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空降领导,你只有如此奖励,才能保证权力不流失!

【出处】《资治通鉴 卷第十三 · 汉纪五》

【原文】冬,十月,庚戌,徙琅邪王泽为燕王;封赵幽王子遂为赵王。... 论诛诸吕功,右丞相勃以下益户、赐金各有差。... 帝既施惠天下,诸侯、四夷远近欢洽;乃修代来功,封宋昌为壮武侯。

【译文】冬季,十月,庚戌(初一),文帝改封琅邪王刘泽为燕王;封立赵幽王之子刘遂为赵王。... 朝廷对诛灭诸吕的人论功行赏,右丞相周勃以下,都被增加封户和赐金,数量各有差别。... 文帝即位,先对天下普施恩惠,远近的诸侯和四夷部族与朝廷的关系都很融洽;然后,文帝才表彰和赏赐跟随他从代国来京的旧部功臣,封立宋昌为壮武侯。

分析韩非子强调君主应当牢牢抓住“二柄”,即赏与罚,只有这样,才能实质上对下属实行控制,保证权力不流失。汉文帝作为皇帝,而且是个空降型的领导,其在对待权力方面更当谨慎。所以,其在登皇帝位后,在赏赐上首抓三大方面,就其赏赐顺序而言,总的来说是“先内再外后私”,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对内:巩固权力

1、抓典型,先赏集体

文帝在登皇帝位后,其首先封赏的对象是琅琊王刘泽和赵幽王的儿子刘遂。文帝为何仅对这两人进行改封呢?原因在于,其二人在吕后执政期间,在刘氏宗族中身份地位等变化是较大:

首先,对于刘泽,文帝对其的处理是,仅仅把琅琊王的名头变成燕王,王的身份依然没变,其用意在于,其一,吕后在封刘泽为琅琊王的时候,更多的是出于自身考虑,此举有失公允。文帝这么做,表面看是否认吕后的做法,实质上是注重公平,出于大公考虑;其二,刘泽的身份被改封后,依然是王,从这点向世人说明,文帝不像吕后那样诛杀刘氏宗族,而是在极力维护刘氏天下。其三,刘泽在刘氏族人中,年龄最长,考虑到其影响力,文帝对其仅仅是易名而无削权。其四,刘泽背后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是刘氏宗族,依然对其进行封王,足以表明自己对这一利益集团的肯定。

其次,对于刘遂,其父亲刘友是被吕氏族人陷害而死的,死后仅仅是依照平民的礼仪安葬在平民墓地,这等同于失去了诸侯王应有的一切,赵王的名头形同虚设,而刘遂背后代表的利益团体也是刘氏宗族。所以,出于这点考虑,文帝就召告天下,正式封其为赵王。此举的目的一样,依然是为了维护刘氏的天下。

综上,为何文帝会如此封法?其原因是,皇帝的最终人选是百官一致推举出来的,而百官的立场是拥护刘氏宗族的,加以自己也是刘氏族人,所以,在文帝登皇帝位后,当然首先是对刘氏族人进行改封,以此来表明众百官推选自己是没错的,自己是坚定的维护大汉江山的稳定的,进而巩固自身的权力!

2、依功劳,再赏功臣

领导对于有功之人,赏赐必须要及时迅速,这样才能起到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文帝之后便对诛灭诸吕的人评定功劳进行奖赏,右丞相周勃以下,封户和赐金都有所增加。

第二,对外:注重外交

3、惠天下,诸夷欢洽

在处理完内部问题后,当应立即着手处理外部问题。内部上是维护稳定,外部上是注重外交,统治的天平要平衡。一旦外部出现忧患,统治者必然要分精力去处理,那么就不可能很好地维护统治。只有内外部环境抓好了,才能真正地维护统治。文帝作为一空降领导,在这方面,更加重视:普施恩惠于天下,远近的诸侯及四夷部族都与汉朝廷保持融洽的关系。

第三,对己:下施恩惠

4、表私情,后赏旧部

只有在内外部环境都处理好后,保证国家可以有序运转后,此时才可以考虑下私情,即对自己的旧部下进行赏赐。试想,如果内外部统治混乱,国家经济陷入瘫痪,国库亏空,如果此时有奖赏自己旧部下的心思,那么拿什么去奖励?空头支票?自身问题都处理不好了,还夸夸其谈要奖励别人,岂不可笑!所以,对于空投领导,奖励自己的旧部下,必须放在最后面进行。另一方面,放在后面进行不是意味着不够重视,而是出于人情的考虑,众部下千里迢迢甘冒风险一路跟随自己,对于像宋昌这样有功之人如果不进行赏赐,未免太说不过去了,会让人觉得忘本,最终会寒了可用之材的心。所以,文帝最后才对跟随他从代国来京的旧部功臣进行表彰和赏赐,将宋昌封为壮武侯。

综上所述,经过教主的分析,对于空降领导,这一上位方式确实很特殊,越是特殊越要注意。赏罚,此行为很敏感,当考虑好再行动,切忌不按规矩、顺序办事!案例中,对于文帝而言,其总策略是先公后私,大轮带动小轮转,能把公私处理好,其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权谋笔记,帮助你在职场快速成长!

quanmoubiji,bangzhunizaizhichangkuaisuchengzhan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