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灸与艾灸的补泻

网友阿梁对无为灸兴趣浓厚,长期实践。她有个朋友是科班出身,被她灸过后,又读了阅素灵先生的文章,生怕自己被阿梁的灸法给“泻”了,毕竟阅先生说:

绝大多数人的灸法,用的都不是补法而是泻法。因为大家都是以热为主,都不是用少火生气的这个方法来灸神阙的……神阙灸了之后,绝大多数都是以泻为主,而泻出去的往往都是神阙里藏的一些水火二气的力量。像水弱的一些人就容易造成精亏,然后火弱的一些人上面的火暂时好像起来了,其实壮的不是真火而是虚火。

可能阅先生身边的案例,是以泻法为主吧。所以她话也说得绝对了些,特别对于艾灸票友,这话的威慑力之大,能直接让人每次灸神阙都战战兢兢,有的朋友就干脆不灸神阙的。

我好奇心很重,特别想知道,这艾灸的补泻到底是怎么回事?特别是我学的无为灸,有没有补泻?如果有,是怎么补的,怎么泻的?

艾灸的补泻问题,在《内经》里讲得很清楚。《灵枢·背腧》:

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勿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这话说的意思很明白,艾灸的补法,就是艾绒放在皮肤上自己烧,而泻法,是要吹的,让艾绒烧得很快。烧得慢,感觉温温的;烧得快,烫,甚至会有灼痛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内经》时是没有艾条的。艾条的广泛使用,是最近一百年左右的事。我们使用艾条施灸时,如何模拟直接灸的补泻呢?我们参考一下范长伟老师的扶阳灸法。在扶阳灸里,艾条施灸的补泻是通过手法来实现的。范长伟老师说:

泻法是什么呢,以啄为主,以温为辅……多啄,啄中也不能老是一个劲,使劲啄让人家疼,而是啄的时候轻痛为主,重痛为辅……

说到根子上,温和灸偏补,而灼痛偏泻。

话到此处,艾灸的补泻比较清楚了,普通人自己拿艾条试,不懂什么是灸感,只会盯着某个穴位,灼得通红,又烫,确实可以说是泻法。而像扶阳灸的灸师,在施灸时,通过配穴和适当的手法,将艾热打入体内,激发经气,产生传热、扩热等灸感。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这位施灸的灸师,应该是能精准地把握被灸者何处该补,何处该泻,同时配以适当到位的手法,快速调节被灸者的身体,归于平和。而一旦施术者水平不够,或是选穴不精,或是手法不到位,该补而泻,该泻而补,反倒是在扰乱被灸者的身体,起了反作用。扶阳灸,相对而言,不是那么好掌握的。

我们再看看无为灸的施灸过程。无为灸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灸,这个得看有没有灸感。我们说,灸处不烫,即有灸感;也就是说,偏泻法的灼烧,无为灸认为这就没有灸感,是在烤肉,直接排除在外。必须理解清楚的是,无为灸中,灸感的发生,是人体主动吸收艾热才发生的。特别强调是主动,意味着被灸者的神在调节,指挥身体去吸收艾热。有人问发烧能不能灸?我们在大椎附近探查到有灸感的点,说明身体的神还在,还能指挥身体把艾热吸进去,那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灸,而且灸够量就能够退烧。那拉肚子能不能灸?我们在肚脐附近找到有灸感的点,一样的道理,可以灸,大胆灸。为什么?被灸者身体的神,比我们懂他的身体,我们要相信他的神,会照顾好他的形的。

你要是死拽着“灸处不烫,即有灸感”,非说无为灸只有补法,没有泻法,我也不想跟你饶舌。但是说句不谦虚的话,执着于补泻这种分别法时,是很难领悟到无为灸的精髓的。无为灸的理念,已经超过了人为的补泻,是直接调被灸者的神。被灸者的神回来了,何处该补,何处该泻,自然而然就起各种各样的反应。譬如脾胃不足之人,灸过足三里,胃口变好,可以说是补了脾胃。而肠胃有积食之人,灸过足三里,却一泻千里,随后身体轻快,又可以说是泻了邪实。其中奥妙,只在于被灸者之神恢复对形的调节,灸师其实全然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灸灸够量时,也能将被灸者的身体调到平和之态。《内经》上说“以平为期”,“平人者,不病也”,孟子说“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在调理被灸者的身体归于平和之态,这个大原则上,灸法高手的理念是一致的。

