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通感”的理解与领会

我对“通感”的理解与领会

徐文德

什么是通感?通既相通,互相联系。感既感觉,也就是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乃人的五种知觉。五觉相通,转换迁移,就是通感。

通感是文学创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法,也叫移觉,在描述某一事物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词汇,把人的这五种知觉调动起来,使他们相互沟通交错,彼此融合转换,可达到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使词语创设的意象更加生动,新颖,不落俗套。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通感就是在审美活动中,使用各种审美感官,打通界限,互相转化,互相沟通。如,人们常常用笑得真甜,来形容婴儿的笑声,笑声应该是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印象,甜,则属于味觉的感官印象。但是,看到小孩子那甜甜的笑,仿佛真能品出那种甜甜的味道。

可见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自然界任何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感可以用声音,色彩,味道,感觉等等各种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情感,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冲破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作品产生更加丰富和强烈的美感。

通感在楹联创作中尤为重要,楹联由于受字数,平仄,对仗等格律的限制,有人说楹联创作等于戴着镣铐跳舞,而通感就是可以使舞者戴着镣铐也能跳出更优美的舞蹈。可以使创作者的笔触由某一种感觉拓展开去,极大的丰富了可用词汇,在丰富表现力的同时,也降低了写作难度。尤其是写景物的联,创作者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情景交融,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则令人兴味索然,平淡无奇,反之,过多的情感抒发,也会使人厌烦,大话连篇,空洞无物,靓词堆砌之感。而通感就有助于这一融合,因为它能够对眼前的景物,从多种感觉角度去描摹,大大开拓了创作空间,并且意蕴含蓄,深刻而不外露。

另外,作者在创作时,对自己要描写的对象,是有直观感受的,这就需要作者,利用通感修辞手法把你的感受淋漓尽致的描述出来,让读者体会到你当时的感受,同时也要留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有了这个过程,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才是创作的真正目的。

徐文德,1968年初中毕业(老三届),上山下乡,在黑龙江,广阔天地奋斗八年,后在工厂做工人。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黑龙江省楹联学会会员,《诗联家》杂志、《联斋》微刊编辑。联斋群管理员。作品曾发表于黑龙江联坛、苏城萃、诗联家等刊物。诗词作品收录于《百年诗词》五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