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倪海厦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及冬不藏精春必温病治法
(《医学衷中参西录》原第五期第五卷) 
尝读《内经》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语,此中原有深义,非浅学者所易窥测也。乃笃信西说者,据病菌潜伏各有定期之说,谓病菌传于人身,未有至一月而始发动者,况数月乎?因此一倡百和,遂谓《内经》皆荒渺之谈,分毫不足凭信。不知毒气之传染有菌,而冬令严寒之气,为寒水司天之正气,特其气严寒过甚,或人之居处衣服欠暖,或冒霜雪而出外营生,即不能御此气耳。是以寒气之中人也,其重者即时成病,即冬令之伤寒也。其轻者,微受寒侵,不能即病,由皮肤内侵,潜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气化之升降流通,即能暗生内热。迨至内热积而益深,又兼春回阳生触发其热,或更薄受外感以激发其热, 虽有实热,而仍在浮分,且头疼、舌苔犹白者,仍当投以汗解之剂。然宜以辛凉发汗,若薄荷叶、连翘、蝉蜕诸药,且更以清热之药佐之。若拙拟之清解汤、凉解汤、寒解汤三方,斟酌病之轻重,皆可选用也。此乃先有伏气又薄受外感之温病也。 若其病初得即表里壮热,脉象洪实,其舌苔或白而欲黄者,宜投以白虎汤,再加宣散之品若连翘、茅根诸药。如此治法,非取汗解,然恒服药后竟自汗而解。即或服药后不见汗,其病亦解。因大队寒凉之品与清轻宣散之品相并,自能排逐内蕴之热,息息自腠理达于皮毛以透出也(此乃伏气暴发自内达外之温病,春夏之交多有之)。盖此等证皆以先有伏气,至春深萌动欲发,而又或因暴怒,或因劳心劳力过度,或因作苦于烈日之中,或因酣眠于暖室内,是以一发表里即壮热。治之者,只可宣散清解,而不宜发汗也。此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大略治法也。 《内经》又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二语不但为西医所指摘,即中医对此节经文亦恒有疑意。谓冬不藏精之人,若因肾虚而寒入肾中,当即成少阴伤寒,为直中真阴之剧证,何能迟至春令而始成温病?不知此二句经文原有两解,其所成之温病亦有两种,至其治法又皆与寻常治法不同。今试析言之,并详其治法。 冬不藏精之人,其所患之温病,有因猝然感冒而成者。大凡病温之人,多系内有蕴热,至春阳萌动之时,又薄受外感拘束,其热即陡发而成温。冬不藏精之人,必有阴虚,所生之热积于脏腑,而其为外感所拘束而发动,与内蕴实热者同也。其发动之后,脉象多数,息多微喘,舌上微有白苔,津液短少,后或干黄,或舌苔渐黑,状如斑点(为舌苔甚薄,若有若无,故见舌皮变黑),或频饮水不能解渴,或时入阴分益加潮热。此证初得其舌苔白时,亦可汗解,然须以大滋真阴之药辅之。愚治此证,恒用连翘、薄荷叶各三钱,玄参、生地黄各一两,煎汤服之,得汗即愈。若服药后汗欲出仍不能出,可用白糖水送服西药阿斯匹林二分许,其汗即出。或单将玄参、生地黄煎汤,送服阿斯匹林一瓦,亦能得汗。若至热已传里,舌苔欲黄,或至黄而兼黑,脉象数而有力,然按之弦硬,非若阳明有实热者之洪滑,此阴虚热实之象,宜治以白虎加人参汤,更以生地黄代知母,生山药代粳米,煎一大剂,取汤一大碗,分多次温饮下(拙著伤寒温病同用方后载有此方,附载治愈之案若干。可参观也)。 又有因伏气所化之热先伏藏于三焦脂膜之中,迨至感春阳萌动而触发,其发动之后,恒因冬不藏精者其肾脏虚损,伏气乘虚而窜入少阴。其为病状︰精神短少,喜偃卧,昏昏似睡,舌皮干,毫无苔,小便短赤,其热郁于中而肌肤却无甚热。其在冬令,为少阴伤寒,即少阴证,初得宜治以黄连阿胶汤者也。在春令,即为少阴温病。而愚治此证,恒用白虎加人参汤,以生地黄代知母,生怀山药代粳米,更先用鲜白茅根三两煎汤以之代水煎药,将药煎一大剂,取汤一大碗,分三次温饮下,每饮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初饮一次后,其脉当见大,或变为洪大;饮至三次后,其脉又复和平,而病即愈矣。此即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者之大略治法也。 上所论各种温病治法,原非凭空拟议也,实临证屡用有效,而后敢公诸医界同人也。 有温病初得即表里大热,宜治以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者。其证发现恒在长夏,或在秋夏之交。而愚生平所遇此等证,大抵在烈日之中,或田间作苦,或长途劳役,此《伤寒论》所谓暍病也,亦可谓之暑温也。其脉洪滑有力者,宜用白虎汤。若脉虽洪大而按之不实者,宜用白虎加人参汤。又皆宜煎一大剂,分数次温饮下,皆可随手奏效。

