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氏帅府里听奉天故事
从宾馆打车去张氏帅府,一报目的地名字,司机师傅便友善的提醒我:那个地方有啥看头啊?!没啥看头!几幢楼,不大个院子,门票还不贱呢(贱的意思应该是便宜)。
大帅府单独门票50元,参观赵一荻故居+边业银行一起,套票60元。
司机大哥把我拉到地铁口,对我说:老妹儿你还是坐地铁去吧,三块钱嗖嗖跑十几站,换乘一下再跑三站才能到,打车过去得四十多块钱呢。 临下车,司机大哥又叮嘱我:千万别坐反方向了啊,那样就完蛋啦。
哦,好的,谢谢啊!
1
盛京&奉天&沈阳
在中国近代史上,沈阳是一座挺有故事的城市。
它曾经叫做盛京,也曾经被叫做奉天,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个时代空间里,几种力量角逐的结果。在沈阳的地铁里遇到免费发放的报纸,拿到手里看到封面第一篇的报道,讲的是最近这里正在举办的青少年足球比赛——说到足球,中国足球冲出亚洲的那场关键比赛,便是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完成的。记者在文章中通篇使用“盛京”这个名字,大概是希望为这一赛事增加一些历史厚重感吧。在北京城里也能看到“盛京银行”的招牌和营业网点,不了解沈阳历史的人会很纳闷:盛京是哪里?
网上搜了一圈:盛京是清朝(后金)在1625至1644年的都城,即沈阳市;清兵大举入关之后,建都北京,称为京师(今北京)。1657年,以“奉天承运”之意在今沈阳设奉天府,自此奉天之名方开始正式出现,并一直沿用至民国的北洋政府时期。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于南京国民政府;并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改奉天市为沈阳市。自1929年起,奉天重新改称沈阳。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2年3月,在日本的扶植下伪满洲国成立,沈阳再次被更名为奉天,直至1945年抗战全面胜利,重新使用沈阳作为市名,沿用至今。
原来对一座城市的最高统治权,便是改名字。
沿着这个城市改名的轨迹,也便能找到这个城市的记忆了。而这座城市的几次改名,都和张氏父子的人生轨迹捆绑在一起。
所以,来到沈阳,怎能不去瞅瞅大帅府呢?
2
一座宅院&张氏父子
在大帅府的门口,有个小朋友问妈妈:张作霖是谁呀?
这也是我想知道的。
回忆历史课本里学到的那点知识,只记得张作霖是一个被日本人炸死的军阀,他的儿子张学良和杨虎城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然后被蒋介石几乎软禁了一辈子。
两个符号式的人物,各自的人生故事,都被裹挟到20世纪的风雨中:张氏父子是历史永远不会忽略的两个人。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基于这对父子的故事,还创作了长篇评书《乱世枭雄》,开篇第一句话便是:这父子俩您熟悉的很,不需要作家怎么编,单是本身的经历,便已成传奇。
张氏帅府的大门口,竖立着一块巨大的影壁,上面写着“鸿禧”二字,引得很多游客到此驻足,合影留念。建筑无声,自有故事。在北方的房屋设计中,大户人家通常都会在宅院或内或外的地方竖立一块影壁,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说,一是为了驱鬼辟邪,二是为了聚拢财气,使宅院人丁兴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影壁可以较好的保护主人家的隐私,大门敞开之时,内院不会一览无余的暴露在外人面前。
在这座院子里,张作霖娶了六位夫人,生了八个儿子,六个女儿。也是从这座院子开始,张作霖用了20年的时间,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张作霖当过几天土匪,后来自己做“保险团”逐渐走上兵戎之路,从归附晚清到被北洋收编,动荡的时局里,张作霖这个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这个曾经走街串巷的卖货郎一手打下了自己的天下。巅峰时期,他是威震八方的东北王,游走在日本人、晚清遗老、北洋政府等各路势力之间。他搞过海军舰队,飞机舰队,他过五十大寿的时候奉天城里用广播直播,老百姓守在大喇叭下面等着听梅兰芳唱戏……
他仿佛是那个成功时代的投机者,总能幸运的押对宝,也仿佛是个胸有成竹的弄潮儿,运筹帷幄,被命运垂青……直到被日本人炸死。
3
张氏父子&东北教育
因为行程紧张,很多讲解来不及认真听,很多文物也来不及仔细看,只能走马观花的在府邸里转一圈。为了弥补缺憾,索性花了39.5元买了这本乍一看很像盗版的书:走进大帅府,走进张作霖。想着在著名景点里应该不至于卖盗版书否则太多丢人,这本书里的资料典故一时难辨真假,阅读过程中写下最多的读书笔记便是:REALLY?
