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教馆专家:30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让我们付出了昂贵的学费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被“线上教学”替代,网课成为了特殊时期下的典型教育特征。当技术拥抱教育,其本质并不是线下转化为线上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我们认真审视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怎样更好地融合,探索更多可能。
这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而言,是一场深刻的改变。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的教育信息化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实际教育场景中,信息技术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如何融入课堂?信息化建设又面临哪些困境?
近日,在顶思主办的首届海南未来教育论坛上,顶思记者采访了中央电教馆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项目专家组长丁立教授,我们来一起听听他的实践经验和思考。
信息技术设备再好 老师不会用、学生玩不起来,就没有意义
从最早的电化教育到现在的教育信息化教育,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进行了30多年,进而到了目前的2.0阶段。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已经到了一个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反思的时刻。
过去,我们交了太多学费,走了很多弯路,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人力、物力,随便一所学校,动辄就是几百万的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呈现出“唯豪华设备堆积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但是信息化在我们的教学、管理、学生学习,包括整个教育运行系统里面,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都是一个问号。
问题出自哪里呢?
我认为关键还是引领问题。现在我们过于强调概念、理念、名词,大家过多地模仿一些不适合中国基础教育的模式,使得我们整个信息化建设从硬件到软件,整个系统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是接地气的问题。
什么样的信息化环境可以支撑我们的未来教育?什么样的智慧教育能够走进学校?让教学过程有趣,参与度高,最后效果又不错?这就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简洁,必须接地气。否则,即使设备再好,老师不会用,学生玩不起来,最终就会导致大量的设备闲置。
我们有时候称信息化教育为智慧教育,其实在信息技术环境基础上的智慧教育,它主要靠的是教师的智慧。技术固然给我们带来重复性劳动的便捷,但是真正创造性教学还是要靠教师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能力。所以,没有教师智慧融入的智慧教育是没有灵魂的。
那么目前,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设计与实施到底怎么做?包括教学流程怎么设计,教学活动怎么设计,教学评价怎么设计,教学反思怎么设计,从单学科到跨学科,从跨学科到项目学习三个层面怎么走,这些都是在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落实的。
教育信息化支持未来教育,简约而不简单
要解决上面的问题,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首先,学校要选择适当的设备,不是所有的信息化硬件和软件都具备相对完整的教学生态,并不是所有信息技术硬件、软件都是能具备支持教、学、管的智能工具。
我经常在讲课中提到,支持教育信息化的设备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办公信息化设备完全是两回事。学校需要各种支持不同学科内容或者跨学科内容的生态系统和智能工具,它要具备大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推送功能,能够支持常规的教学和管理行为。
接下来,要支撑我们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校的管理,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的简单才是王道。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管理,就是要改变传统学校的低效率。比如:传统的纸质评价效率很低,现在的智能平台后台有很多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能迅速呈现评价结果。如果提高不了效率,我们要技术干什么呢?
我们一定要理解一个概念,信息化设备是一个助力教学的工具,和黑板、粉笔、信息化工具应该是同等的。它不能高高在上,我们绝不能让信息技术绑架校长、老师、学生,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套在老师的头上,套上去以后肯定不舒服。
教育信息化支持未来教育,我们要追求的一个目标和原则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简约是技术层面的简单,但是教学设计与实施不简单。我非常强调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它其实就是传统教学设计的延伸。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有学前调查、教学目标的定义设立、教学难点疑点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现在就是多一个信息技术支持,技术怎样融合在这个在教学流程中中?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落实。
去年4月份,我给老师和学生上过一次网课,课程内容叫“立方体的立方计算”。具体来说:我要在家修一个花园,花园要铺石子,买多了浪费,买少了不够,怎么办?这就涉及体积的计算,我们把整个劳动过程做成了网课。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生活体验的过程,是学科知识在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的典型案例。
疫情期间,我们提倡“停课不停学”。由于我们的老师很少或没有接受过网络授课的培训或训练,结果是开始上演“课堂搬家”,也就是把线下课堂教学模式直接搬到线上课堂。很多学校反映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反应太枯燥了。你要想,平时学生上课都不一定认真听,在无人监管的环境中,他们能老老实实地听吗?
再举个例子,我给初中学生讲太阳系,这个知识点非常枯燥,太阳的自转、各个星球的自转与公转,这些都涉及一些枯燥的数据,但是我们指导孩子们做一个太阳系的动图,让孩子们在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去搞清楚数据。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孩子的参与度非常高。
那么,老师的难点在哪里呢?难点在于这个游戏的过程你怎么设计?用什么工具来支持?所以,信息化的价值体现,就是能够帮助老师突破教学瓶颈,给学生增加学习趣味,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以往,我们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来教学,我们的教学法是一个简单的板书布局。现在的智能“黑板”,通过老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它已不是简单的“黑板”,它是教师演绎精彩课堂的舞台。教育信息化也是一样的,从教育信息化开始,转变成教育信息艺术,前者是掌握简单的技能工具,在这个基础上发散得更精彩,就成了教学艺术。
教师智慧具有重要作用,但教师培训太少
引领、实操、创造,这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条路径。其中,教师智慧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一所学校有100万资金,可能花90万买了硬件,还有10万投入了教师培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中的5万被挤占了,而真正用于教师培训的资金少之又少。
我一直强调,教师培训非常重要,这决定了一堂课如何去演绎。怎么去培训教师?通常包含两个板块:第一块是纯技术的培训。比如:苹果设备、希沃的功能一般由技术工程师来教给老师,这种所谓信息技术教学属于工程师文化式培训。而我们老师需要的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培训,这属于教育文化的范畴。比如你拿这个设备工具,你看教学怎么做?教学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知识点,在某几个知识点之间是怎么实现融合的?
所以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教学文化渗透下来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过程。
实际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现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占据主导作用。目前,我个人估计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信息化至少还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它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让老师掌握信息技术,并有效地释放在课堂里,这件事情不能急。
在未来教育的道路上,轰轰烈烈地走过场,蜻蜓点水式的大规模培训,是起不到信息化助力教育作用的。我们要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推进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