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寨,那牛角号唤醒的年味记忆

过年喽,快回来吃杀猪菜

   每次过年,最难忘家乡响彻云霄的牛角号。雄壮的牛角号作为过年的符号,充满脑海,挥也挥不去。我内心深藏的年味儿犹如一只脆弱不堪的酒葫芦,被这个突如其来的符号猛然击碎,浓郁醇厚的味道便漫然飘散,让我想起油岭瑶寨屹立千百年仍然“活着”的古村落独具特色的传统年味来。

腊月十五后,瑶寨上空渐渐响起的牛角号,成为释放快乐的方式和渲染喜庆的表达,唤醒了我对瑶寨那浓浓年味的深刻记忆。从这天开始,闲下来的女人就为孩子缝制新衣,而男人却为年货忙活,他们把一年中的辛劳全部释放成对家人的爱,驱散冬日的寒冷,让爱的味道弥漫在瑶寨的大街小巷。 

   过年的物品,最重要的当然是猪肉。油岭的瑶民敬祖需要它,食用需要它,送礼敬亲也需要它,猪肉是瑶家过年必不可少的物品。腊月廿八那天,养有肥猪的人家会邀请左邻右舍前来帮手宰杀,然后将新鲜的猪红猪油猪杂猪头皮放进大铁锅,再舀几瓢清水,撒上一层白盐和配料,不久一股股“杀猪菜”的香味儿便从热气氤氲的铁锅里涌流出来,像波浪似的把整座瑶寨淹没。正是这难得的一年一次的“杀猪菜”,让亲情友情揉合在年味里,让过往的仇怨灰飞烟灭。

(摄影:佚名)

   腊月廿九上午,家家户户都打扫环境,清洗炊具物器,似乎要把一切穷运、晦气都统统打扫出门,迎接新年新气象。下午,妇女们磨糯米,男人做豆腐,到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油炸圆糍粑。然后,把新鲜豆腐煎得金黄金黄的,连同糍粑各盛一碗上神龛,再插上香孝敬祖先,祈盼子孙来年财源广进,生活富足。

大年三十,历来视父母为“天地”的油岭瑶民,念念不忘列祖列宗的恩典。这种感恩一直滋润着一个个生命的成长,让爱凝聚在潜移默化之中,让敬畏付诸在行动上。一大早,他们便扶老携幼,成群结队,担酒提肉,乐此不疲地前往野外,给当年逝世的亲人拜年,缅怀先人恩惠。奇特的“除夕拜坟”民俗,让油岭的瑶民互通有无,增进感情,进一步促进了团结和友爱。

晚上,家家户户在神龛上香,上酒,上肉,焚烧纸钱,燃放鞭炮后一家老小围坐在餐桌旁。喝酒的男人在开饮之前嘴里喃喃着“阿公”喝酒,然后倒几滴在地,孝敬祖先,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能够赶回来过新年。“团年饭”后,一家子围着四方火塘守岁“吃鸡啼饭”。年长的趁机讲故事,唱瑶歌,给晚辈传授生产知识,传承民族文化。

   初一,当报晓的雄鸡唤醒油岭瑶寨,“三脚锚”里的熊熊火焰便烧开了铁锅里的水,年幼的儿女们经为父为母催促,骨碌爬起床。一夜未眠的灯光照着这家子,他们轮番洗脸,假若小孩子调皮,父母就哄他们说:“擦亮眼睛出门才能捡到钱。”天上掉下的馅饼谁能不捡呀,有这种好事,孩子们自然乖乖就范。

父母往神龛点香上茶,边敬边唱《十二月歌》“正月初一拜年同条心,娘家婆家都要孝敬咧——”接着,一家子穿戴打扮,即使是出去工作或打工而平时不穿瑶装的这天也都穿上,让人感受到瑶寨传统的存在。很快,大街小巷上出现担酒提肉的身影,信守着千百年来敬祖认亲契约的人们,欢天喜地拉开了孝敬活动的序幕。新婚夫妇,遵循结婚时“媳由婆家管、婿归娘家教”的约定,按照“女回婆家、男回娘家”交错孝亲的传统习惯,各自出门回父母家例行孝道。