尽管如此,但张学良创立了东北大学这件事,还是可以相信的。今天在东北大学的官方网站上,还可以查阅到相关内容,其中关于学校简介的第一句话便是:东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26日。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
在“东大简介”的栏目下,还专设了一个子栏目叫做“张学良老校长”,文章介绍说,张学良童年的生活环境是动荡不安的,家庭经济生活也不富裕,学生时代也未进过正式学校。6岁时其父张作霖特聘台安县举人崔骏声为其开蒙,13岁从师金梁学文。1915年随父进入奉天(现沈阳),在家设专馆,聘请教师学习国文和英文。十五六岁是张学良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的起点,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面对日俄的野蛮侵略,张学良参加了爱国储蓄、推销国货、救济灾民等反日爱国运动。同时,他接受了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中国的希望》的演讲教育,下决心从我做起,立誓救中国.这个阶段由于参加网球俱乐部、基督教青年会活动,接触了普赖德等欧美人士,受外国师友的影响更多,在西方发达国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张学良从十五六岁步入社会起,从思想到行动开始向青年爱国者转变……
书里记载了张作霖与东北教育的一些过往,其中一段文字内容让我相当诧异,并打了大大的问号:张作霖主政东北期间,要求各县每年的教育经费务必占全县岁出总数的40%!!!为了创办东北大学,张作霖甚至还曾说过:宁可少养5万兵! 虽然张作霖自己并没有经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在他成为东北王期间,对于东北地区的教育事业,似乎给予了难以想象的重视和投入。他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某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正确而有远见的。1916年张作霖颁发省教育会决议案,上面写道:中国兴学十余年,毕业生千万数。其优异者,赫耀里闾,平庸者或事庸书舍,余则无业可操,学校多一毕业生,即国家增一无业游民,贫累家庭,贻讥社会。考其主因以学校教育纯属空谈,遂致积弊日深……中国欲富强,必以职业为基础,各校添授职业教育,实为当务之急。
上面这段资料文字,便是来自《走进大帅府》这本书。
相传东北大学的经费在当时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在聘请师资的问题上,为了打消学者们对于领到手的“奉票”可能流通不畅以及随时贬值的忧虑,东北当局立即决定用银元给外聘的专家学者发工资。到20世纪20年代末,东北大学甚至一度成为国内学生最多的大学。
4
张氏style
在张氏府邸里转一圈,从仿古建筑到欧式小洋楼,再到院子里自家的关帝庙,一座不大不小的张氏府邸里,容纳了姿态各异的建筑物。从张作霖曾经的巅峰身份来看,这座府邸似乎有些低调,甚至不伦不类,缺少周密的规划设计感,仿佛“走一步看一步,走到哪儿算哪儿”的人生状态。缺少文化底蕴的张作霖,做事喜欢直来直往,爱咋咋地,简单的拿来主义倒也不失为一种风格。
1916年,袁世凯任命张作霖为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奉天巡按使,张作霖成为奉天的最高统治者。走马上任后发布的第一个告示,其行文风格亦如张氏府邸一般:直来直往,简单粗暴。 张作霖的这篇告示,是用白话文写的。距离1919年五四运动后全面兴起的白话文运动,早了三年。
第一段文字颇为有趣:向来官府所出的告示,多半是些文言文语,遇着那不通文墨的人,每每看不明白。今日我们两人的言语,是要人人听见,人人明白,所以要用一篇白话,与我们奉天的父老子弟说一说。
马上打天下,但是却不能马上治理天下。张作霖的这一篇告示,全文三千多字,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找来看一看,颇为有趣。虽然张作霖没什么大文化,但是当他达到一定权力地位的时候,他可以聚拢起有才能的人为自己的事业鞍前马后,出谋划策。这篇白话文告示,虽是赤裸裸的直来直往,但行文不失严谨,也让读者畅快。就像张作霖自己说的:我向来做事,最不喜欢花样文章,能做一句,便说一句。
“能做一句,便说一句”,东北人耿直爽朗又颇讲信义的性格,便尽在这八个字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