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彭城宋代金银器窖藏出土银注子与温碗
四川彭城宋代金银器窖藏出土凤鸟纹银注子、风鸟纹银温碗,注子高31,口径5.2,底径7.1厘米,重675克,温碗高11.5,口径16.2,底径10.8厘米,重569克。
注子直口,束颈,肩处起一折棱,鼓腹,平底内凹成假圈是。片形柄,流已残。盖上部呈凤鸟头形,勾喙如鹰,冠毛长飘,栩栩如生。壶身通体錾刻凤鸟纹、折枝牡丹纹和缠枝花纹,纹饰鎏金,凤鸟纹与壶盖凤头非常相似,双翅高展,凤尾细长,弯曲上飘,整个图案构思巧妙,线条流畅。
温碗方唇,口微侈,直腹微鼓,喇叭口形圈足。通身饰双凤纹、缠枝花纹,缠枝花由莲花、葵花、菊花等多种花卉组成,装饰风格与注子一致。纹饰鎏金,使此器成为“金花银器”。注子与温碗相配,秀雅端庄气韵生动。凤头盖下部压印对称排列的两组铭文,一为“王家十分”,一为“官□□”后一字似押记。器口弦纹上的空白处有四组铭文,分别为“官□”、“楠溪”、“裙银”和“王家十分”。
凤首形注子的造型在宋代金银器中为首次发现。这种形制明显不是宋代的作风,可能与唐代流行的胡瓶有一定的联系,唐代陶瓷器中多有与其相近的凤首。凤首形注子的图像经常出现在辽代壁画墓中,与风鸟纹温碗形制相同的器物则曾出现在福建福州茶园山南宋许峻墓中。
此器加工分别采用了钣金、抛光,焊接、錾刻、锤揲、镂雕、鎏金等传统工艺纹饰布局多从器物造型特点出发,因器施画,并采用了新兴的立体装饰。浮雕形隐花工艺和镂雕为主的装饰技法将器形与纹饰完美结合,使器物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整器比例协调,构思奇特,精美无比,体现了宋人的审美情趣。
象钮莲盖银注子、双耳银温碗,注子高31.9,口径5.4,底径9.4厘米,重685克 温碗高13,口径17.7,底径11.4厘米,重520克。
注子直口,直颈,溜肩,鼓腹,饼足。片形柄,流细长而弯曲。仰莲形盖,卜立象钮。盖下部呈筒形,饰雷纹一周。器身颈部饰卷草纹、三角形蝉纹与卷云纹,蝉纹内饰兽头纹,颇为独特。腹中部饰双龙戏珠纹两组,而腹下部又饰三角形蝉纹,尖向下。足部饰卷草纹一周,压铭“罗祖一郎”。器口部外壁有铭文三组,唇部一组錾铭“充甫”,其卜部压铭“罗祖一郎”,其对称处压铭“口司官口口”,后一字似押记。
温碗直口微敞,直腹,腹下部折收成平底。下接喇叭形高圈足,足沿折成高直口。双耳已残,口部外壁饰一周连续的粗边方形纹,每个方形内分别饰云纹、雷纹、折线纹三种图案。腹部又饰变形双龙纹四组,底饰一周蝉纹。唇外壁压铭纹两组,一组为“罗祖一郎”,另一组为“历回官”,后有一压印铭记。足颈部外壁錾刻铭“充甫”二字。
这种溜肩注子在宋代金银器中较多见,福州茶园山南宋许峻墓、浙江兰溪南宋墓、四川绵阳宋代窖藏都有出土。装饰立雕动物的器盖在宋代金银器中为首次发现,但在瓷器曾有发现。朝鲜京城李王家博物馆所藏高丽时代青瓷注子、日本麻生多贺吉所藏宋白瓷注子器盖均雕蹲兽;浙江海宁东山宋墓、江西南城宋墓亦出土有狮形钮瓷注子,美观实用。
宋代仿古风尚流行,所仿器形多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这件双耳高圈足温碗仿商周时期“簋”的造型,四川绵阳、江苏溧阳及浙江永嘉的宋代银器窖藏亦多有这类仿古造型的器物。除器形仿古外,蝉纹、云纹、雷纹等仿古纹饰,也多饰于仿古金银器。
南宋 莲盖银注子、六曲银温碗,注子高12.3,口径4.9,底径9厘米,重783克,温碗高15.9,口径15.3,底径12.4厘米,重565克。
注子直口,折平肩微斜,下腹略鼓,下收成平饼足,足底平。片形柄,流细长。双层莲花盖,上层为五重球形仰莲,下层为五重覆莲,莲瓣错位叠压。口沿錾铭“唐位”,器身亦錾铭“唐位”,底部铭文两组,中为“己未陈留唐位”,左侧压铭“寺街陈家”。
温碗呈六瓣葵口形,直腹,瓣外鼓,近腹部渐无,喇叭口形高圈足,呈葵口形。足内底铭文三组,中心錾铭“己未陈留唐位”,其右侧压铭“寺街陈家”,左侧錾铭“注子一付重叁拾壹两”。在“寺街陈家”右侧亦有残墨书痕迹。足外壁錾铭“唐位”。
这种折肩注子和六曲温碗的造型最早见于北宋墓葬出土的瓷器。四川江油和彭山的南宋窖藏中均有形制相似的铜质折肩注子出上。银器仅在四川德阳宋代窖藏出土有相似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