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冤枉宝姐姐

原创少年怒马 少年怒马 昨天

01

《红楼梦》里有个宝钗“栽赃”黛玉的情节,不管是普通读者,还是红学家,历来争论不休。

宝钗身上有好几口锅,这是其中一个。

尽管我喜欢湘云探春平儿,胜过宝钗,但实事求是来说,我觉得这个事冤枉了薛宝钗,今天为宝姐姐说句公道话。

事情是这样的:

书里有个叫小红的丫头,跟大观园绿化工程的包工头贾芸,先是暗送秋波,又要偷换手帕。

古代这种事,男女双方一般会找个傻傻的小毛驴,负责传情递意。崔莺莺、张生和红娘,就是个典型模式。贾芸和小红找的小毛驴,是个叫坠儿的小丫头。

这一天,小红和坠儿躲在滴翠亭说悄悄话,谈话内容,就是贾芸把自己的手帕,让坠儿转交给小红,再把小红的手帕转交给贾芸,完成一个私授信物的闭环。

真是不巧。

就在这时,薛宝钗也来到了滴翠亭,无意间听到了小红的秘密。

宝钗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书上写道,宝钗先是“心中吃惊”,当即给小红定了性,“奸淫狗盗之人”,又想到小红也不好惹,当时非常尴尬。

可是已经躲不及了。怎么办?

宝钗反应很快,当场使出一招金蝉脱壳,假装是来找林黛玉的:

“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

颦儿是黛玉的昵称。这招很有用,宝钗的精湛演技,骗过了小红和坠儿,俩人都以为宝钗就是来找黛玉的,没有听到她们的悄悄话。

宝钗的尴尬化解了,可是黛玉呢?

小红说了,“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她一听见,倘或走露了,怎么办呢?”

当时的林黛玉,正在屋里跟宝玉聊天,还不知道自己被人惦记上了,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单看这一点,很难说宝钗不是心怀叵测,讨厌的她的人,也大可骂一句心机婊。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当我们一上来便下结论,就很难接受其他解释。认不认可真相,取决于它是否符合我们已经下好的结论。

现在,我们先抛开对宝钗的固有成见,就事论事,再来看宝姐姐的行为。

02

先说宝钗撒谎的动机。

现代法律给一个人定罪,很多时候,作案动机比犯罪后果更重要。比如,常看到蓄意伤害罪,比过失杀人罪叛得还重。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蓄意伤害更恶,而过失杀人尽管出了人命,罪犯对社会的危害相对不大。如果宝钗有错,我们必须看她的动机。

在红楼梦的时代,小红的行为,往轻了说是私相授受,往重了说,就是淫奔不才,是很严重的道德问题。

有多严重呢?可以要命。小说里凡有私情的女孩,没一个有好下场。

金钏与宝玉调情,被驱赶,跳井自杀;

尤三姐遭遇柳湘莲毁婚约,拔剑自刎;

鲍二媳妇算是豪放女了,到处撩汉,担得起一个淫字,但只要被发现一次,只能上吊。

还有“淫丧天香楼”的秦可卿,本来是个受害者,搁现在,她可以大喊一声,把贾珍搞个身败名裂。

但当时不行啊,女人天生带有原罪,粘上一点男女私情,哪怕捕风捉影,再无容身之地。

跟小红经历最像的,是一个叫司棋的丫头。跟表哥谈恋爱,滚草地,被鸳鸯撞见:

“一把拉住鸳鸯,便双膝跪下,只说:好姐姐,千万别嚷......我们的性命,都在姐姐身上,只求姐姐超生要紧!”

鸳鸯善良,知道这事“若说出来,奸盗相连,关系人命”,就指天发誓,绝对保守秘密,不告诉任何人。

但司棋还是“惧罪”,吓得大病一场,对鸳鸯又是叫亲娘,又是来世做牛做马、“变驴变狗”报答她。

后来还是事发,司棋被赶出大观园,她的下场,八十回后写的大差不差:

“一头撞在墙上,把脑袋撞破,鲜血直流,竟死了”。

司棋的胆子跟她的块头一样,算很大的,遇到这事尚且诚惶诚恐。

说这些是想让大家明白,当时女孩的私情被人撞破,是天大的事。

了解到这个背景,才能理解薛宝钗的动机。

彼时彼刻,她必须装作不知道,向小红传达一个信号,我什么都没听见。这对宝钗自己当然有好处,但更重要的,是对小红有好处。

宝钗的动机是好的,是善良的,她必须找个法子大事化小。

03

用什么方法呢?书中也有写。

当时她是追一只蝴蝶去了,蝴蝶飞到滴翠亭,才把宝钗引到滴翠亭,她能说我是来这里追蝴蝶的吗?不能。宝姐姐你何等成熟稳重,你说追蝴蝶来了,鬼才信你。

来看湖?来闲逛?来思考贾府首次人口普查报告?都不行。

曹雪芹写的一丝不乱,当天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大观园女孩们都过节去了,没人到这个偏僻的亭子来,怎么说都像个借口。

