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1-2-中国饮食文化-饮食男女【含音频】

11

如何选择水果蔬菜

继续和红叶分享关于从君子不器看到关于水的生活。知道老子的《德道经》里提到了“上善若水”,所以他对于水的看法是非常非常的尊重和严谨的。所以可以从水里体会很多生命的真理,刚才讲到水,有很多吃法和喝法,不同的水对身体影响也很大。如果不知道哪些水更好的时候,那可以从蔬菜水果里来摄取水

因为水果和蔬菜中蕴含的水都是通过了生物膜过滤的。这样能让水变的有序性,用传统文化讲能够增加水的阳气。这样的水对人体是非常有益的。但选择水果时,蔬菜一般都是做熟吃的,所以蔬菜不会阴寒太重,选择水果的时候,在慎重选择水源的人来讲,应该避免选择阴寒的水果。阴寒的水果比如常见水果中的就是寒凉的,可以从造字里面看。这“梨”是从的,利就是下痢腹泻的意思,所以阴寒的。西瓜中医里叫夏日白虎,也是寒性很重的,但有人为什么吃了西瓜会上火?说西瓜瓤是红色的。实际上,吃西瓜有个别的人会有上火的反应,因为它是利尿的,利尿了以后,人体的水液相对少了,缺水状态就会上火

对那些便秘女青年不是特别适合吃西瓜,那样会伤胃的。那些女青年便秘原因,是因为肠道蠕动慢,不能靠西瓜这种寒性来刺激其胃肠,刺激其胃肠是饮鸩止渴的做法,寒凉水果还有香蕉

很多人是以吃香蕉当饭吃的,这样的人男性不敢说,男性有别的机制,然而对于女性来说,常吃香蕉的女人一般都会脸色灰暗。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现有些同事,为了减肥晚上是半个西瓜,两根香蕉,甚至是早餐也这么吃,早餐就是吃水果,晚餐也吃水果

红叶老师借用古人话:“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虽然说法稍微主观一点,实际上这“世”不是说今世,不是说几代相传,代表的是一种轮回关系。就说如果这人活过三世才知道怎么穿衣怎么盖被;如果这人有五世传承,才能够知道怎么选择饮食。虽说上一世有些夸张说法,但的确也说明要很谨慎的去选择饮食,不能不承认现在探讨的话题,和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接受的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冲突,完全是相悖的

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要让其改变观念,比改变行为还要困难。这就牵扯到中国人目前一个状态“我生不器”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或者不相信自己思考的结果,而相信的是报纸、杂志,别人的宣传。甚至于一定要让别人来验证自己,这是有关于心灵成长的问题。实际上所有的医疗问题和所有的饮食问题,都是心灵成长问题。刚才讲到寒凉的水果有香蕉,有西瓜等等,那哪些水果是稍微热一点的,水果严格地讲没有太热的,会有一些温性水果。比如桔子是温性的,榴莲是温性的;杏子、李子、桃子相对来说性平的

12

孔子的饮食男女(1)

刚才讲到君子不器,提到了齐鲁之变,实际上从孔子生平上来说的,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孔子先是宋国贵族,为了避免内乱来到鲁国。鲁国是周公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春秋末年鲁国的礼乐仍然保存的比较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曾经对孔子有过深刻的影响孔子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经做过一些小官,比如管过粮仓,管过放牧,三十岁时,他开始授徒讲课。但后来鲁国发生了内乱,孔子对鲁国的政权不太满意他的不满主要是对礼乐制度的崩解产生了不满。他想恢复周朝的礼乐。所以孔子曾经一度离开鲁国,齐国去周游,但不久后发现齐国还不如鲁国,又返回鲁国。就是从孔子整个迁徙过程中,总结出了这句叫:“齐鲁之变”,都是后世总结的。

齐鲁之变代表的是孔子对于礼乐的追求。孔子其一辩之于鲁,鲁一辩之于道。实际上孔子有更深的追求是,是对老子思想的追求。只不过孔子的所有著作都不是孔子亲自书写的。论语里面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之我于老彭。”这老彭后世有不同的释,一种解释说老彭指的是彭祖,就是上古很长寿的老人叫彭祖,八百岁老人;其实后世更多解释认为老彭指的就是老子

