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评的钉钉、载入影史的《寄生虫》与丑闻弥漫的维秘:疫情中情绪的拐点

过去的一周里,你做了什么?
持续关注疫情?追《下一站是幸福》《想见你》或者《梨泰院class》?在家里立扫把?开始准备上网课即使心里并不那么情愿?一遍又一遍在20考研超话里刷各省出分时间并膜拜高分截图?吃了几个娱乐圈和时尚圈的瓜?看了一遍韩国电影《寄生虫》?在家里度过一个孤独的情人节?自己动手做奶茶?
有人说,比疫情拐点先来的,是人们的情绪拐点。
热搜前十不再只被疫情信息大包大揽,之前热搜常客的娱乐圈与影视话题也在逐渐回温,“该追星追星,该看剧看剧”的声音也占据主流。与此同时网络办公、在线教育成为常态,人们正在逐步适应宅在家里的1000种生活方式——立扫把、立鸡蛋、周六野、如何用烤箱做出媲美烧烤店的烤串。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对此有人会指责:一个星期前还在口口声声不要忘记,能够明白——但遗忘来的总是很快。也有人会反驳:全民焦虑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对于普通人而言过好平凡的生活已然是最大的幸运。
我觉得这种对立本身就没有道理。
喝奶茶不代表我们忘记了什么,看剧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关心——人本身就不可能永久的活在一种情绪裹挟下:更何况在疫情之外,还有许多值得关注与铭记的艺术与平权。
所以今天的一周热点,我想来讲一讲疫情之外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疫情影响下直线崛起的在线教育行业、比如奥斯卡史上第一次外语最佳影片、再比如凉的的维秘及其隐喻的女性平权。
🦇🦇🦇
疫情下崛起的在线教育
  #完全是天降横财 招架不住#  
1月22日,武汉宣布中小学暂停寒假期间各类教学活动。1月23日,湖北省宣布中小学推迟开学。旋即,全国各省区市宣布延期开学,线下课外培训机构全面停课、推迟考试和聚集性活动,至今复学时间没有确切时间表。各省教育厅与院校随即开展线上教育课程。
作业帮、学而思、猿辅导等纷纷响应疫情,依次为全国中小学生推出免费直播课。仅仅三天,千万级用户“涌入”在线教育。与此同时,仅仅三天重要教育平台“钉钉”的app store评分从原本的4.5分跌至0分。
在线教育看似迎来了黄金时代,然而这个行业真的准备好了吗?

