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旧事 || 李耕昌
乡间旧事
李耕昌
一、建校舍
有这么一个小村庄,也在平原地区,由于它距离城市较远,农民大多以土地为生,经济各方面十分落后,单单从医疗卫生和教育这一块儿看,大家就知道那些年月,那些旧时光,老百姓的生活是多么饱尝艰辛,饱受煎熬。
这一年的秋冬时节,一场夜来的狂风大雨,把村上小学的多间校舍都给干倒了。村民们晨起发现后,站在最靠近居民和旁边不远的小庙的那座墙上写有,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虽墙体整个倒覆,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的标语的房子前面,唏嘘不已,幸亏是晚上,幸亏没伤到娃娃们,这下子孩子们可怎么办呀!……再看不远处的小庙,虽然说是清晨雨后,时间尚早,小庙的殿堂里香火就已经被供奉着了,香烟缭绕的。
这时候,人群中挤出了五十多岁的小学校长和比他更加年长些村支书,二人推推搡搡的并且在争议着什么好像似,最后校长站在了那座标语房子,此时此刻已然成了废墟的砖堆上,只见他两鬓已经开始飞雪,但是衣着干净整齐朴素大方,一米七几的身材,白净的国字脸上,胡须刮得挺干净。只见他十分伤感也十分激动地说,要说我们村穷我不相信,因为方圆xX里我们的庙最好,香火盛。要说不穷我也不相信,看看我们的校舍,看看我们是怎样给自己做投资的?人们说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可是我们的村民宁可花钱烧香拜佛,宁可拿钱喝酒打牌,也不愿把钱给孩子去买书交费。我们的孩子跟着季节冬天冷夏天热,我们校舍窟窿眼翘的……稍有哽咽和停顿,我早就想问一问那些到处烧香拜佛的人,你的愿望都得到了吗?我不反对宗教信仰,但是我觉得做事要分个轻重缓急吧最起码!我觉得有些人那些钱财物,真的不如你给后代用身上,让他们去学文化,去学技术,去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去拨穷根,越快越好!重建校舍的资金我去上面跑一跑,也希望大家能伸出援手!此后村支书又作了简短发言,并安排开始清理学校废墟。
学生先放了一阵子假,后来在村委会开班上课,只到新校舍落成搬迁。
未曾想到的是,这次校舍建造速度出奇的快,并且大家主动捐款捐物,义务帮工,感人的事儿有很多。此后那所学校教育工作整体上了一个台阶。从那以后,这所村上学校的一切配套真的不比城市里的逊色。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看病难
现在村卫生室待遇比较以前可就大不相同了,每村都有好几名医生轮换值班,还定期有乡里或者别处医院医生坐诊问诊,日常用药也相对全面价格也可以接受。他们待遇和村民就医条件都比从前改善了很多。听说平时学习交流各种机会也很多,学习提高都会很快的。加之各种设备机械的助力,为村民服务就更方便快捷了。
从前村上看病,是靠村上的赤脚医生的。村上就那么几间卫生室,中西医针灸全科包揽,其实也就能看个小病。看个头疼脑热的应应急罢了。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小病在家挨,受不了才往医院抬,(大多时间耽误的最佳治疗期)不行了再抬回来!这时当时就医状态。
村上的赤脚医生,泡制中药什么的都懂一些,(经常能看到卫生室外不大的场地上挤挤挨挨晒着各种中药材)受过一定的培训,加之日常自己也研习着,但是他们既要干农活儿又要询医问诊,待遇又低,确实很辛苦,如果没有一颗悬壶济世之心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农闲时他们也会整天待在卫生室。最怕阴天下雨或者夜里出去治病救人。每个村总有那么一拨人,老的小的不同年龄层,患着不同的病痛,当然这些人是有变化的,年龄小的随着时间推移会完全康复,年纪大的也有逐渐康复的,也有久病,药石无医而驾鹤西去的。
由于那些年月没有电话什么的可以方便联系,如果家中有病人了,就得腿着去请医生,要么腿着去到卫生室外等家人去找来医生看。那些自己去叫医生的人甚至连个手电筒都没有,他们着急马慌地到了医生家,村医家有院墙有两道门,叫门有时一时叫不开,不知是哪一个聪明人想出的办法,直接绕到他家房子后面,用砖头去砸墙,天长日久那种用麦草和泥堆垛成的结实的厚厚的泥墙上,竟然被砸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凹陷去。村医常无可奈何地望着墙壁对人说,我真怕那一天,我家房子会被砸塌,墙壁会被砸进去一个窟窿!
就是这样的条件,有时村上人也会跑到别的村庄上去看病,那些医生都是有一技之长的,治某种病特别有手段者。因救医没有交通工具,家属带着病人也是倍受煎熬。母亲就有为给我治病,大夏天步行抱我去外村,路途中暑被人救助的不幸经历。每每想到这些心中都是满满的……
现如今可以就近就医,也可以打车进城到大医院去。什么条件都好,想想过去,真难为老前辈了。庆幸的是,人们终于挨过了雨夜迎来晴天。
作家平台(微信公众号:zjptzjpt )欢迎大家来稿,作品要求原创且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号发表过,体裁内容不限,来稿请在文后附“作者简介+照片+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