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玉器課題綱要(二)

第十九講:隋唐五代玉器課題綱要(二)

第二節:唐代玉器

  • 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 受到當代繪畫及雕塑藝術影響,鉈法簡單遒勁,刀工粗硬,突出形象的氣韻及精神,具浪漫主義色彩,花鳥盛行。

  • 唐代高級貴族常以名貴的玉石作哀冊或謚冊。臨潼西泉鄉惠昭太子李寧墓中就發現有玉質哀冊,乾縣的懿德太子墓以大理石作哀冊。

  • 哀冊—古代帝王死後,舉行遺奠時最後一篇祭文刻於冊上,冊有玉、石、竹、木。

  • 謚冊—刻有帝后上謚詔書的簡冊。

  • 在繼承傳統玉雕工藝的基礎上融合當時金銀鈿工、雕塑、繪畫的某些表現手法,並吸收了中亞、西亞等地藝術中的新鮮血液,兼容並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開一代玉雕新風,對後世玉器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壼門,(音kǔn),一種佛教建築中門的型制,也是一種鏤空的裝飾樣式。佛教建築,中門型制的壼門是隨佛教傳入中國,而裝飾樣式的壼門自商代就已經在本土出現。

  • 中國古代建築史學專家張馭寰認為,「壺門實際上是佛教常用的佛龕,將龕窟形象取下,進行線刻,就出現了壺門。

風格:
  • 體態豐滿;凸脖子;腳修長、豐滿;肌肉有力;肚大臉胖,連雲都肥;蹄有後折者(表現趾),爪只刻ㄧ刀

人物:
  • 有冠;衣袖有漥紋(漢魏以平面陰線表示);衣紋立體淺浮雕,豐滿。

  • 上衣下棠;婦女帶義髻;臉化濃妝。

  • 陰線粗疏簡單有八刀之風;陰刻線的同一線紋上有粗有細,一如繪圖之工(蘭葉描)。

  • 人臉多豐滿、生動;手放於衣袖內;對襟;鞋頭如圭。

  • 眼睛多以兩條陰線交代,雙曲線或一曲一直。

  • 圓領;對襟;寬袖;腰束碟躞帯;掛用具。

  • 傳世玉人很多。

  • 首見十二生肖俑。出現鐵人(還有鐵牛)。

  • 武士著高筒靴。

  • 唐宋命婦有飄帶。

陜21西安市郊38.8十二生肖俑

佛像:

  • 纓絡由南北朝的交叉式玉佩轉變為項鍊式。

  • 蓮瓣由南北朝的雙瓣翹尖轉變為單瓣多層翹尖。

  • 右腳在上。

舞人:

  • 學生髮;圓臉;腰不扭;腳單立;透出身材。

飛天:

  • 神態自然大方,浮在雲上如灑花;面正視;左右手張開;.以胸為曲折點,飄帶未過足;裸上身;露出雙腳,腳平行;下襯單朵如意雲紋~有些雲頭有細放射陰線。

  • 早期露腳,稍晚不露腳,雲紋尾部拉長(飛天亦有不飾雲紋者)。

  • 飛天無羽。

  • 左右手各別持物,由膝蓋彎曲。

  • 法門寺仙鶴紋銀茶羅子的飛天:頭戴鹿皮冠,以膝為曲折,雙手捻花。

唐龍:

  • 長上顎,強調鼻子,長鬚,雙牙,深開口,吐長舌;丹鳳眼;雙生節角,髮短、少,縮脖,挺胸;尾梢纏後腿(不纏則卷雲梢);腿粗短;腿肘出毛,ㄧ般三尖爪;有翼;走姿、坐姿。

  • 唐龍早期鱗如魚鱗,晚期有背脊,網狀鱗,雙龍戲珠是晚期或五代紋飾。

  • 南北朝龍鬚平面回卷,隋代平面有邊紋,唐代刻畫平行直線紋。

  • 唐朝末期:長上顎,深開口,丹鳳眼,短髮後飄,細脖,凸胸,鐮刀爪,網格紋,背起鰭,長雲尾,束雲頭。

  • 唐玄宗之後龍尾交後腿。

  • 唐、宋、元龍都是三足。

  • 1966年,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鄉史思明墓出土銅龍一件。銅龍為蹲坐狀。頭向左斜,張口,牙已殘斷。頸部有一火焰珠裝飾。前腿直立,後腿曲踞,尾穿過後腿襠向上卷至腰部。軀干有鱗片,前肢五爪,後肢三爪。通高16.4厘米。

  • 唐代《宅經》類著作中提到「伏龍」。按「伏龍」是宅中之神,似只流行於唐宋間,其特點是每年定期在宅院各處行走,到一處就「伏」下來。有「伏龍」在,不宜動土。

鳳鳥:

