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故事——插秧时节又逢君

盘锦处于辽河入海口,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作为退海平原,它是由辽河、大辽河、大凌河上游即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四省区的黑土、沙土、黄土冲积而成的。其海拔平均5.3米,最低处仅海拔0.3米。这就形成了盘锦独特的水盐运动规律,土壤返碱严重是盘锦水盐运动的主要特征。由此,形成了盘锦土质独特的耕层土壤PH值为8.0-8.9的盐渍型偏碱性和土壤表层盐碱,下层粘度大,地表水层不易渗透的土壤特征。而这种土壤特征,有利用水稻生长中以苷键相联而聚合成的淀粉形态分子结构的形成。

盘锦大米,辽宁省盘锦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地环境优越,栽培历史悠久,所产大米以外观品质好、加工品质好、理化性质好、食味品质好、卫生品质好五大特点而成为响誉全国的优质产品。2003年,盘锦大米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4年,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盘锦大米注册证明商标”;2007年,盘锦大米同时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殊荣;2008年,盘锦大米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专用米”。2019年11月,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经评估该品牌价值500亿元以上。2019年12月23日,入选“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

盘锦水稻种植的历史已达百余年。据史料记载,1907年盘锦开始水稻种植,之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28年,张学良创办了“营田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了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先河。

1948年,盘锦解放后,政府开始了大规模垦荒造田,兴修灌溉网,改良土壤,尤其是以国营农场为单位进行农田开发建设,为盘锦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盘锦的历史上,独特的“移民文化”也促进了稻作文化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末,数以万计的“五七大军”和知识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盘锦,开发“南大荒”。他们参与农村生产建设,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推动了盘锦水稻耕种技术的进步。在他们与当地农民的共同努力下,长满蒿草的盐碱地变成了大片的稻田。“盘锦大米好吃”,随着70年代末知识青年陆续返回家乡,这句话传遍了全国。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2020年5月拍于盘锦插秧季,现将部分照片予以分享,敬请指正!
特别致敬辛苦劳作的人们!
插秧的时间到了,俗话说,不插六月秧,意思是每年六一前需要插完,即使是下雨也要冒雨插秧,只剩下补苗等收尾的活可以到六月初完成。农活就是这样,时节不等人啊!
二、三十年前,在盘锦,每到插秧时节,在渤海火车站的铁道边,总见到成群的插秧大军,就像苇海刀客和新疆的采棉大军一样。最近十多年,时代进步了,从朝阳等地到盘锦来插秧的大军早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机器插秧,人工插秧只占3%左右了。这是人工插秧、机器插秧、人工补秧、运苗、施肥部分。
现在,一亩地收获稻子1500斤左右,每斤1.5元,每亩毛收入2250元左右,扣除种子、插秧、农药、化肥、收割等费用,每亩地的纯收入约1000元。
老冯

64岁的马大姐

20岁的大学生

王女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