刚才红叶分享了喝水的大学问,吃水果的大学问。其实每一种生活都是个大学问。孔子虽然生活在颠沛流离的战国时代,不见得很有钱,但是孔子对生活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孔子就把饮食做为了解礼乐最基本的出发点。在《礼记》里就说“夫礼之初,始于饮食”;还有:“饮食男女,人生之大欲存焉”;还有叫:“死亡贫困,人生之在恶存焉”。饮食男女之事实际上是人生最大的两个欲望或是驱动力传统文化里实际上是,以一种很飘逸、很自由的心来面对这一切的。因为后世儒家的思想极度拓展以后,才慢慢地羞于谈男女了。孔子实际上是被后世安排成了儒家代表,实际上真实孔子思想根源并不是后世所见到的儒家思想

说回来关于饮食男女的话题,红叶老师通过学习中医来学习饮食的。因为从饮食的理路里,可以反推出很多中医的理路。比如《礼记》里最主要关于饮食的思想叫:“甘受,白受”。甘甜的“甘”,接受的“受”,和气的“和”;白色的“白”,接受的“受”,彩色的“彩”。意思指的是中国人吃饭的传统,是饭菜交替入口,吃一口,再吃一口。这样子才能通过能够养胃,能够清除掉前面那口菜的余味儿,能够更好的彰显下一口菜的美味。这就是中国人饮食的方法和理路。然而现在很多人只吃菜不吃饭,实际上对健康是很不利的。这句话实际上对《黄帝内经》的一个理论的很好注释。“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是在《素问.咳论》里的一句话。就说五脏六腑的病变都可能反应为咳嗽要把所有的咳嗽都觉得是肺的问题。这个跟刚才的“白受彩”“甘受和”有什么关系呢?,在中医五行上代表的就是

实际上“白受彩”和“甘受和”代表人养生的两个最主要方面,一个就是养脾胃(甘)代表是脾胃,另一个“白”代表的是肺经。实际上现在所学到的中医教材里,也误解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养生根蒂。现在比较重视的是肺和肾,实际上是先天之本,先天之本就是后世是动不了的,它就在那儿了,改它也没用的。说句题外话,现在很多小年轻小伙子找看病说自己肾虚,实际上是心虚,实际上是内心层面的问题。比如干了些自己认为不正确的事情,自己接受不了的事情后,反应在躯体上多喝了水,腰又酸,觉得自己肾虚,实际上全是心里层面心虚,根本涉及不到身体层面的问题。如果那么年轻就肾虚了,中国人的人种能达到两个世界之最了,肾虚人数最多,肾虚历史最长,这是玩笑话。

这么年轻说肾虚可以反映两方面情况:一个就是中国人的肾气不可能弱,第二,中国人本质不是一个性固执的民族,对于男女之事实际上是很开放的。那为什么后来变得那么讳言了呢?就是因为教学版的孔子出现了,掩盖了其本质

13

孔子的饮食男女(2)

红叶老师分享了孔子的生活观、生命观药食观!孔子讲过一句话,叫做“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其实孔子本身是一个对饮食很享受,对男女之事也不是那么太抵触的人。

后世是为了搞教学就很抵触说男女之事,后世人把他堆上去了,估计孔子自己很无奈。关于饮食男女的话题继续分享,可以分享饮食话题,男女就不说了。中国士大夫阶层是不在光天化日之下谈男女之事的,但可以从饮食的理路来引出男女的理路,理路是相通的。比如在《中庸》第四章里,孔子有一语录叫做:“人莫不饮食也,而鲜能之味也!”就说每天都在吃饭,但不一定能享受到其中美味,现在人都只注重营养,而不注重滋味儿,这有点儿可惜,是很可惜

有几个古代故事就可以说明这饮食问题苏东坡特别酷爱吃河豚,有人就劝他说这河豚弄不好会死人的,苏东坡有个著名言论叫:“值衲一死”。就是说为了这美味儿,可以值得去冒险,冒生死的危险叫“值衲一死”。这句话就可以看得到苏东坡是一个很知味的人。而现在的把很多饮食味道,慢慢被湮没掉了,古人是很了解的

比如在《三国志》里曾经记载吃鸡肋的那件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是后来老百姓说的,具体记载的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儿,可惜!”《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来说当年杨修,有一天在吃鸡肋的时候,他与朋友说到鸡肋的时候,从这句话来反映曹操当时的心态!实际上是说要扔掉它,觉得还有味道舍弃不了,但要吃它,觉得又没什么肉(营养),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儿。现在是把味道和其营养给弄颠倒了,就变成呢:“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实际上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原文是这样的!

