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打“突击入股”,预防资本造富狂欢
严打“突击入股”,预防资本造富狂欢
证监会2月5日发布《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关于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指引》共十一条,对IPO企业涉及的股份代持、异常入股、新进股东锁定期、多层嵌套等进行了归总和明确,也明确了新老划断的具体执行方式。其中,将需要锁定36个月的“突击入股”时间段由申报前6个月增加到申报前12个月。
显然,这是管理层面对一些拟上市企业在申报前出现“突击入股”现象的一种防范手段,也是对资本紧盯拟上市企业、并在企业准备上市前“突击入股”牟取暴利、实现财富暴增行为的一种防范措施。因为,一旦资本在拟上市企业申报前“突击入股”,就必然会在企业上市后,采用非正常手段维系新上市企业的业绩虚旺,并在锁定期结束后快速撤离,从而导致企业股价大起大落,给投资者利益带来伤害。
要知道,拟上市企业并非都是优质的,尤其在注册制条件下,只要企业满足上市条件就能上市。如此,也就必然会存在有的企业很优秀,有的企业很一般的现象。对于优质企业来说,当然是无所谓的,是能够保持企业业绩正常、市场表现相对平稳的。即便资本进入,也不会对企业的市场表现带来太大影响。更何况,资本也是为了牟利,如果企业业绩稳定,资本也不会轻易退出。因此,企业的市场稳定性一定较好,不会对投资者带来不利影响。
而对于业绩本身就不是很好,市场竞争力也一般的企业来说,资本的进入,必然会带来企业业绩的波动,造成企业市场表现的大起大落。尤其申报前“突击入股”,绝大多数都会在解禁期结束后,立即找准机会退出。到时候,这些企业的市场表现会十分敏感,进入股价快速下跌通道。如此,对其他投资者就必然会产生伤害。
市场能否稳定,关键看企业的表现。而企业能否平稳运行,除了产品有没有市场需求,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外,与企业有没有资本介入也有一定关系。因为,面对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全球量化宽松带来的市场流动性十分充裕,在世界经济都还处于严重低迷、恢复能力很差的情况下,资本一定会到处寻找投资的机会,而企业上市无疑是资本最为关注的载体之一。为什么会出现拟上市企业申报前“突击入股”的现象,就在于资本的身影随处可见,而一些拟上市企业的经营者、创始人等,又对资本的特性了解不够,对企业的前景信心并不是很足,很容易受到资本的蛊惑,容易上资本的当,从而允许资本的“突击入股”。入股的初期,当然对企业是有利的,是会给企业带来暂时的利益的。但是,一旦上市成功,风险也就随时可能发生了。
要知道,没有一个资本家是不看重利益的,也没有一个资本家会是真正的慈善家。即便他们通过设立慈善基金等从事慈善事业,也都是打着其他算盘的,如避税、掩盖资本本性、给自己脸上贴金等,他们的内心,都只有两个字——利益。因此,“突击入股”就是为了实现资本利益最大化,或获得长期利益,或在解禁期到后通过一定的炒作方式把股份炒上去再快速退出,而留给企业的,只是资本退出后的市场严重震荡,甚至一蹶不振。
也正因为如此,管理层把“突击入股”时间段由申报前6个月增加到申报前12个月,就是为了更好地防范资本的“造富效应”,防范资本在拟上市企业申报前的“突击入股”。“突击入股”的期限延长后,至少可以提高资本“突击入股”的风险,让资本不敢轻易对一些拟上市企业“突击入股”。毕竟,一年的时间,对企业能否及时申报、会不会遇到麻烦等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突击入股”的风险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资本就必须对是否“突击入股”需要更加慎重了。
我们说,资本入股拟上市企业,本身并不是不可接受的事,也不是什么错误的事。所以要对“突击入股”抬高门槛,就是因为资本的行为还不规范,资本没有找到投资的真正的落脚点,没有价值投资的理念。相当一部分资本,都还是想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取短期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对资本的行为予以约束,给资本的牙齿套上一副牙套,防止其对投资者产生伤害。
随着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各种不规范行为打击力度不断增强,市场行为的规范怀也会越来越好,包括资本在内的市场投资者也会更加自觉地执行监管规定,不断确立价值投资理念,那么,对拟上市企业的投资等,也就不会只看眼前利益,而是长远利益,也不会投资那些自身条件并不好的企业,而是会更加关注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从而推动市场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