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不再“老土”
清晨,只要打开窗户,总能听到一个声音,那声音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扩散在古蔺县城的大街小巷:“来买一一鸡蛋一一鸭蛋一一皮蛋没得?一一”
大约90分贝的音量,加上似断似续的节奏和那拖长的尾音,既不悦耳,也不动听。我认识这声音的主人老胡,也知道他用扁担挑着担子干这一行已经好多年了,而且练就了一句独特的吆喝声。碰到他的时候,我不好问他的生意怎么样,只说:“你精神好咹!”他说:“我每天吼,锻炼肺活量,现在不喘不累……”
一天,这声音又出现了。一个年轻女子走过去,老胡赶快招览生意,说:“我这是土鸡蛋,土鸭蛋,土皮蛋……” 年轻女子摇摇头,不屑地走开了。老胡又继续吆喝:“有来买一一鸡蛋一一鸭蛋一一皮蛋一一没得一一?” 年轻女子边走边说:“好土!”
我不知道她是夸老胡的东西好,还是嫌老胡的吆喝声难听,反正觉得有点不对劲。
“土”,这个单音节词,我专门查过词典,共有八个释义,其中的一些含贬义,如“土里土气,土头土脑,土包子”等。
古蔺“土语”中,一些含“土”字的话,有时候让人难以接受,比如“土苕果儿,土巴生儿”,都有轻蔑侮辱人的意思。而那句“土医生开土方,用土药,没医好土老坎的土脑筋”,更为戏谑。
当然,也有以“土”为荣、自豪、自得的,特别是现在,土鸡、土鸡蛋、土猪等土产品,因其环保、安全而备受青睐,很多东西争相贴上“土”的标签。
然而,在过去的某些年代,古蔺人却被“土”得很难堪。城里人嫌乡下人“土”,外地人嫌古蔺人“土”。一个泸县兵骂一个古蔺兵是“包谷猪”,古蔺兵却找不到词回骂;城里人骂乡下人是“乡老坎、乡巴佬”,乡下人也只能忍气吞声。
曾经有一个“一杆痛、垮裤子”的龙门阵,先是流传在当年下乡的知青中,后来又流行在城里人的笑谈中,无非是对乡下人尤其是贫下中农的揶揄,我这里就不再展开去说了。
现在的古蔺,无论城乡,都与时俱进,充满现代化气息,一派欣欣向荣的好景象。
广大农村,山青水秀,面目一新。水泥硬化公路通村通组,绿油漆的铁皮护栏,平坦少尘的路面,无论步行还是驾车,都让人舒心惬意。田地里不再是枯萎细弱生长不良的玉米、包谷,取而代之的是经济效益更高的大棚种植,以及成百、上千亩的果园。八十年代以前难得一见的脆红李、苹果、蜜桃、枇杷、甜橙、柚子、西瓜……,满山遍野。春天是百花争艳,秋季是瓜果飘香。
更有那楼房庭院,假山石景,别墅式的乡间民居,窗明几净。室外鸟语花香,桃红柳绿,让人心驰神往,羡慕不已。
而城镇,更是让人大开眼界,现代化设施凸显各种各类的“高、大、上”。市场上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大街上是川流不息的车辆。七、八十年代,别说交通拥堵,古蔺连汽车、摩托车的影子都很难见到。现在车辆增多,人流量增大,县城再不全线开通二环路,交通就成了最为揪心的大问题。
县城已经开设了好几个大广场和几条步游道以及几个公园,仍然满足不了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需求。
大街上,老头老太太不再头包白帕子,口衔短烟杆,而是悠闲的坐着聊天,或信步漫游。广场舞更是老头和大妈们的最爱,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超市里,年轻的妈妈牵着孩子的小手,用纯正的普通话交谈着什么,服务员也用流利的普通话应答着顾客。这要在早些年,会被人讥讽为“陕西骡子学马叫”或“南腔北调”。
学校的教育,现代文明的熏陶以及跨地域的多见多闻,都极大的提升了古蔺人的素养,粗俗鄙陋出口便伤人的“古蔺官话”基本消声匿迹了,礼貌用语无论大人小孩都能随口而出。
城市建设方面,突飞猛进,府河新城和凯旋城的崛起,几大商业街的打造,以及夜晚彩灯的光华,到处火树银花,赏心悦目,一些外地人说泸州的水井沟也不过如此。
新时代大背景下的古蔺,有名酒的支撑,有红色文化的积淀,已经声名鹊起,享誉在外。
古蔺神采飞扬,不再“老土”,朋友们骄傲吧!
文|王安兴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