这意味着说在中国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发现味道保命,是两个完全不同层面的东西。就像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喜欢吃瓜籽儿的民族。吃瓜籽儿能吃饱吗?显然吃不饱,但是好多种类的瓜籽儿,炒的就是原味的,都很好吃,不是咸淡甜的味道,它代表的是香味。那中国人发展出吃瓜子的本事,就说明很早以前就已经超越了吃东西是为吃饱的层次,主要是为了消遣,心理上的追求

说到这儿有个例子,台湾有个大文人张启军,这老先生特别好吃,他以一个文人的身份写了一本著名的烹调学著作叫《烹调原理》。其中他谈到中国人的育种观念,就是一直都认为中国人是不懂育种的,就是培育优良品种,实际上中国人是很讲究育种的。中国人的育种,是不从数量上育种的,是从口味上来育种的,这个就很有意义。“我可以不吃,但是我要吃一定要口感好的,我不去吃那些垃圾,免得把身体弄坏了。”这句话红叶老师记下来了,就是很有意义的。张启军老先生说:“中国有优秀而高贵独特的育种学。”中国的东西好吃,乃是多少年育种、选种、培育出来的,不是天生就好吃。中国人培育品种是以“好吃”为目标,美国人培育品种是以“赚钱”为目的。美国要选择长得大,长得快,成本少的品种,遗憾的是这一类品种多半不好吃,反之中国往昔培育品种的目标,是在好吃与不好吃,与西方人志趣完全不一样。这是志趣上区别,其实是心灵层次上的,艺术层次上的品味不同。所以中国人活了几千年之后,在吃的方面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绝对是贵族思想

14

孔子的饮食男女--十不食

接着看孔子的饮食观,刚才说到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实际上指的是做事情或者饮食上用心不用心的指导思想。在《乡党》里还有“十不食”就是十种不吃的东西或者不吃的方式,就是指对食物的选择

第一叫:“食饐而餲,鱼馁肉败,不食”。就是说食物已经腐败了,或者食物因为久藏而变质,或者鱼肉腐烂了,就不吃的。

第二叫:“色恶,不食”,就看着色、香、味不行,不好的,就不吃的。颜色是能够提高食欲的。

第三叫:“臭恶,不食”,闻着不好吃也不吃,臭恶完全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觉得也不一定孔子闻到臭豆腐不吃,当然孔子跟豆腐也没有缘分。就说刘安反孔的,所以历代祭孔不用豆腐

第四叫:“失饪,不食”。没有用正确的烹饪方法来烹出的食物是不吃的。

第五叫:“割不正,不食”。切割不是正确的部位或者宰杀的方法不对,也不吃。就说这肉是横切还是竖切,其肌理方向不对切出来的都不好吃。

第六叫:“不得其酱,不食”。酱就是发酵过的豆类等,其实古代还注重肉酱,发酵过的肉。它代表的是对身体消化酶的诱导。现在一提到酱,就觉得黄曲霉会致癌。实际上黄曲霉致癌的酱古人叫败酱,是不能吃的,那是做坏了的酱。今天的传承现在肉酱湖北湖南一些地区还是有的,四川地区也有。就是很注重通过来增加身体消化的功能。可以用用黄酱,现代人吃中国自己的酱不是很多,但吃韩国人的大酱汤的还是很多很热衷,包括日本的各种酱。酱越存放时越久越好,老酱,因为发酵越充分,发酵充分的同时火气退得又好,而且它能对身体消化酶的诱导会更好。

就是没有合适的食物酱,就不吃了。古人想必是在吃肉的时候用一种酱,吃大羹的时候用另外一种酱,吃蔬菜的时候也有对应的一种酱,在吃谷物的时候又用别的酱。就是现代中国人在饮食上最大的缺失就是没有了这东西。

第七叫:“肉虽多,不可胜食气”,就是说家族可能很富裕,肉食很多,但是肉的气不能盖过主食的气。这就是“甘受和”和“白受彩”的进一步的阐释和延伸,就是说吃再多的肉都一定要有更多的米饭在上面加着,这样才能不伤肠胃。现在很多人是不吃米饭,不吃主食,光吃肉。这是很危险的,最可怕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国古人自称为自己为粒食者,就是都以谷物为主,谷物都是一颗一颗的。所以很多人感叹:最小的小米古代叫黍养活了最庞大的人口粒食者对应的是肉食者!中国人从肉食转变为粒食实际上是一种体质的选择