而从普及角度考虑,无为灸的优势还在于,在排除艾灸禁忌症后,使用无为灸是不存在方法不当的。因为无为灸行者,是无我的,是否可灸、灸何处,全听被灸者的身体。被灸者的肚脐主动吸热,有灸感,可以放心大胆灸;被灸者正在发烧,大椎处主动吸热,有灸感,同样可以放心大胆灸。施灸者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稳定的艾热,让身体稳定地吸热。无为灸师的水平高低,主要在于谁更稳,能提供更为稳定的艾热:身体吸得快,就提供得多,吸得慢,就提供得少。各种差别非常微妙,可能只是艾条高度和角度的微调,需要反复实践才能做到。普通人用了无为灸,可能在稳定度上打点折扣,但同样是非常安全可靠的灸法。

总结一下,无为灸是调神的灸法,超越了补泻之分别。在灸感自然发生时,施加无为灸,不存在被“泻”掉水火二气的情况。灸量充足时,正气驱邪外出,会出现排病反应,这不是元气被“泻”的结果,而是身体恢复的表现。

艾灸养生重补泻

艾灸需要手法的,并不是简单的放在身上就能起到好的效果。同样的部位或穴位、同样的艾灸条,不一样的手法,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艾灸手法运用得当,艾灸的热量会顺着经络传感,艾灸局部及经络远端都会有热感。

艾灸疗法是该用补法还是用泻法呢?《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补泻视病情而定,具体原则就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补法

补法的操作方法是在点燃艾柱后,不吹艾火,让艾柱自然缓慢燃尽,火力微缓温和且时间较长,灸的艾柱较多,灸完以后用手按压艾灸的部位使灸气聚而不散。补发用刺激性较弱的手法缓慢刺激穴位,不要使艾灸部位的温度变化太快,从而促进机体生理功能,解除过度抑制。

泻法

艾灸泻法的操作是点燃艾柱后,口吹艾火,使其尽快燃烧,火力较猛,达到强刺激的目的。当局部感觉灼烫时迅速更换艾柱再灸,灸的时间要较短。灸完以后不要按压施灸的部位,以使邪气容易从穴位散发出去。

此外,艾灸的部位、穴位和时间等都能影响艾灸的补泻。虚证或者虚寒体质的人用艾灸的补法效果最好。实证或者热盛体质的人适合用艾灸的泻法或者不用艾灸而用拔罐、刮痧等其他祛邪的方法,同样也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常用的艾灸操作手法和方法

导读:中医艾灸方法很多,而且艾灸施灸手法有补泻之分, 下面介绍几种施灸手法的补泻和常用的艾灸补益的操作方法:

常用的艾灸操作手法和方法

艾灸施灸手法的补泻

施灸手法,是补是泻也是很有讲究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在《针灸大成》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以后使其所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灸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这就是艾灸的补法。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的泻法是在艾点燃之后,不断地进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很快传人体内。在艾灸以后不去按压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起到泻热泻实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的补泻对机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艾灸补泻小鼠大椎穴的实验结果显示:穴区的温度变化随方法之不同而变化。虽然补法艾灸和泻法艾灸两种术式皮肤温度的峰值无明显差异;但补法艾灸皮下温度的升高较泻法艾灸明显,且补法艾灸所致的温度升高的持续时间比泻法艾灸要长。

中医艾灸的补泻,在隔物灸当中根据所隔物品的性味、功用等不同决定其补泻。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如甘遂、豆豉饼等进行隔物灸所起的是泻的作用,多用于散泻毒邪;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如生姜、附子饼等,则起到补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

艾灸补泻手法对症选

随着现代人保健意识的提高,艾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艾灸盒、随身灸,用起来特别方便,不少人会自行购买后拿回家灸,但是却不知道艾灸也是需要手法的。

艾灸养生有补法和泻法,补泻视病情而定,具体原则就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法的操作方法是在点燃艾柱后,不吹艾火,让艾柱自然缓慢燃尽。这种灸法火力微缓、温和且时间较长,灸完以后用手按压艾灸的部位使灸气聚而不散。泻法的操作是点燃艾柱后,口吹艾火,使其尽快燃烧,火力较猛,达到强刺激的目的。当局部感觉灼烫时迅速更换艾柱再灸,灸的时间要短。灸完以后不要按压施灸的部位,以使邪气从穴位散发出去。

