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战:秦下巴蜀(1)总说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
一个国家在兴起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个个非常凑巧的大幸运,他们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在你的面前。
这种机遇往往可遇不可求。
当天时地利人和一系列因素因缘际会之时,历史会在你的面前摆下一道艰难的即时选择题。
上还是不上!
每一个看似大成功的机会都包含着极其凶险的后果,每一个看似平庸的选项后却有可能是一本万利。
两道题摊在你面前时,你该如何选择?
秦惠王此时,就面临着一次关键抉择。
天上掉下了一块大馅饼。
蜀地乱了。
当时的四川,是三足鼎立。
感恩图作者布哈林
看看大西南吧。
最强的是蜀国,在四川的西部,总部成都,经济条件最好,人口最多,土地条件最佳。
其次是巴国,在四川的东部,总部江州(重庆),土地一般,山地居多,国力次之。
最弱的是苴国,在四川的北面,根据地在今天的汉中地区,国力最弱。
蜀国跟巴国一直是宿敌,而苴国一直是蜀国的小弟,两国的领导人是同宗。
当老大和老三一伙,老二其实不太容易玩的下去,而且老二巴国的产盐地近几年还被楚国夺取了,经济实力大大下降,这也导致了老二越来越不容易。
不过这一次,老二看到了转机,因为本有亲戚的老大和老三,翻脸了。
老三不想一直当老大的尾巴,所以总跟老二一直眉来眼去,老大则觉得老三不识抬举,结果俩人闹掰了。
老大蜀国扬言要灭掉老三苴国,收回汉中地,当初就是祖宗心软才给你分了片地,你还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老三苴国则不愿坐以待毙,和老二巴国联起手来要和老大干一仗,但这哥俩怕不保险,翻过了秦岭找到了秦国,希望这位西方诸国盟约长能够帮助他们干掉蜀国。
这就是目前,巴蜀汉中的总体的互撕态势。
出兵还是不出兵,秦王将这件事拿到了朝堂上,请有识之士们各抒己见。
张仪作为口才担当率先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我们眼下,应该逮住韩国往死里打,出兵三川,切断魏国与南阳的联系,然后进攻新城和宜阳,兵临有名无实的世界老大周天子的洛阳城下。
届时的周天子肯定吓得献出九鼎,到时候,远可号令诸侯,近可兵出中原。
至于蜀国,蛮荒小邦,偏处一隅,跑那么老远去攻打,未必有什么收获,不值当折腾一趟。
上一章中我们讲过,苏秦、张仪之流始终并没有什么靠谱的贡献。
这种国际掮客为什么没贡献呢?
因为他们做的任何抉择,首先想到的是每一项决策自己能否从中获得什么利益,至于国家利益,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
打韩国,挟天子,这其实在当时都是受累不讨好的。
由于韩国是天下之咽喉,中国之中心,往东边,往西边,往南边,往北边,哪个国家往哪边打都得经过它。
谁兵出此地,势必会引来诸国的救援,事实上也因如此,后面无论韩国多招人讨厌,每当韩被秦欺负的够呛时,世界各国往往就会不计前嫌的发兵营救。
因为韩要是垮了,我们家就得直面大流氓了。
而此时,张仪的用武之地就来了。
往东打对于秦国来讲,则往往劳民伤财,收效不多。
秦国向东的前沿阵地,就仿佛“最长的一码”一样,每一步推进都蔚为艰难。
至于找周天子要鼎则纯属神经病思维,周天子拿着那鼎都快过不下去了,你抢过来能有个什么用?
这种问鼎思维还停留在春秋时代,而且远赴巴蜀,则不符合张仪的利益需求。
首先他去了没什么用。第二,打下来对他也没什么好处,他的国际影响力不会随之攀升。
先攻韩,还是先攻蜀,表面上看,就是个顺序问题,但实际上,则根本不是顺序那么简单。
因为攻韩随时可以,但攻蜀,机会却只有这一次。
再下一次,不知何年何月!
为什么?
