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世界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它可以让自己消失于无形并神奇地根据需求进行自组织——虽然容易被忽视,但却有着病毒一样不容小觑的力量。

窗外风雪再大

也有我陪伴着你

全文字数:3042

阅读时间:5分钟

它的时刻终又来临,什么样的巨兽缓缓地,走向伯利恒去投胎?

——叶芝,William Yeats,爱尔兰诗人、剧作家

人类喜欢类比。人们倾向于认为,大部分人工智能系统和特殊的机器人类似于人类的大脑和肌肉。虽然可以理解,但是这样的想法却是很危险的。

长期以来,人工智能领域一直在利用我们对于人格化对象(看起来像我们或者行为像我们)的自然喜好,因为它们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或吸引投资。

但同时这样的对象也会误导人们,让人们相信机器比它们实际上更像我们,并进一步假设它们有理解能力并会遵守我们的社会习俗。

如果我们对于这些系统是如何工作的没有深入理解的话,如果我们只拿人类作为可用范例来解读结果的话,那么我们非常有可能会把人工智能视为像人一样的存在。

但是,它们不是人。

这种廉价的拟人化设定对于人工智能领域来说是一场灾难。就像把互联网称为“网络空间”一样,这个称呼暗示着互联网是一个和我们的法律法规相分割的领域,这种意识混淆了公众的理解,也因此阻碍了重要的政策议题和讨论。

所以当外表像人的机械附件开始在工厂车间工作的时候,人们就很容易会期望这些机器人的行为能和人类的社会约束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不会随意打人。

可是问题在于,这些早期的机器人通常只会重复死记硬背的预定动作,如果你挡住了它的去路,那么你很有可能会被冲撞,甚至更糟糕。

所以,标准的操作是在机器人所在区域周围的地板上贴上亮色胶条,指示出“杀戮地带”,在这个区域中,你不能在没有特殊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冒险行动。

不过,机器人正在自我进化。

工业机器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进步了很多,但是这些进步主要体现在对于机器人控制的精准性、机器人的力量和持久性,以及缩减的重量和成本上。

一直以来,对于人类来说,规则是:你必须适应机器人的需求,因为它不会顺从你的需求。

人们通常都会说,“机器/子弹不长眼”,那么如何才能够使得机器看见、听见?这取决于四种先进技术的汇聚,分别是计算能力的巨大提升、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机器人工业设计的改良,而真正的突破则来自机器感知领域。

这四种科技的强大组合即将改变世界。

同样,这一次我们也缺少足够的参照点来准确理解这种技术,但是要找到一个好的起点还是很容易的。

今天的预编程、重复性机械设备就是未来机器人的原始先驱,未来的机器人可以看到、听见、做计划,还能根据混乱而复杂的真实世界来调整自己。

简单来说,这些就是能够完全独立完成很多任务的机器人,而这些任务现在都需要由人手动来完成。

要完成任何给定任务都需要一些资源和能力。这些资源都可以被粗略地分为四类:能源(工作的能力)、意识(感觉环境中相关形势的能力)、推理(规划并调整计划的能力)以及手段(真正完成某件事的能力,比如用手捡起东西)。

在机器人世界,原则上说,这里面的任何资源都不必放在同一地点。只是在实践中,组合在一起更有用。

现在人类社会当中早已“潜伏”着成千上万的机器人,就是各类联通的系统。只是这些系统没有理由非要具备行业中所说的“区域性”。

也就是说,它们不用局限地存在于或作业于特定的一大片连续的物理空间。换句话说,它们也不能称为传统意义上的机器人。

几百万年来,生物从来没有脱离过区域性约束。人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由于生物自身无法远程传递或发射能量(根据当今人类对自我的认知程度来说),所有的身体部件都需要贴近彼此。

你的身体由细胞组成,细胞利用生物化学和电脉冲通过各种各样的导管和神经相连。所以你的眼睛(意识)之所以离大脑(推理)很近是有很好的设计理由的,同时你的脚处在腿(手段)的末端。更不用说,你需要一个为所有这些资源提供动力的引擎,从食物(能量)中提取资源。

但是,大约一百多年前,经过上百万年的进化之后,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通过人类,生命突然发展出可以脱离区域性约束的方法。

