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数字化引领温州智造转型

图为正泰低压电器未来工厂。

☉商报记者 李显

“十三五”期间,我市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水平指数和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均居全省第2,仅在2020年,我市就新增智能化改造项目1294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6.4%,增速全省第一。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坚持“制造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集群化服务化发展,推动战新产业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落地,努力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让制造业成为温州高质量发展的坚强脊梁。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产业数字化”已成为一种共识

2020年,我市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战略部署,实施了“数字产业优化升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七大行动,全年新增上云企业12096家,省市级上云标杆企业14家;新认定3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2个。新增智能化技改项目1294个,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6.4%,居全省第一。

企业面对智能化改造“不想改”的问题渐成为历史。

“此次的疫情给所有的企业都上了一堂生动的示范课。”市政协委员、泰昌集团董事长张鹏飞认为,2020年上半年的复工复产大潮中,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受影响较小,一些智能化程度高的工厂快速实现复工复产,一些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服务业逆势发展等,对于那些还未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示范效应,大大提升了他们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智能化改造成为一种潮流,更来自于我市因势利导出台的强有力技改政策:深入实施“千企智能化改造”工程和智能制造十百千工程,企业技改项目的补助比例普遍提高了5个百分点;乐清出台全省力度最大的“技改新八条”,瑞安优化技改资金兑现流程,瓯海实施“技改八法等,更是将企业间奔涌的技改诉求落到了实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我市将进一步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新增智能化技改项目1000个,力争工业技改投资360亿元……数字化、智能化已然成为温州制造业的一种新风潮。

推动产业数字化“新基建”

如何进一步推动温州制造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代表、委员们在建言献策中,目光已不再局限于个体企业,而是纷纷着眼于行业乃至于区域产业的发展,对产业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诸多建议。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传统制造业渗透、善用工业互联网等是其中的热词。

“只有通过创新+、智能化+来改造提升产业链水平,才能真正推动智能制造的‘清零’步伐。”市人大代表、华峰集团总裁林建一是工业互联网的推广者。他建言,以工业互联网为平台,构建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培育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集群。

通过工业互联网,将线下企业内、外部的人、财、物、产、供、销进行数字化,然后再做到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从而形成一个网络实体空间。“比如鞋业,可以分类打造皮鞋、休闲鞋、功能鞋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柔性供应链系统、发展基于脚型大数据的批量定制、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模式。”他认为,工业互联网不仅能够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甚至还能推动制造企业向着服务业转型。

打造包括工业网在内的产业平台,通过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以产业联盟的方式倒逼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出现在许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市政协委员,温州市沁舍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时列认为,虽然智能化转型已成为一种共识,但无论从投入还是变革的复杂程度来说,其对于企业“无异于一场手术”,因此要实现中小企业一步到位的智能化改造相当困难。必须行业协会、产业集群、智能化改造公共服务机构,整合资源优势,细分行业领域,树立标杆,让产品及生产工艺流程相似企业集聚和同盟,才能让中小企业充分融入与适应。

构建数字产业的生态圈

从诸多的传统制造业到温州区域经济圈,许多代表、委员们都在深刻思考着如何实现温州数字产业的生态闭环。他们纷纷从各自在企业中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出发,寻找“缺失的元素”。

“要大力培育引进系统软件设计开发供应商,系统集成开发和实施供应商。”市政协委员、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继权说。

“应重点招引与传统制造业关联度高的工业机器人微电子、新材料、智能控制器以及系统软件开发、工业工程服务等高附加值、科技型企业和项目。” 市政协委员、大自然钢业董事长吴伯豪提出建议。

“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离不开产业基金的推动,应建立‘产业基金+创投基金+财政资金’多元联动的数字经济资金支持机制。”市人大代表、温州元鼎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小梨说。

市政协副主席、奥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滔则从人才培育与招引的角度强调“数字工匠”的概念,他认为,在温州力争到2025年全市在役工业机器人突破2万台、智能化改造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的背景下,企业一线员工不仅要是加工工艺设计者、设备使用维护者,还需是数字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技术的运用者。“数字工匠”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快。

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城市数字化为主线,温州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已进入2.0版,在代表、委员们热议之中,覆盖于温州制造全产业链之上的“数字化生态圈”已渐成雏形。

“数字赋能是一个不亚于互联网+的新潮流,它的引入与融合,将引领温州智造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市人大代表、泰昌集团副总裁王茂法总结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