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铭 | 名臣耀风华——《大宋名臣余靖》读后感
总第1371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今天外交有一个常用语“共襄繁荣”、“共襄盛举”等词。襄字的意思有帮助、辅助完成的意思。北宋官员余靖1064年在进京述职途中病逝。宋英宗追赠为刑部尚书,谥曰“襄”,后人尊称忠襄公。这是我读完江先华、王心钢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宋名臣余靖》后首先想到的词语。襄公四十年的宦海生涯忠于朝廷,效忠皇帝赵祯,赵祯也不糊涂,让他直谏,给予他免死金牌。襄公和宋仁宗的相辅相成就是这个“襄”字吧!当然襄字是多意的,关于襄字的意义,作者在书中有解释,我不再赘述。
襄公余靖以文学称乡里,官至刑部尚书,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我用三天时间读完这本著作,该书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是它是描写北宋时期历史文化类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古文诗词和白话文充斥期间,衔接得当,读起来既有难度又不晦涩。在文章里,作者不费墨笔对一些历史地点与今天的地理位置交代清楚,历史事件来龙去脉阐述明白,还有北宋时期政治体系、制度、文化、风俗等都有描述,字里行间能看到作者江先华先生的古诗词功底和对文字运用的能力。书籍基本尊重历史,有人物传记的笔墨,用二十二章,三十四万字将南越风采名人余靖一生概述。
读这本历史小说的过程也是让自己思想穿越时空回到北宋时期的过程。脑子里充斥的是一代英豪的诗句,从“长安少年客,不信有衰翁”的蓬勃朝气到“遗弓初奉讳,雨泪满乾坤”的暮年悲戚。余靖的一生也是颇有传奇色彩,特别是他作为臣子与君王赵祯的几度分分合合是他整个人生的历练。为人君止于仁,为臣止于敬。在历史上赵祯算是一位宽仁的皇帝,而余靖作为臣子的本分也是可以从其敢于谏言,为帝分忧上显现出来。小说的情景场面,既可以看到余靖早年生活的潮州恶劣环境,毒蛇与猛兽,人蛮地瘴,又能看到恍若清明上河图里走出来的繁华京都,里面的人物蒙太奇似的展现出来,俊秀青年余靖,大家闺秀嫣儿和她做的越地特产“沉香熟水”,不置可否的赵祯,性情中人欧阳修,意气风发的狄青……。
余靖从一位博学强记的英才成长为一个为了国家发展献计献策的谏官,为了国家安危出使外国强悍不屈的外交官,平定南方匪寇的军队首领。是什么原因让他成为能文能武的英雄?我想就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真。本真就是少年的样子。这与他早年在江南拜名师教诲有关,他的师父林逋、张伯瑞。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在当时有隐逸诗人之称,他的恬淡自然,对一位少年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使其在丰盈知识、增加阅历的同时,不会改变初衷。所谓初衷就是人原本到这个世界的愿望。有的人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就用本真换取一些身外之物,而有的人始终不忘自己的最初梦想。余靖就是后者,这也是他让后人敬仰的地方。而其另一位师父张伯瑞是北宋时期著名道士,在其师父的影响下,余靖养成豁达从容的品格,无论顺境逆境,从不放弃加强自身修养,谪居在外,心忧天下。虽然其官场生涯起起落落,但是最终得以善终,成为近千年来众人的楷模。
因为余靖早期为京城的秘书丞,掌管图书经籍,应该是有机会阅读到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的资料,这为他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在求知的道路上,他好学,又善于质疑,古人云,学而不用则废,他一边学诸子百家,一边用到当时的工作中,为社稷建言献策,校勘典籍,起草文书等等,他应该还学胡语,为他后来代表朝廷出使西夏、辽国施展外交天赋,杯酒释兵患而奠定了基础。这些文字工作,是他之后思想绽放的源泉。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文人无用,书生误国,余靖最早就是一名书生,但是在后来求知的道路上,一样大放异彩。
或许在历史上,余靖没有同时期的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知名,但是我想这可能是他本来的希望,圣人无名,后人也不要给予他强加一些名称。所以我在文中第一段称呼他为北宋官员。作者在书的序言,有对余靖逝后无名有抱屈的心态,因而下笔从容,洋洋洒洒书写了一部让我们了解名臣风采的作品。自然就是最好的结局。余靖生前声名大噪,百年之后,静静地沉睡在故乡。但是这本书让我们重新了解他,我心底充满了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
刘一铭,女,湖北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