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以及太极拳的起源的百年争论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县杨露蝉所创。杨露蝉(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原型),又名福魁(1799—1872)。

  杨自幼家贫,终生致力武术,后世对他有“杨无敌”的美称。他十岁时去河南温县陈家沟谋生,从陈式拳师陈长兴(1771—1853)学习架式宽大的陈式老架太极拳。

  他为学习陈式太极拳,徒步拔山涉水五千余里,往返三次,前后经十八年之久,至今群众中仍有“杨露蝉三下陈家沟”的美谈。

  至壮年,他返回故里传艺,以其术能避制强硬之力,故人们称为“沾绵拳”或“软拳”、“化拳”、水拳。

后经他苦心磨炼,不断改革,到了北京后把学到的陈氏太极与道家养生思想结合,又与老乡武禹襄研究多年,再加上杨露禅去皇宫就任善扑营的教官,又结合了摔跤的技法,于是根据道家养生的原则,把陈氏太极进行再一次修改和升华,终于创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杨家拳,后又把杨家拳在北京传播,后风行全国。

后来由三代翰林学士的书香门第之家的武禹襄来把原来杨露禅的绵拳,杨家拳正式命名为太极拳!

至此太极拳就正式在北京诞生。

其创始人一尊张三丰二尊杨露禅三尊武禹襄,不过武林之中痴迷陈氏太极的人有另外不同的看法,认为太极拳应该是由陈王廷所创立。

至此一百多年,太极拳界一直为太极拳是谁创立的而争论不休。

杨露禅其次子班侯性烈好斗,技艺精湛实战强悍。

  现在永年县城乡流传着“班侯救火”、“班侯办案”等许多有关他的轶事趣闻。露蝉之孙澄甫(1883—1936),把杨式老架进一步创新改革,就成为现在大家常见的杨式太极拳。其内容有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和太极推手等。

  杨式从陈式老架继承发展而来,速度较均匀,连绵不断,不同于陈式的快慢相间,频频发力。

  杨式动作简洁,运动似抽丝圆转,不同于陈式的缠绕转折、运动似螺旋式那样明显;在动作和呼吸结合方面,杨式单纯采用“气沉丹田”的方法,不同于陈式的“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相结合的方法。杨氏太极拳平正简易的练法,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杨氏祖孙四代,以武技超群载誉北京。平时选择年轻力壮者悉心教授,因此门墙桃李,继承有人。

  一九二八年,杨澄甫巡回授拳于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从此,其架式流传于全国各地。

  解放后,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太极拳常识》中说:“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运动司,主要采取流行广的杨式太极拳整编的。”

  原上海武协主席顾留馨著文称颂杨式太极拳时说:“架式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而它既能适应于疗病保健者的需要,又能适应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杨澄甫先生生前经常说:“太极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动作要空、松、灵、活。”他的拳路外软如绵而内坚似铁。凡掌握杨式太极拳要领的人,都有此体会。

  杨澄甫生前授拳时耐心仔细,不厌其烦,因此,名徒甚多。

在众多的名徒中,如北京崔毅士、四川李雅轩、上海褚桂廷等生前在武术界均负盛名。另外,澄甫先生长子杨振铭、次子杨振基、三子杨振铎、亲戚傅钟文等都继承杨家架式,把杨氏太极发扬光大,是当代的杨氏太极最负盛名的名师。

  杨振铭定居香港,职业授拳,他的弟子不光国内有,香港有,日本、东南亚也不少,深受国内外和各界人士的尊敬钦佩,他将其先父澄甫遗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在香港再版多次,流传各国,深受读者欢迎。

  杨振基自幼跟父兄学拳,其拳式神态酷似其父杨澄甫,姿式动作保持原型。文革前曾在天津传授拳艺。1981年,日本太极拳访华团专程到邯郸向杨振基老师求教。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同时它祛病保健的功效正逐渐为广大群众所认识和接受,通过杨式太极拳锻炼辅以药物治疗,对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肠胃病及神经衰弱等慢性疾病有着显著疗效。

  人们通过锻炼能陶冶情操,显著改善并增强体质,是二十一世纪受人们欢迎的首选健身运动项目,是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其足迹已遍及美国、加拿大、瑞典、意大利、瑞士、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1个国家,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