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适当认真,全程天真。

小时候我爸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每当我和妹妹做了错题,写了错字,做了错事,他一定会把这句话拿出来教育我们:认真二字要放在首位。

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说,哪里听得进去啊,只是觉得神烦。

毫不意外的,现在,这句话也被自己继承过来,转过身教育自己的小孩:你可不可以认真一点呀?照着写都能写错?

小孩子大概也不理解什么是“认真”吧?三宝指着错题说:好奇怪,我明明全神贯注啦,怎么又错了呢?我随口说了一句“你是心不在这儿吧”,刚说出口就好后悔,这句话,是职场里曾经深深伤害过自己的一句话。当时我还很认真的反问过对方:你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认真呢?不出错,就是认真么?只有结局完美,才能确认过程认真么?

中国词语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认真”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被拿来使用,到底意味着什么,竟也是不同的。恋爱的时候,失恋的时候,朋友会劝慰:呐,在感情的世界里,谁认真,谁就输了。爱情世界里的“认真”,是什么意思呢?等到了职场打拼的时候,又会在不同江湖里见识人性的多面与复杂,过来人拍着肩膀告诉你:有些事,不必太认真。尔虞我诈的职场世界里,到底哪些事要认真,哪些事,要马马虎虎呢?

世界上的确是怕就怕“认真”二字。因为一旦“认真”起来,必然执著的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断向源头探求真相。哲学家们大概都是秉承“认真”宝剑的高手。

最近在好妈咪沙龙微信群里,蜗牛妈妈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乖,这个字为什么本身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古时本义指背离、违背、不和谐,如“乖气致戾,和气致祥”。现代汉语中常用于褒义,表示顺从、听话等意。

她的提问让我想起前几日在读库上看到的一篇访谈记录,当时老六和脱不花也围绕“乖”的教育理念,谈了各自的看法。

读库掌舵人老六说:我们希望一个孩子“乖”,肯定不是为了这个孩子好,而是他乖了,他听话了,就方便你的管理,你就省事儿了。当然,你也可能觉得一个“乖孩子”日后走向社会能少吃苦,少走弯路,可就是这个“乖”,造就了多少人根深蒂固的讨好型人格、表演型人格。老六还引用郑渊洁的一个观点:如果我们对一个小孩子的最高评价是“乖”,那么由一群很乖的孩子组成的民族会是怎样的?有没有人夸一个民族“很乖”?

之前在公众号大象公会上读到过一篇讲解汉字简化的文章,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点是: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即“一个字可以代替好几个字”,大规模的一个字代替好几个字,给汉语“表意的准确”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面和麺,本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词。面,专指脸部;麺,专指粮食磨成的粉。所以古人读古人读《水浒传》,读至“睡到四更,同店人未起,薛霸起来烧了面汤,安排打火做饭吃”一段,可以很准确地知道,所谓“烧了面汤”,是指烧洗脸水;但今人来读,就很有可能把“烧了面汤”错解成煮面汤来吃。

具有哲学家认真劲头的蜗牛妈妈,特地买了《说文解字》,查阅之后,果然印证了我们之前的猜想:表示乖戾的乖,和表示乖巧的乖,在古汉语世界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这两个字我打不出来,直接放图吧。

汉语的简化,让原本具有不同意义的字,高度凝结在一起。这很像中学政治课上学到的一个观点: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

那些小时候很乖的孩子,在父母眼中是“乖巧、懂事、听话的”,但是长大以后,当他们拥有自我抉择的权力和能力时,有一些忽然变成另外一种“乖”,乖的极端,成了众人眼中的“犯浑者”。有些小时候很“浑”的孩子,长大之后,也有一些忽然“浪子回头”似的,突然发力,成为人生的赢家。

他们共同演绎了“乖”的一体两面。

克尔凯郭尔说,人生有三大绝望,“不知道有自己”,“不愿意有自己”,“不能够有自己”。从小被“乖”这些外在词绑架的孩子,大概就是“不知道有自己”,他们总想活成众人口中的那些词汇所描述的模样。等到有一天忽然醒悟时,却会陷入“不愿意有自己”的困扰之中,恨不能人生可以推倒重来;在左顾右盼、瞻前顾后的徘徊中,最终失去了做自己的机会,成为“不能够有自己”的可怜虫。

想起三宝小时候问过我的一句话,他说:妈妈,为什么我们在学校要做最好的自己,而不能做真实的自己?

我到现在也没想好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唯一能想到的一部分答案是:守住天真的自己。

此天真非彼天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