这要从蜀道难说起了。
秦人想要入蜀先要翻过秦岭,翻秦岭当时有五个方案。
第一条,就是上图最左边的祁山道,西出陇山,进入陇西高原,然后再南下穿越秦岭、大巴山脉的西端,进入四川盆地。
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实际上蜀汉的北伐,真正出祁山的是两次)。所谓“祁山”所指向的位置,也正是西汉水源头以北的这片区域,这也是秦国的祖宗发祥之地。
这条道,有点远。
因为当时秦国的核心区已经转到渭河平原了,也就是说如果秦人要由陇西高原发起进攻的话,就需要先调集人力、物资西向由陇关道穿越陇山,然后转向南穿越秦岭大巴山脉。
这样在地图上几乎走了一个大直角。
路程的增加,对于战役的成本将成倍的上涨,千里运粮,是二十比一的成本。往往是运二十担粮草,才能往前线交割一担,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还是好走的道啊,过秦岭这些路可就不是区区的“二十比一”了。
物流成本在那个年代极其可怕,如果走这条道,会拉长战役的准备时间,对国家也会产生极大地负担。
第二条方案,是相对便捷的道路,就是左数第二条的陈仓道。
它可以绕过陇西高原,直线插入嘉陵江干流通道去,而且如果要论知名度,这条战略通道无疑是最知名的。
由于它由渭河平原西端进入秦岭的关口是著名的“大散关”,因此被叫作“散关道”;又由于渭河平原西端的主要城邑叫作“陈仓”,因此也被称作“陈仓道”。
刘邦同志就是后来就是从这里暗度出来的。
走这条路的好处在于,线路更接近于直线,可以缩短行军距离。
同样还是有坏处的,这一段全是山路,大约500公里,沿途山高水险,文学作品中是这么形容的:“时而扶摇上云霄,展时而转峰回下幽谷,车行万丈深渊之端,人走摩天峭壁之侧。”
走起来非常不痛快,而且容易被人在这500公里层层抵抗,每个山口都是天然的关隘。
相对来说,通行条件最好的就是五条大路中间的“褒斜道”。
这个条件好,其实是相对而言,因为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褒斜道沿途有很多河谷,这些穿行于秦岭之中的河谷,根本没有让人通行的道路。
不过我们是愚公移山的民族,我们最早的老工程队沿着河道旁边的峭壁开凿孔洞,插入支架,然后再铺上木板通行,修成了所谓“栈道”(刘邦当年烧的就是这条道,烧完就是昭告天下,爷今后再也不出去了,以此表示自己没出息)。
在连通秦、蜀两地的“蜀道”中,“栈道”也是经常被迫使用的交通形式。
所以,一旦进入战争时期,防守的一方要想阻止对方的进攻,只需要将栈道烧毁,就可以起到迟滞对方进攻的目的了。
从关中入川,基本上就这三条路。
不对啊,图上明明是五条啊?傥骆道和子午道呢?
这两条道在当时基本上就不能算是“道路”了,自古罕见大部队敢走这两条路的。
子午道实景
因为太过于险峻狭隘,缺乏回旋的余地,人家只要在谷口放上千把人就把你彻底堵死了,尤其是著名的“子午谷”,几千年来,从未有过成功的案例。
比较著名的就是明末的农民军第一实力派,闯王高迎祥在子午谷被明军堵死。(李自成此时仅仅是闯将,和一号闯王高大哥比起来比较渣)
关于后来诸葛亮为啥要驳回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以及魏延究竟要实现什么战略我们会在三国的故事里细讲。
这是傥骆道,可吓死我了。
综上所述,汉中与关中,基本就是上述的三条道。
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
第一条,路太远。
第二条,路也不近,山路多。
第三条,路最近,容易断。
各有各的恶心,蜀道难先放一边,这一道秦岭就不好过。
而且问题在于,哪怕我们翻过了秦岭,我们也无法入蜀。
因为汉中盆地的存在。
无论你是沿西汉水由陇西高原出发,还是沿故道水由渭河平原出地,在两条道路相汇之后,都要从汉中盆地的西侧通过,然后在穿越大巴山脉进入四川盆地。
只要汉中平原被他人控制着,你无论你走上述的那条道,你都很难过去。
看看汉中盆地这片地形图吧,南北两条大山脉。
我们印象中的诸葛亮丞相总是可以不断给曹魏添堵,而曹魏却很少往蜀国去打,就在于蜀汉据有汉中地。
只有你拿下汉中了,你才能进行下一个更难的课题。
入蜀。
自古入蜀三条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荔枝道就不提了,见记载较晚,这条道配合上面的子午谷在唐代时为了给杨贵妃运荔枝经过国家工程级的整修才算的上是像样的道。
米仓道是入蜀的二号选择,它翻过了米仓山,这条路比后面要说的金牛道更难走,所以一般大部队也无法选择。
最后,就剩下“唯一”的,非常著名的,入蜀“金牛道”了。
自古由北向南军队入蜀,基本就这一条路,基于“蜀道难”绝大多数描写,也是说的这条道。
一旦行军的道路“难于上青天”,它的一系列保障就非常艰难,当年李太白那首《蜀道难》真的并非进行了艺术大夸张,而是真的就那么险。
在冷兵器时代,是没有办法在翻越那道秦岭后,还能再走上几百公里蜀道的。
也就是说,如果汉中盆地掌握在你的对手手上,那么无论你是由蜀入秦,还是由秦入蜀,行走在这条脆弱的蜀道之时,都没有安全保障。
千里行军,军备本就极其脆弱,旁边有人随时可以给你来一下子,或者直接把归路一堵,甭管多少大军,统统包了饺子。
所以汉中盆地对于秦、蜀两国来说,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年刘备得了西川之后死命要和曹操争汉中,也是这个原因。
自古欲取西川,必先拿下汉中。
如果你秦军想要取蜀,哪怕你英勇无敌,神兵天降,无论他们突袭汉中的行动有多么突然,蜀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反应,在“剑阁”(今天的广元附近)这个点上封关以自守,只要这个点一封死,再想入蜀同样是千难万难。
你瞅瞅,这道雄关把你一堵死,你咋过?
看看剑阁(广元)的地形图,入四川的嗓子眼。
剑阁这一道关,锁住了整个四川盆地。这也就意味着,哪怕你得到了汉中,你想得到蜀地不是不可以,只不过就要论持久战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控制汉中的苴国,此时的引狼入室,是上天赐给秦国的重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