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国——南申,周宣王封申侯到谢,郑庄公母亲的娘家

南申和西申一样存在争议,后世文献对两申记载混乱,已经很难厘清。这里集中了几种主要说法,供大家参考。西申国在周室东迁后消声匿迹,推测可能也随之东迁,起初在郑国附近,后消亡,其遗民并入南申国。《左传·文公八年》记载:“公壻池之封,自申至于虎牢之境。”杜预注:“申,郑地。”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一带,说明新郑一带的古郑国之地也有一个申地,这个所谓申地很有可能跟与周室以及郑国一起东迁而来的西申有关。当时申伯联合郑武公、秦襄公、卫武公、晋文侯在洛阳共同扶持周平王,申伯选在东周王畿以东立足根基符合政治需要。由于申国与郑国相邻,又是同一条战线上的同盟国,在此期间申郑两国很自然的想到联姻以稳固自己的势力。《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在周平王即位十三年后,郑武公娶了申侯之女,这个武姜就是后来鼎鼎大名郑庄公的母亲,郑国能在东周之初率先崛起跟与申国联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然,郑武公娶的申女也有可能来自南阳之申,根据文献,南申由周宣王所封,古籍中记载的周宣王改封母舅申侯到谢,谢在河南南阳市宛城区。《诗经·崧高》一诗中详细介绍了宣王改封申伯到南疆谢地的全过程,其中有诗:“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临行前,周宣王亲自在郿地为他饯行。郿地,在今陕西眉县,位于西申国的老巢凤翔东南部,宣王在此饯行,或可说明当时宣王在西申之地,此申伯应该就是西申伯了。西申国是镇守周王畿西陲的门神,宣王将西申国改封到南阳,目的也是为了借申国镇守南疆,应该不可能撤消原来西申的封地。

南阳出土申国中偁父簋铭文

但是有说法认为南阳之申早在西周初期已经存在,持这种说法的是为了证明引西戎乱周的申侯是南阳之申,而将西申归为与周室对立的申戎,依据是《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前789年,周宣)王征申戎,破之。”其实西申和申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申戎是对该支戎人的统称,而西申仅仅是申戎的一支,但他们的文明早已脱离戎人的习性。应该说申戎由西申国管辖,但申戎毕竟尚未完全开化,桀骜不驯,常与周王室作对,于是周室中兴后的宣王发兵攻打,申戎大败,从此乖乖退回陇西,而这可能为后来申侯顺利引戎人入关创造了条件,更为后来犬戎乱周埋下了伏笔,

南阳出土申国中偁父簋

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阳境内挖掘了一座西周早期(一说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出土不少铜器,其中两铜簋铭文有“南申伯”字样,是不是可以证明西周早期时南申国已经在南阳安置了?笔者认为有可能。其实南阳境内除了南申国,还有一个与申国同姓的吕国,根据甲骨卜辞,吕国的始封地也不在南阳,而是从山西吕梁地区南迁过来的。申国和吕国在西周时期是分别替周室镇守西陲和北疆的诸侯国。两国都是大族,且出自同宗,与周族关系密切,担任王室重要职务,不说申侯有着强大经营西陲的能力,吕侯制定《吕刑》,足见申侯和吕侯在西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深得周王信任,其族系被再封到南疆继续为王室服务也不是没有可能。南阳地处南北之中,是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西周之初各代周王已极积经营南土,周昭王更是数次南征,至死不还,而南阳是周王经营南土的最佳根据地,周王将申、吕两个重要亲信之国再封此处合情合理。

如果说西申是申戎,与周室联姻的申伯是周初已封的南阳之申,那周宣王改封申伯到谢又是怎么回事?于是又有了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宣王改封申伯到谢地的是信阳之申,也就是东申(南阳以东),所以信阳也叫申城。那么谢地当在信阳了,信阳的谢地又在哪里?就在信阳平桥区,那里有个古城遗址就是申伯改封后的谢国故地。当然,关于东申的来历不止这一种说法,更普遍的是根据《左传·庄公六年》记载,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回国,回来时还一并灭了邓国。邓国在今河南邓州、新野一带,从地图上看,楚国要伐申确实得过境邓国,与东面的信阳丝毫不沾边,说明楚文王所灭申国就是南阳之申,而并非信阳之申。《括地志》说:“楚灭申,遂为楚邑。”即为宛城。楚文王灭南阳之申后,将申人迁入信阳安置,即为东申,这是楚国一惯的作风,似乎也有可能。申人在信阳得到安置后,与息人成了邻居,楚国在这两地以优厚待遇大量征召壮丁,筹建军事武装,这就是春秋史上著名的“申息之师”。“申息之师”是楚国东北部的一支强师劲旅,在楚国军事史上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堰风

西周古国——西申,周族老牌亲家,一手控制犬戎,周王要向他讨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