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医生的日常:一边得罪人,一边治病救人

最近发了一些“打破常识”的文章,如《孩子“积食”怎么回事?用针扎手指头有用吗?》、《为什么很多人总觉得要忌口?》,后台有读者留言:
谁能想到,我连进“相亲相爱一家人”群的资格都没有呢。

这里解释一下,不是亲戚们不让进,而是我父亲提议别进:“那里头天天发的东西,我怕你看不惯(然后跳出来说他们)。

知我者,父亲也。但凡看到有人在传播一些坑人的“常识”,我必忍不住说上几句(甚至甩出1000字大作文)。
你若是问:为何明知会得罪人还是忍不住说?还要费劲写科普?
我只能答:因为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已见过无数次难忍的惨痛悲剧。

那个被无知

戕害的孩子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两个月大的小婴儿。凌晨3点被送到急诊时,肚子鼓鼓的、小脸青灰、已经没有呼吸。
我心一沉,立马抢救——给孩子吸痰。接着便发现,堵住他气道的,是黏糊糊的米糊...孩子脱离危险后,我问他父母:怎么给两月个大的孩子喂米糊?
“我也没想到这么严重。下午孩子妈碰到邻居,聊起孩子每天大便次数比较多。邻居说,孩子吃母乳会拉肚子,得喂米糊。我们没多想,就给孩子喂了大半碗米糊。到半夜2点,孩子就吐了。我们看情况不对,就来医院了。”
错误的“知识”传播,导致了这场意外,引来后面的悲剧。
在商量下一步治疗方案时,我们遗憾的告诉这对父母,以孩子情况,不排除有大脑损伤的可能,具体等孩子稳定后再评估。

而孩子爸妈却表示,他们无法接受抚养一个智力受损的孩子。

夫妇俩都才二十出头,薪水不高,家底也不富裕。假若孩子智力受损,做康复就要支出一大笔费用,将来孩子上特殊学校,夫妻一方势必要有一人辞掉工作来照看。而即便做完这些,孩子可能还是无法拥有正常的智力。
经过几小时的咨询和考虑,他们最终做了一个决定:放弃治疗。
拔管停药后,孩子费力地呼吸着,在用身体全部的力气,努力地尝试生存下去。我们把孩子包好,送到父母手中。
那小小的一团,抱起来软软的、热热的,和其他小婴儿并无不同。只是他却再无机会,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地长大,去过精彩的一生。
孩子最终还是离开了。整整3个小时,所有的努力,在那一刻都没有了意义。
我们无法归咎于父母,他们只是顺从地听取了过来人的建议;也不能怪罪邻居,她只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好心地给出一个看似无害的建议。
在这场悲剧里,那把真正戕害孩子的利刃,是替代了思考的无知,是本不该缺席的警醒

科普难免得罪人

但还是要争取

为了尽可能减少这样的悲剧,我只能多做努力——开办知贝,坚持写科普,希望以此来尽量消弭蒙在人们眼前的那团迷雾。
然而做循证科普,总得把一些事情讲明白,绝不能打马虎眼。
这样,难免会“得罪”一些人,招致他们的攻击,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得出来。

就比如,前段时间我发了《忌口》的文章后,就“得罪”了人,引来这样的评论:
平时关注循证自习室的亲应该能识别出来,他犯的是稻草人谬误。我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
一直以来,只要我发文支持母乳喂养,就会有人说这是在绑架人工喂养的妈妈;
我发文反对纯素食喂养孩子,便有人谴责这是牺牲孩子的选择自由;
我告诉家长儿童推拿不能治病,科学育儿推荐读AAP,居然有人质疑这是崇洋媚外;
他们有的可能是因为利益受损,有的可能是立场不同,但更多的,是无法接受自己从小到大的观念被颠覆...

对于这部分人,和他们讲循证、摆事实,是做无用功。一旦你搭理他,只会招来更多无端的指责和谩骂。

身边人经常和我说:
“欧医生,这种人你别理他了!科普只渡有缘/脑人,这些不愿被渡的,任他自个深陷泥潭,自食恶果岂不好?”

我其实也不想搭理他们。说到底,我只是个普通的儿科医生,一个有两个孩子的母亲,受到他人的曲解后,心里也不会好受。

可每一次,当我想闭上眼,不看、不听、不思考的时候,又想起那些受伤害、甚至无辜死去的孩子。
心里放不下。想到如果能让一些家庭、一些孩子少受些痛苦,少受些损失,我还是愿意继续走下去。
即便可能还是“叫不醒装睡的人”,但至少,能尽量多地争取一些“中间派”。
哪怕有一个人发生转变,我付出的所有努力、时间,无论是那悲剧发生前的3小时,还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每时每刻,便都有了意义。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