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脉冲星,超新星爆发:大质量恒星最后的谢幕表演
在宇宙中的恒星体系里,存在着一类反常的天体,它就是中子星。这是一种超出人类常识的星体,一度引发科学界的广泛好奇。
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首次发现了中子,并因此获得了35年的诺奖,科学家们随即预测,在宇宙中存在着一种完全是中子组成的星球。当时的科学家推测说,中子星可能是超新星爆发的结果,测算的结果是,只要恒星的质量相当于3个太阳,在恒星垂死之际就有可能形成一颗中子星。但后来人类发现,只有质量在8个太阳以上的大恒星,才有可能在末期演化为中子星。
人类对中子星的观测一直在进行,但一直到1969年,人类才在蟹状星云里发现了第一颗中子星,并证明了人类对中子星,超新星和脉冲星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子星合并,其实是2017年才被科学家们提出的,现如今人类每年可以观察到3到12次中子星合并事件,这成为了天文学界的盛事。
最令我们普通人好奇的,就是中子星令人惊骇的质量和密度。中子星因为是一种完全是中子组成的星球,它里面不包含原子核,也没有电子。这让中子星的每立方厘米质量达到了1亿吨。一颗中子星的直径不过1公里,它的外部是电子和质子,中间部分是中子,核心部分是超子。如此高的密度让中子星成为了太空中的信号站,中子星总是在快速旋转,并向外发射电磁波,且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中子星的存在,究竟对宇宙有何意义?
这是一颗超级天体,它的密度似乎仅次于黑洞,因而在不断向外发射能量辐射。中子星一秒钟的辐射量,足够人类几十亿年所需,中子星的存在已经达到了宇宙的极限,大部分恒星末期会形成白矮星,白矮星也有很高的密度,但还是正常的原子结构,中子星甚至连原子结构都抛弃了。
作为大恒星的终点,中子星是超新星爆发后探索而成的。科学家预测,随着中子星内部温度的不断降低,在数百亿年之后,中子星最终会变成“黑中子星”。
大家怎么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