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权谋思维,让你在组织中名声大噪!
【出处】《资治通鉴 卷第六 · 秦纪一》
【原文】李牧至边,如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十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之,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馀岁不敢近赵边。
【译文】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邑。
【分析】
1、麻痹之势
“李牧至边,如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李牧在得到再次担任的命令后,依然像以前一样行事。其结果就是,几年下来,匈奴人在边境上都一无所获,那理所当然就认为李牧胆怯,不敢有所作为。一旦匈奴这样想,那么李牧对匈奴的麻痹之势可谓“功到自然成”,只不过在时间上“细水长流”。这是养“麻痹之势”。
2、请战之势
匈奴人对李牧看不起,认为其胆怯不敢出战,那么在李牧这边长久一听,肯定内心很不爽,逐渐地请战的将领士兵多了起来,最后全军上下都一致要求主动同匈奴作战。《孙子·谋攻》中“上下同欲者胜”,当李牧军中上下都要求出战时,那么李牧对这场战争就可以说是胜券在握了。这是养“请战之势”。
第二,任人
《孙子》“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所以,将领、士兵的挑选对战局的结果、国家安危情况起到关键的作用,在这点上,不得不慎重!李牧在这点上当然是慎之又慎:
1、精选战车、战马等;
2、只选曾经获得过军功且技术过硬的将领、士兵;
当然了,这些稀缺资源都是在平日训练中里磨练、观察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可谓是“沙里淘金”,百里挑一,身经百战。
第三,布局
在民心、选将等关键因素确定好以后,下一步就要着手研究战法策略,即布局。具体而言,案例中体现出两大点,具体分析如下:
1、以利诱之
案例中,“组织任意放牧,使放牧人遍布郊外田野”、“匈奴人少量来入侵时,就假装失败,让数十人被匈奴人擒获。单于听说后,率领大量军队来入侵。”说到这,可得知李牧的用意很明显:利而诱之,敌人贪图小利,那就用小利去引诱他们。
2、以卒待之
在李牧“利而诱之”匈奴到指定伏击圈后,以卒待之:李牧设置许多奇阵,指挥部队从左右两翼进行夹击。其结果当然是“大破之,杀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所以,赵军大败匈奴使得李牧在赵国中声名大噪!
【职场启示】
1、如果暂时无法解决的事情,交由时间去解决(养势);
2、民心很重要: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4、将领的挑选当慎之又慎: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