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律诗的章法小议
咏物律诗的章法小议
文/钱塘沙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诗人通过对事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咏物律诗的主要章法有两种,即是在起承转合的大框架下,以集中式或散点式表达主题,下面试就两首唐律来加以分析。
一是集中式表达主题
集中式表达主题,就是按起承转合的框架,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诗文的高潮。如晚唐诗人郑谷的《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
这是一首咏鹧鸪的七律诗。
诗人首联咏其形。“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意思是说:鹧鸪张着五彩的翅膀,在温暖的云烟迷漫的草地上盘恒,其形态举止与美丽的山鸡相类似。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这联中诗人用“暖”、“锦翼”点出了鹧鸪的特性,描绘了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
颌联咏其声。“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意思是说:昏暗雨天的青草湖边和落花时节的黄陵庙里,都能听到鹧鸪凄惨的啼叫声。青草湖、黄陵庙均在洞庭湖边。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娥皇、女瑛溺于湘江,后人立祠祭祀,是为黄陵庙。在这样凄凉的地方,听到鹧鸪“行不得也哥哥!”这样哀鸣,怎么能不使人黯然伤神。诗人在首联描写形态后,在第二联中进一步深入,用荒湖、昏雨、落花、野庙和鹧鸪的哀鸣营造了一个悲凉、伤心的氛围,写出了鹧鸪的神韵,成为千古咏鹧鸪的名句。
颈联从鹧鸪转而写人。“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意思是说:游子羁客一听到鹧鸪的哀鸣,就不由自主地泪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开唱时一听到鹧鸪的哀鸣,便愁眉不展。第三联在前两联的形、声描写后,转而写人对鹧鸪的哀鸣的反应,更衬托出鹧鸪啼鸣的凄凉,以及诗人的感慨。
尾联上句承啼鸣,下句照应全篇。“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意思是说:宽阔的湘江边上鹧鸪啼叫此起彼伏,深深的苦竹丛沐浴在晚春西下的夕阳里。此时,“性畏霜露,早晚希出”的鹧鸪已经隐入了苦竹丛中,虽然,鹧鸪依然相呼相应,但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最后一联留给读者以无尽的惆怅。
全诗通过对鹧鸪形态、习性、啼鸣,以及人们对鹧鸪啼鸣的感受,和诗人因鹧鸪而引起联想的集中叙写,在对象的描写上步步深入,情感的表达上层层推进,使鹧鸪的形影哀啼和游子的羁情愁怀乃至作者的情感融而为一,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郑谷也因此诗而获得了“郑鹧鸪”的雅号。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补六48》中曾说过“咏物诗难在不脱不粘,自然奇雅。”这首诗可谓得之矣。
二是散点式表达主题
散点式表达主题就是在诗中并行推出与主题相关联的成语、典故,来加深主题。如杜甫的《吹笛》: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这首七律写于大历元年,时杜甫寄居蜀中夔州西阁,闻笛而作。
清代诗人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此闻笛而有感也。上四摹景,下四写情。细疏之:三四分顶风月清,五六引证断肠声;末乃乡关之思,从笛声中感触者。”
首联破题。“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意思是:月明风清的秋山里传来了幽寒的笛声,是谁有如此高超的技巧,把我牵肠挂肚的思乡之情也吹了出来。此时的杜甫,入蜀已经六年,虽然安史之乱已平息,但朝局混乱,他蜀中的处境也很艰难。因此,首联中点出了吹笛和闻笛声而思乡、感伤之情。
颌联承风月清。“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并行推出“律吕和切”和“关山月”来强调笛声的凄凉。意思是说:夜风中飘来的笛声婉转凄切,明月掩映下关山明暗相间。“律吕和”是说明了笛技巧高;“切”是指其音凄切。乐府横吹曲有《关山月》,是伤别的曲子。可以想象,当时笛子吹的应是这一类的曲子。这联中的两句也分别与笛声相关,进一步加深思乡的主题。
颈联引证断肠。“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并行推出了“胡骑北走、武陵南征”两个典故,来强调笛声的感人。“胡骑北走”的典故见于《世说新语》,指刘琨为并州刺史时,胡骑围之数重。琨乘夜登楼清啸,贼闻之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皆流涕,人有怀土之思。向晚又吹之,贼弃围奔走。《古今注》记载了“武陵南征”的典故:“《武溪深》,乃马援南征之所作也。援门生爱寄生,善吹笛作歌以和之,名曰《武溪深》。”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当年胡人听了刘琨的笛子中宵北走;而《武溪深》的曲子,使人回想起南征的艰辛和对南征时家乡的思念。这联中用两个与笛声相关的典故,映衬了诗人的思乡之苦。
尾联归结。“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故园指的是杜甫的家乡杜陵;杨柳摇落是双关,既实指秋来洛阳杨柳凋谢,也是用以借喻《折杨柳》这个思乡的笛子曲,借以照应开头。尾联的意思是说:故乡的杨柳现在应该凋谢了,我还无法回去,又如何在这思乡的愁苦中曲尽余生呢?这联中用杨柳摇落喑喻《折杨柳》这个曲子,来照应和加深全篇中的思乡主题。
这首诗通过散点并行投放的格式,抒发感时伤世、羁旅他乡之愁,逐步叠加思乡的主题。诗的前六句是兴,末二句是赋。这一类诗的写作,要掌握大量的典故和相关知识,否则,便成无本之木。此外,要在咏物中寄托作者的情感,如只是罗列事物,便成了杂货铺。正如袁枚所说:“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俱非诗也(随园诗话卷二63)。”
---------------------------------
官方微信:shu2016816
萧山网络文学第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