此外,艾灸的部位、穴位和时间等都能影响艾灸的补泻。虚证或者虚寒体质的人用艾灸的补法效果最好。实证或者热盛体质的人适合用艾灸的泻法。

从艾灸补泻,谈艾灸误区

网友提问:冯名雨老师,我在线下刚刚接手了一位做完手术的患者,想要调养身体,但是我给他做完一次艾灸后,他感觉头晕呕吐,这是什么情况呢

首先,在和这个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在给患者调治的过程中用的是督脉灸和大火力艾灸的方式

其次,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大部分可能就是大火力和督脉灸的进行,超出了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了。毕竟健康的成年人与刚刚做完手术的患者,他们的身体素质肯定是不一样的。

什么是督脉灸呢?就是在背部脊柱上就行大范围,大火力的艾灸。有些是用生姜,中药,艾绒铺灸,也有些用的是艾灸罐从上到下。这些方式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督脉灸”。

督脉灸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优势在于督脉灸对于部分慢性虚损类病症有帮助,比如哮喘,强直性脊柱炎等。关于督脉灸的劣势,之前我们讲过,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

为什么不推荐大家做督脉灸和全身灸

那么,今天咱们就艾灸的补泻问题,和大家聊一聊艾灸之中常见的误区:

1、艾灸补泻

1.艾灸补泻,指的就是艾灸的补法和泻法

2.古籍有记载:“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3.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是否吹其火,另一个是是否闭其穴。

4.什么意思呢?

艾灸过程中不要吹点燃的艾条,让艾条自我缓慢燃烧等待其自我熄灭,熄灭后用手按压穴位,此为补法

艾灸过程中,用嘴吹艾条,让其快速燃烧,艾条熄灭后不要用手按压艾灸部位,让身体的邪气随着艾热散发出去,此为泻法

5.吹艾条会导致什么情况呢?

无法就是让艾条点燃那一头,接触的空气更多,燃烧的更快,温度更高。简而言之,艾灸温度高,艾灸偏泻法

6.所以,我们手持艾条艾灸的时候,常用手法有三个:

雀啄灸,回旋灸以及温和灸。其中,雀啄灸,手持一端,像麻雀啄食一上一下。在艾条上下过程中,空气接触较多,此艾灸法偏于泻

7.其实,艾灸过程中还有以手法+意念的方法,雀啄灸而言,如果上下过程中,我们意念用力程度不同, 也可以再次区分补泻。这个用的就更少了,我们赘述了。

8.综上所述,

第一:希望大家艾灸过程中,不要一味追求高温,大火力,心情焦躁,想要马上见效,往往事与愿违,且行且珍惜。

第二:艾灸有补泻之法,大家知道就可以了,不要求必须做到。毕竟我们的身体也有自我的调节,比如百会穴,艾灸后可以调节高血压,也可以调节低血压。所以,只要我们艾灸在一定程度之内,身体对于补泻是可以自我调节。

2、穴位属性

1.人体的穴位有很多,有部分穴位有阴阳偏向属性。比如太溪穴,涌泉穴,命门穴等

2.就以太溪穴和涌泉穴为例,这两个穴位同属足少阴肾经,都有补肾的效果。相对而言,太溪穴偏向于滋肾阴,涌泉穴偏向于补肾阳。

3.如果还不够明确的话,我们看命门穴。中医讲:命门穴,内蕴命门之火。也就是肾阳的意思。

为什么是命门之火,而不是命门之水呢?因为火本身就带着偏向于阳的属性。我们在自身阳气不足的时候,艾灸命门穴居多。

4.在这里牵涉到一个大家经常艾灸的穴位,神阙穴,也就是肚脐。这个穴位有没有偏向阴阳的属性呢?