春节快乐

   已有孩子的夫妇,也遵照约定分头拜年。拜完父母,他们再拜老辈份的“天地”。男的女的肩挑酒肉豆腐,穿街过巷,来来往往,进进出出,你呼我唤,组成一副流动的拜年敬亲风情画卷。凡是沾亲带故的老辈人,后生都给他(她)们拜年,一片猪肉,一碗米酒,一声问候,就是最实在的人情礼节。收受了孝敬品的老人,都要回送晚辈一碗用黄糖做馅的油炸糯米圆糍,祝福后代团团圆圆,生活如蜜。

到了年初三这天,敬亲的活动仍在继续,欢乐的气氛却转向了高潮。清早,“龙位”上空“嘟嘟”响起的牛角号提醒人们,不要沉醉于欢乐,勿忘季节和勤劳耕作,同时照顾世间的凡夫俗子,让他们的新情旧怨在这一天得到释放。

   “龙位”其实没有龙,其不过是用石头铺垫供人们安放奉品和聚会的地点。牛角号过后,瑶族“先生公”点燃香火,将人们携带来的酒肉豆腐和油糍奉上龙位,祭过山神地神,禀告各姓祖先,闹春活动便正式开始。

   闹春场面非常热闹。手撑油纸伞的老人前面引路,装扮成牛的和扶犁人随后,其次是使锹、荷锄、扛枪的后生,以及风情万种的妇女姐妹。他们模仿着鸟的鸣叫声,吆喝牲口声,锄地的号子声,活灵活现,俨然一幅热闹的春耕图。其间,装扮成天灾虫灾的黑面人在游动的队伍中窜来窜去捣乱,年轻人便往他身上燃放纸炮,迫使他躲躲闪闪,丑态百出,惹人发笑,更增添了几分闹春的乐趣。

   闹完春,男女老幼摆起长席宴,席地而坐,共享天伦之乐。年长的利用这个机会教诲后生,富时不忘穷日子,穷时别忘父母给的这双手是用来奋斗的。吃喝过后,先生公趁着大伙高兴放声喊:“今天是大年初三,各家各户要听好,放后甘(年轻人)出门玩坡去喽——”

牛角号响了,瑶山沸腾了!盛装打扮的姑娘小伙不约而同,奔向野外参加传统的“玩坡节”。莎瑶妹(姑娘)手摇纸风车,站在引人注目的山坡上唱着动人的情歌,大胆向玛能哥(小伙)示爱;玛能哥寻找到心仪的莎瑶妹,将纸弹填进特制的竹枪,向她连连射击,宛若丘比特之箭。山坡上树丛中,一番情歌对唱之后,爱的“奉献”便有了分晓。情投意合的男女,不用山盟海誓,也不要海枯石烂,互赠花袋和银项圈作定情信物,对爱情承诺一生!

瑶族玩坡节

转眼,正月十五到了,元宵遇上了瑶寨的“小年”,作为年符的牛角号终于为传统年味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今年,受疫情防控形势的影响,我们体验不到家乡许多饶有风趣的传统文化了,但记忆中催人奋进的牛角号,会激励我们期待春暖花开,绽放最美笑容,致力展现乡村振兴的美好风景,为来年的团聚和更丰富的年文化时刻准备着……

作者简介

盘鹃,男,瑶族,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瑶寨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清远市作家协会理事,在各级报刊杂志累计发表文学作品50多万字,其中《手——瑶家两代人纪事》获《南方农村报》建国40周年征文二等奖,两组照片获国际民俗摄影年赛纪录奖,一组照片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性收藏,已出版有图文并茂的散文集《诗画瑶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