼真化的努力恰恰相反。中国绘画、书法、文学等都在以各自具体的创作将外视觉引向内视觉。而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及命题,如意境、意象、形神、物与神游、思与境偕、外事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等等,则是对于中国艺术由外而内进行视觉观照的总结与证明。

第三,中国古典艺术指向内视觉的路径和方法。一是通过对艺术生命感的追求来搭建从外视觉通向内视觉的桥梁;二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途径:视觉艺术以削弱外视觉激活内视觉,而非视觉艺术如诗歌音乐,恰恰与之相反,以强化外视觉激活并扩展内视觉;三是以“寓物不留物”为观物的态度。以物写景,以物言志,以物体道,皆由从象到象外,进而超以象外。方寸之间,体悟宇宙万千。

第四,中国古典艺术指向内视觉的结果与根源。因指向内视觉,中国艺术将时间寄寓空间中,空间呈现在时间里,时空交融,进而使得各种艺术之间相互融通,形成中国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其根源在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和“目击道存”得道方式。

图3:讲座后部分师生合影

王韶华教授的报告结束后,主持人徐碧辉研究员从个人角度简要概括了讲座内容。她说,王教授从视觉观照角度去思考中国艺术精神,带给人以全新的启迪。通常,人们谈到中国艺术,立刻会想中国艺术以“道”为本、以有限表现无限、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等本质特性和具体特征,但从视觉入手,如此具体观照角度最后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形而上学境界,这样一种反思路径却让人有了一条具体的体道悟道途径。在提问环节,现场听众积极参与提问,提出了“孔子三月不识肉味”的真正含义、“中国园林造景如何体现艺术生命感”等问题,王韶华教授做了精彩的解答。

整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王韶华教授始终精神饱满,细致入微地为听众剖析了中国古典艺术的视觉观照问题及中国艺术境界追求。观众反响热烈。遗憾的是,王教授晚上在学校还有读书会,讨论不得不在最为热烈的时候中断。

图4:讲座海报

(孔天伊报道)

中华美学学会的宗旨:

团结美学工作者,

推动美学研究,

促进美学交流,

普及美学知识,

推广审美教育。

公众号:zhonghuameixue,感谢您的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