没有,神阙穴内蕴水火二力,没有偏向性,可以艾灸,但是大火力艾灸需要慎重。

5.刚刚讲过大火力重灸,偏向于艾灸的泻法。

如果你长时间大火力艾灸神阙穴,刚刚完成艾灸的时候,会感觉孩不错,精神挺好。但是过段时间这个人相对而言有一种萎靡不振,精神不佳的情况。这就是你艾灸过程中,泻走了一部分神阙穴所藏之精。

6.所以,神阙穴,喜温补,不喜泻。

3、多≠好

1.我一直认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就是人类的懒惰。因为懒,所以进步

2.大家不想走路,所以发明了代步工具,比如古代的轿子,马车,现代的汽车。大家觉得手持艾条艾灸比较累,所以就发明了绑在身上的艾灸罐,更多更方便的艾灸器具就应运而生。

3.很多朋友觉得一天艾灸三五个穴位,不过瘾。就考虑买个艾灸床

往上面一躺就行了,正面躺完,躺背面,一两个小时下来,身上几百个穴位都艾灸到位了?这样是不是艾灸效果更佳呢?

4.效果咱们姑且不论,举个例子:

现在你感冒了,市面上感冒药没有一千种,也得有上百种吧。是不是我们一次性把上百种感冒药都吃了,当天感冒就好了呢?

很明显是不可能的,毕竟数量≠质量疗效。

5.所以,穴位和穴位之间,有叠加关系,但是也不排除穴位和穴位之间,有相减的可能

6.不过,总体而言,只要大家的艾灸放到一个心态平和,不过分追求立竿见影的前提下,它还是很安全,很有效的一种养生方法和策略。

【针灸讲坛】灸法补泻点滴

灸法在针灸治疗中占了“半壁江山”,在临床中是不可或缺的方法,且疗效卓著。“现代灸疗大师周楣声先生临证施术时将灸法分为疾徐强弱补泻法与疾徐开阖法。疾徐强弱法就是用口对艾炷吹气,使气传及艾使其燃烧旺盛之意是疾火与强火,这种强火强刺激具有泻的功效能使邪气随火气而发散,叫泻火;若任其自灭是徐火与弱火,这种弱火弱刺激具有补的功效能使阳气深入,叫补火。疾徐开阖是在艾炷自灭之后再加按压以增强补泻作用。” 以上讲的是直接灸。我们现在针灸临床中多用艾条灸,艾条灸的补泻也可参照“徐火、弱火”补,“急火、強火”泻的概念。用灸补时,用弱火,灸时较长,可20-30分钟,阳虚寒甚者还可延长灸时,让灸火之热逐渐渗透;用灸泻是,用强火,灸时要短,5-10分钟即可,只需使肌腠玄府打开,邪气外出。

粗艾条是泻,细艾条是补?艾灸手法大于天,补泻不对,努力白费!

一位灸友私信老师,她说:某公众号上有文章说“粗艾条是泻,细艾条是补”。她有些担心,因为她经常使用粗艾条,照这样说,岂不是都白灸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补泻:与艾条粗细无关

首先,请这位灸友放心,通常所说的“补泻”,主要指手法,与艾条无关。所以,“粗艾条是泻,细艾条是补”,这种说法没有道理。

中医的治病养生原则在于“平衡”二字,这是中医发展几千年的精华所在。故而,灸法的补泻原理可归纳为四个字:双重调节。即,让“阴”与“阳”、“虚”与“实”、“寒”与“热”的状态由不平衡趋于平衡。

“补”有受纳之意,多用于虚证、寒证,以补益气血、扶阳补元;“泻”有排出之意,多用于实证、热证,以引邪外出、消瘀散结。

灸疗的“补虚”与“泻实”,实际上就是借助艾灸通利经络的治病前提,激发机体本身的调节功能,使虚者补、实者泻、寒者温、热者凉,从而达到“虚者灸之正气得扶,实者灸之邪气得祛”的效果。

二、什么是补法泻法?

这就要用古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了。

古人认为,人体有十二正经,它们就像大河一样流走全身。经水为营血行于脉中,河流上面有一层气,这层气行于脉外为卫气。卫气入里则化为营血,营血外出则化为卫气。

所以,补法就是将卫气导入到营血中,泻法就是将营血引出到卫气中。

那么,一补一泻,在艾灸的手法方面是如何做到的呢?