伽利尔摩·马可尼知道了如何利用电磁辐射(经常被称为无线电波)在没有明显物理连接的情况下远距离传递即时信息。托马斯·爱迪生明白了如何能通过电线以相对低廉的价格,用电的形式移动能量。

至今我们仍然在试图弄明白这一切最终都意味着什么。从整个电气工程、电子学、无线电、电视、互联网、计算机,以及到目前为止的人工智能的历史上看,我们仅仅是在为这些新发现的现象探索利用之法,而这些发明也仅仅是人类最初笨拙的尝试。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像生物进化的缓慢过程一样,我们并不是能够利用这些现象的最好角色,而机器是。

自出生以来,我们就通过将世界解析成物体来理解世界,我们会区分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并对与自己相似的东西存在特殊的好感。

人类很多最高等的社会直觉,比如爱与同情,都可以被理解为自然对我们的鼓励,希望我们能以更加广阔的视角看世界,而不仅仅局限于眼前利益。如果你关心的只是下一顿饭在哪里,那么为什么不去咬给你喂食的那只手呢?

当关系到你眼下生死存亡的事物触手可及,并且有明确的物理界限的时候,把周围的事物看作一系列物品是一种整理自我世界的好办法。

但是对人类来说,要想理解看不见、快速移动或者扩散的事物则难得多,比如辐射云或者你在互联网上的声誉。我们甚至没有合适的词汇和句子来形容和讨论即将发生的科技变革。

我们的高速公路要了很多动物的命,因为它们都没有探知到两吨重的金属威胁从路上呼啸而过。而如今,我们在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上,也面临着毙命的危险。

那机器人呢?它们感受世界的方式又有什么不同?它们身上没必要非得长着眼睛和耳朵。与之相反,它们更加需要的是在相关环境中遍布的传感器网络。

有一天当你走在一片原始荒原时,幸运的你可能并没有注意到你眼前有一个巨大的网络、大量的自组织和协作设备正在维护这个环境,同时也在照看你(或者监视你),就像你在参观迪士尼乐园时那样。

最终,很多领域只剩下对信息的操纵,比如金融系统、教育机构以及娱乐媒体。

而完成必要工作所需的能量、意识、推理以及手段可能都能在电子领域中找到,完全不受空间限制。

需要的数据可能即刻就能从世界各地搜罗到,任务可以随意转移,只需要在最方便的地方行动就可以了,比如,找个正在营业的证券交易所。

可能当我们认为机器人是物体,而程序只是一系列写出的指令时,它们其实只是相同现象的不同表现:用电能来完成工作和处理信息。

我们虽然还不习惯于理解和体验这种正在起作用的新魔法,但是我们却正在被它们所影响。

社会趋势正在发生着剧变:未来更像过去。科技将倾向于联合化和简单化。当生物在不断生根发芽的“生命之树”上增殖和分化时,相对应的机械“生命”却反其道而行之。

我们的生活也许会更加复杂,但因为我们身边出现了由无形的科技低调掌控的各种全能而多变的设备,生活会比今天看起来更简单。未来,看起来会比你想象中的更像过去。

亚马逊通过把常用功能聚合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取代了从书店到鞋店的一切;谷歌把图书馆、报纸以及企业名录,汇聚到一个组织化的综合体下;Facebook则把明信片、照片分享、邀请函、感谢信、温馨提示以及庆贺等全部无缝地融入到一幅完整的社会图景中。

我们的大脑只能注意到可以看得见的危险,但是不可见的事物可能同样危险。科技在发展的道路上有些自相矛盾,同时进行着增殖和合并,而且我们并不适合研究结果,更不用说预测未来了。

灵活的机器人系统,有独立行动能力;分布广泛,能够跨越物理和电子领域;并且在超乎寻常的距离内以超越人类的速度交流着。

它可以让自己消失于无形并神奇地根据需求进行自组织——虽然容易被忽视,但却有着病毒一样不容小觑的力量。

用叶芝的话说:“它的时刻终又来临,什么样的巨兽缓缓地,走向伯利恒去投胎?”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愿每日微小知识激发你的深刻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