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为水之骨?
王安石与苏轼是一对欢喜冤家,他们政见不同,却都才华横溢,两人可谓相爱相杀。
话说王安石喜欢字源学,喜欢凭空想象拆解汉字。
有一次,王安石说“波为水之皮”。苏轼立马怼了句“那滑岂不是水之骨了?”
很多朋友可能听过这个故事,现在像王安石这样,不顾文字学原理,随意“趣解”汉字人的很多。这种拆解看似很有文化,实则违背汉字结构,让人啼笑皆非。
波是从水,皮声的形声字。皮取其古代读音po,类似的汉字还有破、坡、颇等。
如果说,波为水之皮,似乎还可斟酌。
那破呢,难道是石头皮吗?坡,难道是土皮吗?颇,是头皮(页的本义是人头)吗?这些显然说不通。
同样的,将滑解读为“水之骨”,也是无稽之谈,是苏轼对王安石的有力反驳。
滑跟波一样,也是形声字。滑从水,骨声。
有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声旁“骨”与“滑”读音很不同?
实际上,声旁与形声字读音不同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人曾统计过,《新华字典》中7500多个形声字,读音与声旁完全相同的仅有355个,占比仅为4.7%。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形声字的声旁,一般会选择字形简单的汉字充当,有时不得不在语音上做一些妥协;另一方面,古今语音的演变,会造成声旁和形声字读音的差异。
具体到滑这个字,应该是因为音变导致与声旁的读音差异。
理由是,滑曾假借为“汩乱之汩”,汩(gǔ)与骨读音相同。
滑,利也。古多借为汩乱之汩。从水。骨声。——《说文解字注》
滑的本义是光溜、不粗糙,如光滑、滑溜。
用作动词,表示在光滑的表面上移动,如滑雪、滑冰等。
滑用来形容人,多指油滑、狡诈,如滑头。
另外,还有滑稽一词,它最早出现在《史记》当中,最初读作gǔjī。
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太史公自序》
词的本义是语言流利,后世多指诙谐幽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