  • 短喙含珠;鳳冠如樹葉如靈芝;丹鳳眼,三角眼或杏仁眼;縮脖,挺胸;翼內麟外羽,上揚;尾羽如蕨枼;三利爪。

  • 簪頭鳳:靈芝冠,三角眼,頸身裝飾放射陰線,凸胸,翼骨、雙層羽以長平行陰線表示,三股花葉形尾。晚期長喙,曲脖,凸胸。

  • 唐對鳥都是面對面。

  • 唐鳳稱鸞~鳳頭如雞,鷹勾嘴,很兇惡。

  • 圓雕唐鳥雙翼夾尾;唐鳥啣花、啣綬帶、啣勝至宋。

  • 羽毛分層由唐到元,羽尾分條改為放射隂刻線,羽頭除鱗紋也有交叉紋。

  • 金銀器雙雁翼。

  • 早唐羽尾三條分開如蕨,晚唐到五代羽尾如筍如樹

    ,羽的分條線中間加飾短隂線者到宋

  • 人頭鳥身之佛器~類似印度迦邏羅神鳥,始於唐代。眼嵌寶石是受到外來文化引響。

  • 對雁,鴛鴦,對蝶。

唐梳:
  • 有一人帶四個梳子。

  • 陜西賀若氏5.0金梳脊為梯形鑲嵌寶石。

梳背:
  • 材質有玉,金,銀,銅,蚌,骨(骨貼金),角。

  • 器型為覆D字形;陜西咸陽底張灣賀若氏墓出土梯形金框寶鈿金梳背。

  • 紋飾有寶相花,石榴,蓮花,花鳥,對雁,忍冬,素面。

簪頭:
  • 流行簪、釵,裝飾花卉,鸚鵡,鳳鳥,蝴蝶,綬帶。

  • 葵口,圓口,弧頸。

  • 法門寺鎏金銀如意雲紋簪頭刻佛像紋飾。

動物:
  • 肖生形象,運動,肌理轉折處理天然得體。

  • 肖生:駱駝的峰、頸、尾用隂線表示毛;腳的雕琢寫實

  • 動物尾巴上揚時呈尖團狀。

  • 唐、宋動物的區分在宋的後腿肌肉較凸出、明顯;尾巴較少表現。

  • 獅子用卷雲紋表示者大都為唐獅。小腿呈現肌肉;大爪子。

  • 辟邪早期如獅,後期如狗,頭愈來愈小。

  • 唐代豬較少,變得較小較肥,有些刻毛髮;腳細;塊狀耳;奔跑狀。

  • 出現琥珀狻猊。

  • 兔子圓眼,強調耳朵,下頦貼地,前腳分置臉頰兩邊。

  • 魔羯魚(龍首魚身)始見於南北朝,盛行於唐、遼、金、元,尾部翻轉;雙魔羯戲火珠。

  • 受波斯薩珊王朝影響,習用對鶴、對雁、對鳩、對熊,甚至雙魚紋。並影響到宋以後。

  • 波斯薩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高加索~至土耳其。

  • 如甘肅武威出土的一枚銅鎏金對蝶紋梳。

  • 對蝶圖案是風行於唐宋時代的一種裝飾紋樣,瓷器所見尤多。

花草:
  • 以植物為紋飾濫觴於漢代,南北朝漸多,大盛於唐。

  • 密集隂刻放射線;鏤空都有曲弧;花、葉有V字中脈無支脈;刀工簡鍊,陰線粗放,平面無立體感。

  • 葉緣雕放射狀短陰線或加邊線;花蕊為網紋,花瓣有邊線,無紋或簡紋。

  • 晚期花葉折尖,花蕊紋

    接近宋。荷葉半折 。

  • 金銀器花葉裝飾長V字形主脈,放射長陰線支脈。放射短陰線在花葉瓣中部。

  • 花瓣內凹一般發生在晚唐,宋以後流行。

  • 蓮辦較寬肥

    -唐早期肥而有弧,晚期較瘦高,遼宋則瘦窄。

  • 花朵紋多正面、全形、三層,也有半形。

器物:

  • 唐開始有動物形紙鎮;動物兩蹄相對,用簡單陰線表示。

  • 六朝到宋,尤其唐代盛行十二生肖圓雕或立俑。

  • 盛行玉梳背及玉髮簪頭。

  • 唐代婦女基本上沒有穿耳戴環的習俗,出土的唐代耳飾也十分稀少。

  • 硯台~風形,箕形,龜形。長方高足,四尖足,平底。

  • 唐宋流行「風」字硯

    ;山東小白莊出土灰陶玄武硯;安徽合肥出土箕形歙硯;未見荷葉形器。

  • 山形筆架,山紋同心由小而大。

  • 新疆戍堡遺址M.I.Vii.003出土吐蕃角印。

  • 金剛杵有獨鈷杵,三鈷杵,五鈷杵,九鈷杵,十字金剛杵,又稱羯磨杵。

  • 陜西西安市長安區韋曲街韓家灣村河東裴氏墓2010HDM9;7骨骰子跟現代一樣。

組佩:
  • 佩平面感較強,無層次感;鏤空佩。

帶飾:

