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需要激活“一滩死水”,才能“百家争鸣”
作者简介:
文华先生,现居多伦多,出生在天津。自幼深受京剧样板戏的影响,常年对京剧研习、锲而不舍,一九八七年以《让徐州》初次参加当地的演出比赛,后又多次参加天津市组织的京剧票友演出,2007年3月23、24日在央视11频道《跟我学》栏目的票友展演中,演唱了一段《让徐州》。对《卧龙吊孝》、《让徐州》、《上天台》、《战北原》的演唱颇有心得。
自徽班进京二百多年来,京剧有过三个繁荣的高峰 。清同治年间由于受到慈禧喜欢京剧的影响,诞生了十三个名角,被后人成为“同光十三绝”,成为京剧第一次繁荣的高峰,他们奠定了京剧的表演形式,为京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十到四十年代,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三大贤等的出现,使京剧史上第一次有了如此众多的流派。这些流派宗师的出现,对京剧对后人的影响至今,算是京剧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尤其是四十年代中后期,在京剧充满了人气后,流派纷呈,新人倍出,各有各的绝活,各有各的打发,你方唱罢我登场,送走旧人迎新角,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城市所有的戏院都被京剧演出所覆盖,角们也都使出浑身招数迎合招揽观众。
童芷苓和言慧珠本是一对好姐妹,但都受到戏院老板的邀请,同时在上海进行演出,这就形成互相竞争对台戏,双方斗智斗勇拼尽全力,都在超水平的发挥,争取观众,你演“铁弓缘”、我演“四郎探”,你演“玉堂春”、我演“大劈棺”,你演“穆柯寨”、我演“虹霓关”。就这样一个多月的对台戏,两位角不仅出尽了风头,更相互提高了各自的技艺。所以这种良性竞争无疑都是加快了京剧的发展和表演技艺的提高。
京剧鼎盛时期,不仅有旦旦对台戏,生旦、生旦净、四大须生之间同样也是无时不在的唱对台戏。最引人注目莫属马连良与言慧珠的对台戏了,马先生演“四进士”,言慧珠就“生旦净”一脚踢“大探二”,马先生演“十老安刘”,言慧珠就连演十场“戏迷传”,惟妙惟肖的模仿四大名旦轰动一时,双方你来我往争奇斗艳,创造了一时空前人气。
建国后,在首都京剧舞台上的二三十个国营和私营剧团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鼓舞,艺人们都投入到写新戏、演新戏,推陈出新的创作当中,形成京剧的第三次繁荣。在那种氛围下,不仅出现了很多新流派,像张派、裘派、赵派等,还创演了“赵氏孤儿”、“将相和”、“群英会”“碧波仙子”“白蛇传”“桃花扇”“柳荫记”“秦香莲”“赤桑镇”等众多新戏。那时的北京城各大小戏院全部爆满,流派纷呈,演出阵容空前强大,对台戏不断,充分体现了“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思想。
有了杜近芳的加盟,李少春的“野猪林”在上海创造了连演七十天的佳绩。而1952年李万春结束了在南方长达几个月的“野猪林”演出载誉归来后,在北京就出现了二李同演“野猪林”的盛况,二人各有绝技和套路,各自演绎自己的林冲,各自有拥趸的崇拜者,竞争十分激烈,一时难分轩轾。1962年李少春的“野猪林”拍成了电影,李万春却被错打成右派发配到了内蒙,在人生的道路上坎坷而逐渐湮灭,实为京剧史上的遗憾,其实戏迷们不知道的是李万春的“野猪林”更是一部教科书式的作品。
各剧院团间的竞争,只是剧团间的竞争,为的是出好戏、出好作品。只有角们之间的竞争,才可能让角们发挥巨大的创造力和表现潜力。
解放后,演员们都分配在各个剧团里唱戏,基本上“老死不相往来”,没有了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如果不是内部演出,剧目和演员都是由上面指派才能合作的。
私营剧团里,有钱可以让“关公战秦琼”,杜月笙家祠堂落成办了空前热闹的堂会,就能很好的说明钱和权对私营剧团和国营剧团的影响了。
演员进入剧团,好似进了独立王国,叶盛兰是解放后小生第一人,裘盛戎是裘派花脸创始人,戏迷很希望裘叶合作一出《飞虎山》的铜锤小生的对儿戏。但两人分别在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团,根本没有机会合作。据说,有一次内部演出安排了这个戏,不巧的是裘盛戎患感冒不能演出,两位名家失之交臂,以后就再没有机会合作,成了永久的遗憾。
九十年代后,京剧院团不知谁坏了规矩,从不合作、不配合开始,为了奖而内耗,相互攻击、相互蔑视、相互拆台,煞费苦心,要想得奖,必须上下全都要打点到位,有时上头还得有人才行。得奖了就有了资历、就可以评定演员职称了、就可以吃一辈子、就可以把持舞台一辈子、就再也不用进取了,在台上就可以随意唱、随意演了,哪还管什么人物啊剧情啊!
如果观众熟知四、五十年代舞台上的名角,就会知道现在有些奖得得主在台上唱戏像唱歌一样“水”的很。在老票友的眼里,他们根本没有真正继承前人老师的精髓,更没有深入角色、深入剧情,是在唬弄不懂戏的观众。更有些演员年轻时嗓子还不错,唱的也有味,但现在舞台上三十多年摸爬滚打老了、嗓子已经不给力了、连E调都唱不上去应该让位了,却还在把持着位置不放手,任谁来都始终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
八七京青电视大赛推出了一批年轻的演员,到如今三十多年了,无论是电视上、还是舞台上,全中国依旧是那几张脸,仍然是那么几出戏,翻来覆去唱的还是那么几个选段,他们却始终抱着话筒,唱着没有内涵、没有人物和剧情的唱段。 就这几张脸都看烦了,谁还去买票看他们演出啊? 恢复传统戏都几十年了,可全国各大小院团能推出几出镇台的戏码?有足够的名角配置吗?
现在的京剧院团不能像以前那样,把大批人马拉出去各地演大戏,京剧界不再流动、不再搞竞争,一潭死水,消亡只是时间问题。郭德纲剧团为什么能养活自己啊?要繁荣京剧不仅要“百家争鸣”,还需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来激活死水般的京剧舞台,也只有百家争鸣、才能出好作品、好人才、京剧才能振兴繁荣,否则任其这样去发展,再后继乏人,就离寿终正寝不远了。
京剧作为中华文明的一种传统文化,屹立在世界各民族的文明之林,作为一个京剧爱好者,真心希望这门国粹永远繁荣、永远年轻,永远后继有人,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