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悼金庸:成大业者,须带三分“侠气”
图虫
金庸走了,也带走了一个时代。
黯然落幕的是,那些年间残存在我们心间的武侠情结;悄然离场的是,中国传统中的侠义文化……
当代社会,多少乱象蛊惑人心,若是人间还有一点侠义精神存在,那必然会是另一番景象。
说来容易,也有人批判这种精神,说是理想化,不符合当下时代发展。尤其是在国际合作中,讲究的是利益分配契约精神,讲侠义精神不就意味着“舍己为人”割让利益?
今时今日,侠义精神的没落,正是因为有这一部分原因。但我们其实可以辩证的去看这个问题。
侠义精神在今天之所以更值得提倡,是因为当代人的信仰缺失,而它也应该被时代赋予新的含义。抛却负面因素,它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中的积极因素,仍值得我们去传承。
尤其成大业者,肩负更多社会责任、国家使命,更应该有意识地做到这一点。
10月30日,金庸离世。隔天,马云便发长文悼念。
他在微博上说,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
为什么?因为一个“侠”字。
做人、做事、治企,马云都自带三分侠气。
没有侠气,一个人可能不会成事;没有侠气,一群人很可能会生事;没有侠气,一个企业可能会干出丑事。
从这三个维度去看,“侠”就意味着,
在做事立业时,要有敢为人先、“输得起”的胆识;
在与人共事时,要有举用贤能、用人不疑的豪气;
在运营企业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担当。
01
做事立业,要有敢为人先、“输得起”的胆识
向来,成大业者,都要有一点冒险精神,要有一点“输得起”的、豪气干云的胆魄。若没有这一点,走得也不会太远。
一无所有的人,没什么可输的,但是当你已经是大家眼中,所谓成功的人时,你是否还有勇气,重新上路去挑战,甚至面对可能“一败涂地”的结局呢?
雷军就是这样的人。在创办小米之前,他曾是著名的天使投资人,在业界有口皆碑。
按照正常的发展路线,雷军手握巨额资产,便可退居幕后,安稳坐享名利双收的日子,这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憧憬。
但是,他却有更大的抱负。40岁的雷军,抛下所有顾虑,在既没有客户,也没有用户的前提下,于2010年创办了小米手机。
走到今天,雷军的商业版图扩张得更广阔,几乎坐拥互联网半壁江山,小米IPO后,年近50的雷军,现身价已过千亿。
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他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即便在小米刚开始的时候,他还坦言认为自己“100%会输”。
创办小米后,他还自问,“是否能像乔布斯一样,办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
大家都知道,雷军的偶像是乔布斯,在创办小米以后,收获大量“米粉”后,一度被人称为“雷布斯”。
回顾雷军这8年的创业历程,或许正验证了罗永浩曾说的那句话,“通过改变世界让人相信改变世界是可能的,即使是在中国。”
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就是40岁的时候,没有忘记18岁的梦想,于是,他就去试了……
这个决定当然不易,但它就像一颗种子一样,越长越大。直到某一天,他从梦中惊醒,他问自己,还有没有勇气去追寻小时候的梦想。
改变就这样开始了。他用对梦想的执着,战胜了面对失败的恐惧。
雷军没有想过输吗?不怕输吗?看看他怎么说:
“只有这样做,我的人生才是圆满的,至少当我老了的时候,我还可以很自豪的说,我曾经有过梦想,我曾经去试过,哪怕输了。”
这样的人往往更有情怀,总想着做点什么事来。这在我们当今时代尤其缺乏,我们不应该嘲笑他们的“傻”,视他们为疯癫。
我们应该保护每一颗梦想的种子,让他有孕育的土壤,或许未来它可能会破土而出,长出让人惊艳的果实来。
02
与人共事,要有举贤任能、用人不疑的豪气
成大业者,与人共事,要存三分侠气。为什么这么说?身上没有一点侠气的人,血液中会缺少一点温度,行事上会缺少一点风度。
在企业运营中,我们往往能看到两类截然相反的领导者。一种是性恶论,一种是性善论。
前者善于“发现毛病”,觉得好逸恶劳是人之本性,因此时时监督、每每催促,
甚至营造刻板僵化的办公氛围,导致人才束手束脚,毫无生气。
而相信后者的领导者,他们大抵相信手下带领的都是“将才之辈”,他们相信“人才心中有乾坤”,自己所要做的,就是给他足够大的舞台去发挥。这样的领导者,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
放权与信任,是成大业者的一门功课。而这一门功课中,最难的是,在于“一放就乱”的难题。
因此,首先就应从源头上做起,选拔你心目中的人才,而不是一开始,就招来你心目中的“废材”。
举贤任能,是一个领导者的首要素质。关键是领导者是够否能发现人才,善用人才,驾驭人才。
怎样才能举贤任能?从柳传志选用接班人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二。
柳传志选择的接班人,不善于表达,低调而内敛,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成功者气质”。但是,因为具有特殊才干,他们都深得柳传志的欣赏。
作为集团创办人,柳传志曾经就说过,“办公司就是办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讲,首先要有心胸、抱负和境界。如果没有心胸、抱负、境界,他不可能容纳更多的人才。
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能够举贤任能,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不能以迂腐的眼光,以世俗之誉为标准取人。
商末周初,周文王曾请教姜太公治国方略。周文王问:举用贤能,却不能收到实效,社会动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是何道理?
姜太公回答道,导致这一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而非真正的贤人。
固然,赞誉有加、名声在外的贤人,更为人所接受;而那些藏于田野、名不见经传的草莽之辈,则可能更不易被人信赖。但是,能够发现他的贤能,并能以用人不疑的气魄去接纳他、信任他,这才是成大业者,所拥有的难能可贵的素质。
03
运营企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担当
成大业者,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要存着家国情怀的担当,否则欺世盗名,必将遭世人唾弃。
2004年,金庸为淘宝题字,“宝可不淘,信不能弃”。
这对大多数的企业家来说,就是“钱可不赚,信不能弃”。但我们现在看到太多的企业家,执的是完全相反的信念。
信奉前者的人,可能被笑作“愚笨之人”;而后者,善于投机钻营,能更快收获财富。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最终会看到,谁才会走得更远,谁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我们应该相信,暂时走得慢一点没关系,最重要的是,看谁才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
我们看到,有些企业,因为资本而疯狂,甚至走火入魔,不惜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甚至生命的事。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兄弟,对自己的人民,对自己的国家,都不能有些许“侠义”,那么我们将会在逐利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去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这也应该是“企业的自我修养”。
令人欣慰的是,有些企业正将这“三个意识”,嵌入自身的发展基因之中。是的,呼应这份责任,永远都不晚!
金庸走了,但在我们的心间,是否能为他笔下那个,充满侠义的江湖,留下一处位置?
侠义精神,本就是最中国的传统文化。
最后,只想再说一声:金庸大侠,一路走好!
文 / Sophie 图 / 图虫
本文版权归世界经理人所有
(www.cec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