⭐️考点:头部媒体平台内容转型困境?线下内容如何互联网化?内容付费与移动互联特性如何普及大众?
🚩线上教育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各路人马开始鼓吹在线教育的春天来了。媒体要出文章蹭热度,中小投资机构和FA要博关注,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在线教育必将加速发展”只是句正确的废话,“所有线下教育机构必须立刻转线上”多少有点博眼球的嫌疑,“在线教育渗透率将从5%提升到10%以上”也是毫无根据的臆测。
其实从微博上对于网课的大面积讨论不难看出,在线教育真的有些不适应。无论是钉钉的差评,还是网课翻车现场爆笑盘点,这背后其实都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老师与学生面对突如其然的线上课程手忙脚乱以致人仰马翻。
在线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的行业,严格来说它今年已经八岁了。但时至今日都没有真正的普及,原因有三:
首先是传统教育模式问题: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最主要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必须颠覆传统的教育结构与模式,对学校形态进行新的设计——教育的本质其实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再把疑惑或者不足的地方展示给老师,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的圈。但是,线上由于无法即时反馈、统一管理,很多老师都反馈线上教学效率会大打折扣,再加上难以监督,恐怕一个月的网课过后,会有一部分难以自控的学生会与同学产生较大的差距。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想播——在线上教育嫁接在义务教育时期,本身就是对教育的极大考验,也是对人的极大考验。
其次是学校本身所起到的除教育以外的多层功能——除了教授知识,还有育人。退一万步说,还需要在家长上班时暂代看管职能。而这些是在线教育远无法企及的。
最后,必然提到一个本质问题,即数字鸿沟:在线教育所需要的设备、如何获取最优的在线教育资源、如何利用互联网教育打通社会层级与区域划分、甚至在线优质教育的付费问题——这些都是在线教育普及所面临的本质性问题。教育的层级划分即社会的层级划分,如果能利用在线教育而弥合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固然是好事,但这依然是一个美好的假设。在这些美好的假设里,在线教育只能缓慢的偏居一隅,小众发展。
🚩必然是一次行业变革
不可否认,疫情催化下的在线教育有揠苗助长之嫌,最坏的可能是从此老师们再也不想接触任何在线教育,家长们深感其不靠谱,学生虽然觉得有意思,但最后的考试结果会给他们一个血淋淋的教训。但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借着这次不得已的全名网课,在线教育平台或许能找到一个变革的突破口。
毕竟在咱们考研范畴下,在线教育还是非常火爆的。
未来在线教育发展,能否大众化是一个未知数,但经此一役,它必然成为一个重要的备选,在教育行业深耕发芽。它也必然认识到,大众化的素质教育与它的不兼容性,小众、精细化才是在线教育真正的发展方向。
🦇🦇🦇
《寄生虫》斩获奥斯卡
  #搞电影的人他们在兴奋什么#  
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如期进行,其中韩国导演奉俊昊指导的《寄生虫》成为大赢家,一举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国际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四项重磅奖项。《寄生虫》是第一部拿下最佳影片的非英语对话电影,也是第一部以亚洲演员为主的最佳影片,也是韩国导演第一次捧起最佳影片小金人。
清博舆论的数据显示,在2月6日-2月12日的热点事件总榜中,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举行成为疫情话题之外,唯一进入前十的话题。
在传播媒体中,微博相关信息最多,总计34616条,占比47.06%。整体来看,正面信息最多,总计38534条,占比52.38%。奥斯卡最大赢家《寄生虫》成为最热门的电影词条。

⭐️考点:电影与传播、影视的社会叙事、文化霸权与文化输出
奥斯卡一直都是美国审美与美国价值。但不可否认奥斯卡具有话语权,而话语即权利,奥斯卡认定的一套电影审美准则与奖项本身的含金量,奠定了这种审美与价值在世界范畴内的被认可度。与其说它奖励的是电影的艺术性,不如说它是美式价值观的集中展示。实质上也是文化输出、甚至霸权输出的过程。
《寄生虫》之所以引起轰动,因为他打破了这个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传统。
好莱坞行业刊物影评人Justin Chang说:“《寄生虫》其实不怎么需要那个奥斯卡大奖,因为它早已满载而归,但奥斯卡急需《寄生虫》,以证明自己能与时俱进。”
其实《寄生虫》是一部争议很大的电影,它和《小丑》一起成为2019年最值得讨论的电影文化现象。这两部电影分属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却都跨越文化产生了全球性的广泛影响,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从中不难看出当下的电影制造业在社会议题上的分裂,一方面将对底层和少数群体的关怀纳入到主流话语中,一方面试图遮蔽和改造问题。
这部电影看似是现实主义的,其实更像是一个社会寓言,或者说一个对社会结构的概念化展示。导演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段把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极端化,最终将观众积压的情绪用暴力的方式宣泄出来,从而制造出这部强烈激发观众情绪的电影。
于是很多人大呼:《寄生虫》是一部好电影。于是许多中国电影人叹息:何时中国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并顺利过审。于是还有表示:甚至不需要什么别的,就这次的疫情拍成电影或者纪录片,就够了。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其实早就有人拍了。早在2月9日,第一部聚焦新型冠状病毒的纪录片就出炉了。坏消息是,当然不是我们拍的,按照毒舌电影的说法,是那个比中国还关心中国的老朋友:NHK。
要不大家都去看看吧,《寄生虫》、《小丑》和NHK的纪录片。我私信更喜欢《小丑》一些,喜欢到今年万圣节想去街上和每一个jocker拥抱。
🦇🦇🦇
维秘内部丑闻披露
  #我就知道维秘迟早要完#  
2019年8月11日,维秘宣布取消2019年大秀,有人认为这是维秘凉了的前兆。
2020年2月11日,维密母公司L Brands即将达成协议,将旗下维多利亚的秘密品牌出售给私募股权公司Sycamore Partners,该公司近期还面临着一系列指控。根据《纽约时报》最近的一篇报道,该公司前首席营销官埃德·拉泽克(Ed Razek)被指控行为不当。
《纽约时报》指出,根据对30多名现任和前任高管、员工、承包商和模特们的采访,以及法庭文件等各种文件显示,在维密公司内部,两名有权势的男性主持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歧视、欺凌和对女性性骚扰的文化,现有百名曾经在维密担任过模特的超模则联名控诉维密高层。