唐銙:

  •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帶衣所垂蹀躞,蓋欲佩帶弓劍、帉帨、算囊、刀礪之類。自後雖去蹀躞,而猶存其環,環所以銜蹀躞,如馬之鞦根,即今之帶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環為節,唐武德貞觀時猶爾,開元之後,雖仍舊俗,而稍褒博矣。

  • 附銙以受環,環銜蹀躞以懸物,後去蹀躞獨留環,又連環亦去之,只留附鞓之飾,故曰銙。

  • D形、長D、方形;邊稜側向內傾;面小底大;四周出邊稜~池面;

  • D型有三分之二圓周,有三直一弧。

  • 隋及唐早期有帶孔方銙~少數民族用~源於南北朝。

  • 寧21鐵家溝2.0龍紋金帶飾~彎月形帶飾。

胡人系統:

  • 胡人;緊身;樂人:高鼻;深目;虬髯;卷髮;酒肚;長靴;曹衣出水;地氈;彩帶;密集隂刻線。

  • 斟酒,飲酒,唱歌,和唱,吹貝,吹笛,吹篳篥,擊鼓,舞蹈,拍和鼓,奏排簫,擊拍板,擊銅鈸,擊羯鼓,持長杯,拍毛員鼓,楷答臘鼓,持盤獻物。

動物系統:

  • 如獅、鹿;獅出現於魏晉,流行於唐。鹿角珍珠盤。

  • 尾毛上揚前飄或後飄;都以平行長陰線表現。

漢人系統:長袍。

  • 渤海王室出土葵紋金帶頭,花葉紋金托玉帯跨。

  • 北方系統,流行花口(葵口),演化為遼制,裝飾花、樹葉與卷草紋;鉈尾雙斜面。

容器:
  • 耳杯到魏晉式微,唐沒有,耳杯無圈足。

  • 杯上圈紋為耳,耳上有板是中亞粟特特徵,杯口很多是花瓣造形,器口有凹凸弦紋、折腹、折肩是唐代風格。

  • 此期流行多曲杯,橢圓長杯,來通(Rhyton),折肩杯,長頸瓶,鳳頭壺,柳斗形缽,皮酒囊。

  • 圓底的器皿是西方少數民族使用的器物。

  • 器物的足部外撇有台是一特色

    ,器物的足還延續南北朝以來的誇張爪子。

  • 盤心凸起;碗盤中心裝飾立體花卉或動物。

  • 碗盤花紋多疊辦~流行到元。

  • 器蓋大於器物口沿;器蓋流行使用桃形鈕~花苞的簡化。

  • 陜西何家村窖藏出土雙耳護手銀鍋。法門寺出土琉璃茶碗托。

  • 金銀器流行葵形或如意雲頭形鏤孔;也流行團窠(科)器形的金銀器。

  • 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銀金花香囊的鎏金團窠(科)式圖案。

  • 流行折肩、細頸容器。

  • 流行蚌殼形銀盒。法門寺出土28公分銀龜盒。

  • 很多粉盒器形如花,裝飾折枝花紋。

器型:
  • 髮插從南北朝到隋唐都分岔,

    金墓有出土。

  • 手鐲一般面寬扣窄。

  • 唐代有璧,有印刻四喜,唐太宗泰山奉天留冊。

  • 出現長稜鈴形墬。

  • 出現蠶節形玉棒。

  • 動物形佩長方形穿孔從唐代開始。

  • 上尖、側圓、下平(或圓)器座鏤孔。

紋飾:

  • 流行卷雲紋、如意雲頭紋、水波紋、卷草紋、連珠紋、綬帶紋。

  • 連珠造型是西亞波斯造型。

  • 連珠紋是外來的紋飾或者是仿粟特的紋飾;大量發現在金銀器上。

  • 如意雲頭紋是時代特徵,雲紋卷刻,斜邊有曲線

    ,雲頭非鋸齒狀,愈到後期愈簡化如花,有花蕊。

  • 如意雲頭唐代三個一組,晚期單個束腰;單個雲頭紋已到遼、宋、金

  • 雙尾雲紋是南北朝的臍帶雲紋遺緒,早期雲頭如核桃。

  • 還流行飛廉紋~馬頭鳥身;綬帯紋。

  • 除各類寶石、次寶石之外,還流行螺鈿裝飾。

  • 獸面的額頭出現”王”字。

  • 出現雙獅戲球題材。雙雁啣綬、啣勝題材。

  • 魔羯魚,猞猁,六牙象;迦陵頻加,飛廉,孔雀,蓮花,石榴,葡萄,摩尼珠,聯珠圈。

  • 猞猁:外形似貓,比貓大得多,中型猛獸。體重15~30公斤左右,身體粗壯。

※誇大花蕊的西番蓮~百香果;莨苕葉;忍冬紋。

※波斯薩珊金銀器流行鑲嵌紅寶石。

~~待續~~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該公眾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