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衣|绿眼看红楼:一个好父亲有多么重要?从红楼里的好爸爸坏爸爸说起

看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父亲的缺席。孟子学有所成是因为孟母三迁,岳飞一生为国效命是因为母亲在背上刺的精忠报国。仿佛教养孩子的事儿就是母亲的事儿一样,与父亲没有多大关系。

红楼里的父亲们也是着墨不多,但他们也以各异的姿态粉墨登场了,而且对子女影响不小。

红楼中贾府的父亲就蛮多的,只是一个比一个不靠谱。

贾政是贾府里算是比较正常的爸爸了,但在教育上只重视对儿子宝玉和贾珠的培养,怎么培养的呢?贾珠十四岁进学,很给贾府长脸,于是贾珠早夭后一直念念不忘;希望宝玉也能够读书后考中举人进士就好了,宝玉却只爱在女儿群里混。

贾政每次看宝玉总是不顺眼,觉得他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读,对宝玉要么冷眼,要么斥责打骂,弄得宝玉见爹像老鼠见猫一样。宝玉有再强的自信也被他爹给弄没了。

贾政虽然方式不太合理,但是还是看得出来对儿子女儿很爱,很关心,对女儿只是教育上元春、探春就相对淡漠些。

贾政的哥哥贾赦好色贪财,是个把子女当工具用的爹。贾赦自己用过的丫头儿可以转手给儿子贾琏;逼着儿子抢别人的古董没抢来就一顿打,当然贾琏当爹后基本也没管过女儿巧姐儿,巧姐儿主要是凤姐在管。贾赦还把女儿迎春看成敛财的工具,半卖半送地让迎春嫁到孙家,导致迎春没过多久被丈夫折磨致死。贾赦根本没顾及过子女的感受,也没给过子女应有的爱。

贾府的族长贾珍在当爹上更是奇葩得不要不要的。他先是与自己的儿媳可卿上演不伦之恋;后又带着儿子一起与自己的姨妹子尤二姐和尤三姐鬼混。

你以为贾珍就天天带儿子玩?才不是呢,贾珍在儿子犯了一点错时,不仅自己打骂还让下人侮辱儿子,彻底摧毁儿子的自尊自信。对贾珍来说,当爹是个副产品,根本无法正确教导孩子,使得贾蓉只会吃喝玩乐又懦弱。

有贾珍这样的爹,是因为贾珍就有一个最不靠的父亲贾敬。红楼中贾敬一出现就是想去玄真观出家当道士,一心要修仙。大概在贾敬的奇葩教育下,贾珍才长成那幅“歪瓜裂枣”,但是不管怎样贾珍毕竟长大了,不需要贾敬操心了。

只是贾敬还有个未成年的女儿惜春,这个当爹的完全不管不问,扔到贾母处就没自己的事儿了一样。惜春有个亲哥哥、亲爹爹,但是完全没享受到父兄的疼爱,堪比现在的留守儿童。这让惜春变成了一个孤僻冷血的性格。为逃避红尘,惜春当了尼姑。

幸好,红楼里还是有几个好父亲,让聪明俊秀的女儿才学出众,锦上添花。

好父亲首推林黛玉的爸爸林如海。

林爸爸出身显赫,学识过人,又是探花出身。他在那时代就没有一定要有儿子的想法,而是顺其自然,有儿子就有没有就算了。对于女儿黛玉他非常宠爱,重视女儿的教育。即使黛玉妈妈贾敏病重期间依然坚持为林黛玉请家教,使得女儿六七岁到贾府时就能知礼仪,能够在大家族里与各色人等周旋,且把自己的潇湘馆下人管理得很好。

黛玉能够如此灵秀、俊逸完全是因为有个开明洒脱的爹爹。

薛宝钗也有个好父亲。宝钗与黛玉双峰对峙,黛玉有多优秀,宝钗就有多优秀,反之亦然。

这么优秀的宝钗还是因为有个好爸爸。本来宝钗还有个哥,照理说是不容易受到父亲重视的。然而宝钗的父亲薛公却是从小就特别喜欢宝钗,并让她读书识字,因为她比哥哥薛蟠强过十倍。

薛公身上具有强烈的男女平等的思想,儿子和女儿一视同仁,谁更成器就培养谁。他完全没有女儿长大会嫁人,终究会成为泼出去的水的想法。达到这样境界的男子就是今天也是少见的。

宝钗也确实争气,不仅学富五车,写诗女红样样来得,还在父亲去世后撑起了薛家大梁,力图保存、振兴薛家。

薛家还有个好父亲,宝琴的爸爸。 这位父亲更成功,不仅女儿宝琴一出场就优秀得闪瞎了大家的眼睛,儿子不薛蝌也非常优秀,简直没有沾惹上什么坏习惯。

这位父亲对女儿的培养方法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宝琴的父亲不管是做什么生意,不管是走南闯北,还是跨洋过海,都带着女儿。被称为西洋美女的宝琴眼界开阔视野,写的10首怀古诗,大气磅礴。诗言志言心,宝琴能够成长为出挑的美女,薛爸爸功不可没。

红楼里相对出色的姑娘都有个好爸爸,里面薛宝琴的父亲那种教养方法最值得学习。宝琴的爸爸走哪里带哪里的做法值得把孩子扔爷爷奶奶自己去打工的父母反思。

当然了别说红楼里父亲容易缺位,现实中的父亲在孩子教育中一样容易缺位。多少家庭都是妈妈全职在家打理家事,教育娃娃,检查作业,送各种培训班。爸爸回来多数是玩手机看电视,陪娃娃玩一下都是奢侈品,何况教育呢?

实际父亲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据心理学研究: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是否幸福;与父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事业是否会成功。

父亲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应该明白孩子不只是母亲的,多陪伴孩子,让孩子不要感觉到只有妈妈,爸爸则是买单的或者一个名词而已。父亲多陪伴孩子,可以与孩子一起读书、游戏、唱歌、爬山等,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坚持有点难,需要的是天天坚持,月月坚持,年年坚持。坚持不下去时想想这是自己 、自己的、自己的……毕竟孩子的成长是单行道,永远不能再来一次,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