《灵枢·背腧》曰:「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人,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针灸大成·艾灸补泻》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从这两段文字可以得知,艾柱灸补泻的操作手法如下:

艾炷灸补法——点燃艾炷后,不吹旺艾火,等待它缓慢地燃烧,直至自己熄灭。这样火力温和,热力缓缓透人深层,以补虚扶羸,温阳起陷。灸治完毕后再用手按其施灸穴位,使真气聚而不散。
 
艾炷灸泻法——点燃艾炷后,以口迅速吹旺其火,促其快燃,火力较猛,燃烧速度快,不燃至皮肉,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是谓开其穴而消散邪气。

需要注意的是,《黄帝内经》成书时是没有艾条的,艾条的广泛使用是最近一百年左右的事。那么,在使用艾条施灸时,补泻操作手法又是怎样的呢?

多位艾灸名家建议如下:

艾条灸补法——艾条点燃艾条后,不吹旺艾火,等待它缓慢地燃烧,像温和灸法那样施灸,使火力缓缓透人深层,灸治完毕后用手按住施灸穴位,再移开艾条,使真气聚而不散。

艾条灸泻法——点燃艾条后,用嘴不断吹旺艾火,像温和灸法样那施灸(或像雀啄灸法那样施灸),火力较猛,艾条燃烧速度快,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移开艾条即是。

三、补泻:取穴、用材、手法不同

1、取穴

⑴取穴原则

补法:主要通过补其本经、补其表里经、虚则补其母的方法选穴配伍,达到“补”的目的;

泻法:主要通过泻其本经、泻其表里经、实则泻其子的方法选穴配伍,达到“泻”的目的。

举例如下:

脾阳虚:补虚可以选择脾经本经的穴位,如太白;还可以选其表里经胃经的穴位,如足三里;火生土,肾属火,故而还可以选择肾经的穴位,如腹通谷。

⑵腧穴特性

腧穴的特异性与补泻效果也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气海为补气穴,气虚患者行补法,则补益之效倍增;肺俞为解表散寒穴,风寒表证者行泻法,则可疏风解表、宣肺散寒。

2、灸材

隔物灸里,间隔物的功能也决定补泻作用。

补法: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如隔附子灸补虚助阳,治厥逆、阳痿、遗精;隔姜灸温经散寒。

泻法: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如隔蒜灸解毒消肿,泻火止血,治痈疽、疖肿、癣疮、咯血、鼻衄等症;隔甘遂灸散泻毒邪。

3、手法

补法:多选用艾条雀啄灸、温和灸、回旋灸。

泻法:多采用直接灸、灯火灸、局部灸等刺激性较强的方法。

艾灸:必须补泻结合

在这里要注意,“补”和“泻”不是绝对的,无论什么体质的人,都应补泻结合。

比如,虽说虚寒之症要补,实热之症要泻,但千万不要认为虚的人就不能泻。我们知道“久虚必瘀”,虚寒之人往往体内有寒湿、痰浊、瘀血等瘀堵之物,如果瘀堵在中下焦,只补不泻,阳气就不能循环到下焦,就会虚火上浮,出现上火、失眠、烦躁等症状。

此时,就需要艾灸来泻通。因为艾灸的本质是一种能量疗法。经络如同江河,上游堵塞,下游一定缺水。上游堵塞地段就是能量堆积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艾灸能量堵塞区,又没有灸通的话,就容易增加堆积能量加重堵塞,从而出现上火等常见副作用。

经常艾灸的人,建议定期(比如每周)局部泻火,否则也易上火,虚不受补。

哪些情况用补或泻?

总的说来:

补法:多用于调理慢性病。如: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气虚证、气脱证、气不摄血证、血虚证、精髓之虚证、心阳暴脱证、中气下陷证、中医虚寒证、脾肾阳虚证、肾不纳气证、肾阳之虚证、冲任虚损证等。

像三四十岁还长痘的、乳房胀痛的、乳腺增生的、虚胖的、月经不调的、子宫肌瘤的、脾虚的、肝气郁结的、肾虚的、下焦寒凉的、腿酸胀的、手脚经常冰凉的、失眠的、抑郁的、焦虑的,用补法。

泻法:多见于治疗疔疮痈疽、犬蛇咬伤之类,可用于调理外感风寒发热、风湿病、外伤瘀血等,多采用直接灸;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采用灯火灸;神经性皮炎、带状宽大疱疹、鸡眼等,多采用局部灸。

像20多岁满脸出油长痘的、有黑鼻头的、实胖想减肥的、胃火大有口气的、突然便秘的、吃东西不对腹胀的、舌苔黄而干口苦无味的、光是额头长痘的、心火旺脾气大的,用泻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