梁冬同学一直觉得,看中国足球队踢得不好,体能也不行,所有但凡运动量比较大的运动,中国人都玩得不好。这是因为中国人不吃肉的结果,跟吃有一定的关系!粒食者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耐力强,对类固醇的耐受能力变弱了,但不容易得恶性肿瘤,那现在中国有那么多人得恶性肿瘤,是因为饮食习惯被改变得原因。饮食习惯是很大的一方面,当然还有整个社会结构的问题。

第八叫:“唯酒无量,不及乱”,喝酒酒没有要求每个人规定的量是多少,但喝完酒以后,不能够乱心、乱性

第九叫:“沽酒市脯,不食”,外面买来的酒,外面买来的肉脯,是不吃的!然而现在街上看到都是商品化的熟食,以前红叶老师一直不理解这句话。有一年去四川玩儿都很尽兴,就住在一个农家,就问农家说想喝点酒,这有什么酒?农家说:“外面卖的酒,我们没有,我们只有自己酿的酒。”将信将疑地说:“那就先来一斤吧”。那酒很便宜,随便拿了一个小瓶给装上了,结果一盛酒鲜美无比,最后三个人喝了四斤酒,没有一点儿醉意,如饮琼浆的感觉。自己家人给自己家酿的酒,它的精气神注入的够啊!如果把酒作为一个商品的话,在做酒的时候就没有那种心计,也没有那种心机,或者没有那种心力,来表达内心的那种东西。就是说饮食上面是有意义的,一品尝就有它的意义

所以说最好吃的还是自己妈妈做的饭,回家吃饭。红叶老师还观察到母亲给女儿熬的药,就比女儿母亲熬的药,口感就要好。至少这店要是一个小店,孔子才可能吃,如果这店得产量一上去以后,它里面注入的心力就不一样了。

第十叫:“祭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就说古代是很讲究祭祀的。如果是祭祀的肉,是为公家来祭祀的,这肉不能隔一夜,隔一夜就不吃了。如果是私人的祭祀,可以隔三天,出了三天也就不吃了。

还有“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让说话,实际上是一个修心的方法。现在解释说为什么要“食不语”,是因为怕吃饭的时候呛着,这是完全不对的。因为吃饭的时候,从气的角度来讲,它都是向内收的,而说话的时候,气是往外张扬的,跟本来的气是反的。吃饭的时候,都往胃里面方向走的,是往内收的一说话就会引导体内的阳气往外张扬,会影响身体对食物的吸收,和对食物的评判。寝不言也一样,睡觉的时候,精气神都是往心脑内方向走的,一说话就往外张扬了。那些说梦话的人其实就是阳气敛不住,阳气飘出来了。

还有“寝不尸,居不客”。就是睡觉的时候,不要讲究姿势,不要直挺挺地像个僵尸一样躺着,要怎么舒服就怎么睡。梁冬同学说自己喜欢趴着睡,喜欢趴着睡的人说明胃都不好。因为胃不舒服,所以要趴着睡,也就应该尊重这样的,肯定是要让自己舒服的方法去睡觉。“居不客”在自己的家里,不要像客人一样,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不要见外。别在家里,也要坐有坐姿,站有站姿。那样其实对养生不利的。这就是孔子得”两不厌十不食。“

其实孔子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尽管在一个环境不是很好,有些时候还有一点颠沛流离的时代,但是孔子对于自己应该吃什么怎么睡怎么坐?有很多的要求是很刻板的要求,就是变着法的让自己舒服愉快的方法,而且知道事情本质后怎么活得愉快的。

有的时候会看见有些人有钱之后其生活变得很粗糙,或者生活就没有细致过,就觉得深深的同情好的生活绝不是光有财富堆积的,其实是需要有知识,需要有一颗追求更舒服、更好、更善良、更平和的生活的一颗心。当有了这颗心的时候,才会过上真正的贵族生活。而这贵族并是真正地有钱,或是抱负只不过灵魂在高处的一种体会

感谢红叶老师,下一期再见

[下一集]: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2-中国饮食文化太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