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十年来,我不知他的姓名,只知道叫他"小有"。今日走访,还原了真实大名,李庭武。他住在济源之西,离城三十里,一个小村庄。他个头不高,淡言少语,但炯炯有神的眼中充满着神奇的锐光。我比他大六岁,今年六十九岁。从衣着打扮上看,完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扑实的老农夫。几十年前认识他以后,我感到他身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毅力在吸引着我。所以我就一直经常与他不时来往。几十年来,他並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跡,但说起他的果园,他所在的思礼镇,大小村的果农之中,可是小有名声的人。在济源市水果批发的市场,他可是水果摊贩的爱戴之宾。他住的这个小村,人口户数不大。八三年前,只有三百八十余人,如今才有四百六十余人。人均只有八分地,土地肥沃,收成丰足。这个村,东有河,西有岭,依山傍水,林密树茂,岭上自然生长着桃,杏,柿,核桃等。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白,景观丽人。提起村名,有点奇巧,文革前叫"夏神庙″,文革中叫"革命庄″,文革后又恢复原称。据老人说,过去不叫神,叫身。也就是"夏身庙″。当年,大禹治水,曾是大禹歇脚住宿之地。后人为怀念他,纪念他,才修建供庙,而得之此村名。此地的柿果有点特色,它成熟后,比四周村的果更甜,更好吃不知为何?别看,李庭武平平处事,甘为人下。在村子里却是个文化人。他毕业思礼高中。六十年代,村里办个林场,栽有十五亩地的苹果,李子,固定二人,他是其中一员。后又去思礼机械厂当了工人。八二年回村,出于兴趣,索性回家搞起了四多亩果园,其中有红果,李子,八三年又发展六亩苹果。从此,搖身一变,步步深入,变成了名符其实的果农,由于有文化底子,还当上了村里的会计。多年来土地的变化之后,现在近七十岁的人,仍还在经营着四亩多苹果果园。我不敢胡说,有根有底的直言,在济源搞苹果的,是位居高端,少有少之。举例说明,二0一九年滕牧苹果,二亩地收入三万元,二0二0年收入二万多元。美八苹果一点六亩地,收入均有二万多元。苹果个个硕大,个个油光多彩,个个口味甘甜,个个似如珍品。你曾摘一果一称,一斤三两,多帅气呀!你在土地上做出的一段一落,开拓出脱贫致富的新篇章。这一切与你用一生之求索的精心培育,与树相悉,改过扶正,科学管理,密切相关。1、 着模出苹果的四季生长的规律和特点,应时加強土肥水的控促关系。调节好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的平衡。2、 每年搞好树盘的复盖,使果树保持湿度,和平衡好一定温度。3、 多上磷钾肥,适时的补充定量的氮肥,(上原质的含肥的粉))。记得一九九四年,市里决定在夏神庙村,召开林业发展的现场会。全市十二个乡镇村去你们林参观学习。你们村将岭地改造成花果山。成为我市名苻其实的示范村。在九五年至二00二年之间,将所产的山楂,李子,以每年一百多万斤的鲜果,加工成半成品,推销到广东省。这些是你们村的骄傲和荣光。你送的美八和滕牧苹果,我尝了尝,好吃。这二个品种,要留住种,现在这二个品种正在逐渐减少,生怕今后即会在济源消失。留住它们,保存下品种。让更多,更大,更甜的美八和滕牧去激活人们的味蕾。

作者介绍:
王献龙(子贤),1945年生,安徽合肥人。原济源市林果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河南省林果高级咨询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济源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济源市刻字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会员,济源市鸿远书刻研究院副院长,济源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上)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下)
【总第1123期】【名家大咖】【北京】金思宇丨“战疫”诗书作品之一
【总第1123期】【北京】叶建华丨“战役”诗书之十三
【总第1088期】“战疫”征文【河南】郭进拴|首发文——大爱满人间
【总第1093期】【名家大咖】【北京】叶建华丨“战疫”诗书选之一
【总第1092期】【特邀作家】【辽宁】蓝 歌丨底 气
【总第1000期】热烈祝贺《智泉流韵》微信文学平台上线3周年出刊1000期
【总第1033期】纸刊《文艺界》免费发稿通知
【总第1033期】《智泉流韵》文学平台免费发稿及稿酬规则通知
【总第1087期】《文艺界》“抗击新型肺炎”文学作品征稿启事
【总第1075期】《文艺界》总第四期发布,电子杂志同期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