能躲开吗?更不能。书上说的清清楚楚,“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在池中”。

逛过古典园林的都见过,这种湖心亭像个孤岛,只有一条横桥供人进出,四周开阔,没有山石树木,躲没处躲,藏没处藏。

最合适的理由,有且只有一个,就是来找林黛玉。

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不说找别人,偏说找林妹妹呢?

书上说的也很明白:

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都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

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

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她来。”说着便丢下众人,一直的往潇湘馆来。

这段话说明,宝钗不能说是来找迎、探、惜、凤姐她们的,大家都知道,姐妹们都在别处一起过芒种节呢。

宝钗就是来找林黛玉的。路上遇到那十二个唱戏的小姑娘,宝钗还是说,你们先去玩吧,“我叫林姑娘去就来。”

只不过来到潇湘馆门口,看到宝玉进去了,不方便打扰他们,正好又看到一双大蝴蝶,才被引到了滴翠亭。

某种意义上看,宝钗对小红说来找林妹妹,不全是撒谎。更何况,那个滴翠亭就在黛玉的潇湘馆门外,俩人交集又最多,于情于理于事实,就该说是来找林黛玉。

事实上,宝钗这种做法,非但没有害人之心,反而有君子风度。

她完全可以不回避,她是大小姐,小红并不能动她一个指头。

若真是心怀叵测,她完全可以借此把柄要挟小红,把她发展成宝玉身边的卧底也不是不可能。或者以此向王夫人邀功,姨妈你看,我从宝玉身边揪出一个狐狸精,好险啊。

这些,宝钗都没做。

她只是不想把事情闹大,毁掉小红一生。她知道礼教会吃人,也知道人性复杂。这种事泄露了是淫,没泄露,小红还是那个聪明能干的好姑娘。

要是换成邢夫人、王善保媳妇试试,小红就没这么幸运了。

04

另外,我们留意一下事发前的两个细节,或许更能理解宝钗。

一是宝钗来找黛玉,在潇湘馆门口看见宝玉进去了,她原本也可以跟过去的,只要传个话,让黛玉去参加芒种节就行。

但宝钗是个稳重的人,先来了一段内心戏:

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一想:“宝玉和黛玉……多有不避嫌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

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倒是回来的妙。”

这是宝钗一贯的作风,不给别人找麻烦,减少猜忌,避免矛盾。只是事不凑巧,躲过了宝黛的猜疑,却撞上了小红的隐私。

第二个细节,藏在这回的回目里,“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杨妃当然指宝钗。什么样的女孩会不怕出一身汗,不顾大小姐仪态,追着两个蝴蝶跑呢?

天真的,烂漫的,甚至还带一点点调皮。

这个桥段放在回目里,说明作者在着重描写,人是多面性的,宝姐姐沉稳老练不假,但并不是没有少女心,更不是费尽心机处处算计。

退一步说,如果宝钗说的不是黛玉,而是随便一个人呢,还是栽赃吗?比如,赵姨娘。

当我们说宝钗栽赃黛玉的时候,有没有同情弱者的心理?

互联网上这几年有个可怕的苗头,就事论事的少,扣帽子的多,任何问题都会转化为道德问题。一旦有个大嗓门喊出来,立马定调,至于真相,谁还花精力去了解呢。

人对道德的需求,远大于是非需求。道德结论容易下,是非结论不容易下。这就是为什么人人可以做道德评论家,只有少数人才能做法官。

《红楼梦》告诉我们,不仅人性幽微,很多事情也是复杂的,一件事情在发生之前,已经有过铺垫,有过助推,甚至有过多次预演。

红楼梦是虚构文学,却写出了非虚构的质感,就在于它关注复杂的动因,胜过简单的结果。

明明写的家长里短,闺阁琐事,却深不见底,两百年多了,还经得起琢磨。

可能跟年纪有关,最近读红楼,逐渐能体会出一丝曹公的悲悯味。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尽是慈悲。他写出了每个人的不得已。

若铁了心非要说宝钗就是栽赃,也行。但下这个结论之前,我们最好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宝钗,你会怎么办?

THE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