考点:性别传播、社会平权、女性话语

为什么维密会变成今天这样,也不全是维密天使们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维密背后更深蒂固的男性审美与思想。
电影学者Laura Mulvey提出的“男性窥视”一说,在社会普遍的潜意识中,女性作为亚当的肋骨,只是孱弱而美丽的附庸,而不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审美对象。掌握社会主导权的男性,理所当然从对她们的凝视中获得愉悦和快感。在当代审美越来越多元的情况下,维密还在打着性感的招牌,就让很多女性开始敬而远之。
而且,在2014年的时候,维密发了一组Perfect Body的广告,广告中是十位身高一样,腰围相同的维密天使。
没想到这个广告一发,引来了万人的签名反对。他们对维密的不满就在于,在这个崇尚多元化的时代,维密为什么还要来定义完美身材,凭什么只有丰胸细腰大长腿才叫美。
就此,维密被打上了“物化女性”、“取悦男性”的标签。约翰·伯格指出:“男人看着女人,女人看着自己被观看”。这不仅决定了绝大多数男人和女人的关系,而且规定了女人和她们自己的关系”。在他看来,男性凝视不仅控制了女性,还在其身上投射了自己的欲望——美丽的、性感的、风情的、聪慧的,女性不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也不再是一个真实的自我,而成为了一种符号。
而这种符号化,也正是当代性别平权运动所反对的关键。正如去年刷屏的一篇关于女性穿衣自由的文章一样,其实质都是一种符号化的体现。在2018《break the slience》与metoo之后,不清醒的维秘,已经走在了凉凉的边缘。
之后,出现了以各个大尺码内衣为首的品牌做了一系列广告反驳维密。就连蕾哈娜的内衣品牌,都在打着“All shapes,All sizes”的口号。
更何况在如此严重的品牌危机下,维秘还存在严重的歧视、甚至卖淫问题。在联邦法院审理维秘超模爱泼斯坦一案时的听证会上,一位女性朗读了这样一份声明,她在声明中说:
“我为此花光了所有积蓄,只为维密的试镜作准备。可笑的是,这一切就像是变相卖淫。我感觉自己在地狱里。”
维秘不是败在经营不善,也不是因为审美偏差。归根结底不过高估了自己,而轻视、甚至侮辱他的消费者——女性,而已。
   晚  安  
🌟
  ABOUT US  
🌟
 班女士和花总的产粮囤积地 
国庆N联考点轰炸机
《2019互联网趋势报告》 ·《CNNIC》
《真相》·《童年的消逝》 ·《消费社会》

文科研究生最爱の装逼词汇

李普曼的彩虹屁
卡斯特的彩虹屁
哈贝马斯的彩虹屁
本雅明的彩虹屁
后真相·花木兰·主流媒体
阿多诺和他的理论·B站
《陈情令》·《范式与流派》划重点
学硕专硕之争·千与千寻·传媒黑话·泫雅
婊言婊语·传媒业女性图鉴·逃离新闻业
鬼夫妻·高考作文·5G·复联4
挣扎的考研人·siri的婚姻·无纸化学习
同性与SM·分享营销之死
乞讨传播学·自拍传播学·我的表演
种瓜田的韩国娱乐圈·丧逼的话·LGBT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