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带来的是创伤,而不是荣耀
李安又拍了一部好电影。
这个就是我看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第一感受。
或许,很多人是冲着这部电影标榜的“超高清”噱头去感受一下。然而,金箍棒觉得这个“超高清”并不是噱头,李安的运用是真正为整部电影的内容增色的!
这部电影有大量的人物表情特写,也有不少第一人称视角的镜头,高帧数带来的是更加强烈的临场感和共鸣感。再加上乔·阿尔文饰演的比利·林恩很入戏,内心的挣扎能在表情中表现得很明显,再通过高清的画面,那眼泪就仿佛直接流到了观众的面前。
看这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个不断思考和换个方式思考的过程。战争、政治、人民、家人、战友、自己,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在电影中反复出现,让观众不停地感到共鸣同时又会去反思,如果是自己面对的时候,又会有如何的观点呢?
战争到底还是政治博弈的产物,利益的驱使。电影中很明显地说出了伊拉克战争的一些政治意义。而作为战士的比利·林恩和他的战友们也都心知肚明,远赴中东去干扰他国的内政,他们并不是向当地带去安全和秩序,而是更多的制造了争端。而且,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依然看不到结束的尽头。
国家需要英雄作为战争的正面代表,人民需要英雄来支撑战争带来的不安。说到底,比利·林恩他们这一队人成为英雄只不过是一次“政治需要”。从中,他们得到了外界的赞扬,得到了一些表面的尊重,得到美人的青睐,甚至可以得到最直接的金钱。然而,在比利·林恩的眼中,受赞扬的地方也正是他最为痛苦的地方。
范·迪塞尔饰演的班长布雷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他给予比利·林恩思想上的改变极为巨大。而且比利·林恩一战成名,也是为了救布雷姆。
布雷姆在电影中那些犹如佛偈般的话让刚到伊拉克的比利·林恩安心了不少,也让比利·林恩逐渐找了一些“信仰”。
每一句的“我爱你”,都彷如一个大哥对于小弟的祝福和支持,当然,金箍棒更觉得每一句都像在为自己立一个巨大的flag……
凯瑟琳,比利·林恩的姐姐,也可以说是比利·林恩参军的直接理由。姐弟之间感情深厚,而且凯瑟琳始终觉得愧对弟弟。而且凯瑟琳也是作为家人的想法的代表,想尽办法让弟弟退役,别再前往那个犹如旋涡一般的战场。所谓的英雄,在凯瑟琳眼中只是亲爱的弟弟。
啦啦队的小美女菲姗,金箍棒看电影的时候第一眼觉得挺可爱,但总觉得说话怪怪的。看到后来才逐渐察觉,应该是剧情的安排。菲姗对于比利·林恩,也许更多的是那种对于英雄的崇拜。虽然比利·林恩甚至一度想与菲姗远走高飞,但后来察觉,也许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最后这里,想象中出现的布雷姆,其实也就是比利·林恩自己下定了决心,或许说找到了自己应当的归属。战争或许不是正义的,人民也是容易忘记英雄的存在,危险或许会长期相伴,比利·林恩也想留在家人的身边,甚至想与美丽的啦啦队员干个痛快。但是比利·林恩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心中向往和希望留下的地方,他想保护他的战友,他想在战争中寻找自己的“信仰”。
李安真的是一个很擅长拍摄人的思想挣扎的导演,《色戒》、《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将人的思想挣扎、纠结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是如此,男主角乔·阿尔文的演技很好地诠释了“比利·林恩”这个角色,而且片中其他的角色也很好地将人物的情感表现出来。
而且这部电影的海报也是颇有意思,尤其是国内的宣传海报,有着不错的深意。
其实,这张海报已经几乎概括了这部电影,比利·林恩一直在军人和英雄之间不停挣扎着。
最后,金箍棒想说,战争始终是残酷的。生活在和平中的人们,平时可以很轻易地将战争挂在嘴边,都是没有切身感受过痛苦的。当战争真的降临到眼前,又有谁真的能坚实地踏出来呢?军人以命相搏换回来的和平,人们在享受着的同时,也请保持着足够的敬畏和感谢。对于军人的赞扬是必须的,却不应该符号化,因为,可能在每一次的赞扬中都让军人想到那已经牺牲不能接受赞扬的战友们。所谓的荣耀,背后其实是伤痕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