倪海厦: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的时候,比如说我们知道这个关节痛,我们就开关节痛的药,可能里面是骨癌,不管它,那就好了。那现代中医看不好病,第一个就是温病,他们不会用,你看我们从《黄帝内经》读到现在,你如果真的读了《黄帝内经》,你就知道伤寒才是对的,因为温病是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对不对?

然后温病还有时间,夏至日之前发的是温病,那个病是去年冬天得到的伤寒,夏至以后才是中暑,讲了半天还是中暑,还是没有温病,对不对?就温病是来自伤寒,伤于寒,后面才会发热。

所以你读了那么多《黄帝内经》才知道,本来就是伤寒嘛,可是现在外面的中医呢,他不读书《黄帝内经》,他不是以《黄帝内经》做真正中医的生理学、病理学,来预测,预防医学,没有,他是以西医的来看,那当然不会啊,那看到骨癌,骨头生癌,那个肿那么大,治不好,我不会治。怎么不会治呢?方针放那边告诉你的嘛。

(0)

相关推荐

  • 中医经典伤寒论桂枝汤证方证5个标准:1、...

    中医经典伤寒论桂枝汤证方证5个标准: 1.特征症状:发热,汗出 2.主要症状(太阳证):恶寒或者恶风.头痛,鼻鸣,鼻塞流清涕 3.可伴随(津液不足)症状:以"血"代汗(血证),大便 ...

  • 太阳脉症桂枝汤证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二

    太阳脉症桂枝汤证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二 怎样是太阳病?在第一讲里已经说过,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的综合病征.在这些综合病征的基础上,再加以有" ...

  • 辨证论治不是中医传统,中医经典都是辨病论治

    中医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辨病论治,而不是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没有辨证论治的概念. 翻遍<黄帝内经>,你也找不到"辨证论治"这四个字.相反,<黄帝内经& ...

  • 《医学衷中参西录》53.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治法

    尝读<内经>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语,此中原有深义,非浅学人所易窥测也.乃笃信西说者,据病菌潜伏各有定期之说,谓病菌传于人身,未有至一月而始发动者,况数月乎?因此一 ...

  • “冬不潜藏,春必病温”

    <黄帝内经>说:冬不潜藏,春必病温. 冬天如何潜藏? 冬三月,通常指每年阴历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也就是亥月.子月.丑月. 冬天的潜藏,真正从阴历十一月,即子月开始. 子月,其辟卦是地雷 ...

  • 冬不藏精 春必病温

    中国西藏网 2021/01/27 15:11 古代医学文献中的"精"含义非常广泛,可以指先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人体的津液等.文中所说的"精"主要指先天之 ...

  • 【冬不潜藏,春必病温】

    ​最近有多位粉丝留言咨询关于冬季运动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廖老师也曾多次强调过:冬季是人体阳气潜藏.温养脏腑的好时期,此时应尽量减少活动,否则春天就会容易生病,所谓"冬不潜藏,春必病温&qu ...

  • 张锡纯解表退热效方——寒解汤

    寒解汤 [组成]生石膏捣细,一两 知母八钱 连翘一钱五分 蝉蜕去足.土,一钱五分. [主治]治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舌上苔白欲黄,其脉洪滑.或头犹觉疼,周身犹有拘束之意者. [用法]凡治寒温之热者, ...

  • 《黄帝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什么是温病?

    想了解更多最新政策.消息? 戳上方蓝字"橘香园学堂"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温病是外感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主 ...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2021.03.18   中医养生认为,一年四季中"春应肝,夏应心,长夏应脾,秋应肺,冬应肾".因冬天气候寒冷,而肾与冬相应,故冬季最易耗伤肾的阳气! 冬三月阳气闭藏,是为了使阳气 ...

  •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季养生

    春季来诊病人,其多述身困乏力,肢体倦怠,头昏眼花,耳鸣鼻塞,或身燥热而烦,或鼻炎久治不愈,或失眠,或大便溏泄,严重者血压升高,中风--脉多沉弱无力,舌质淡白少苔,中央凹陷如坑.此多为中气不足,脾虚下陷 ...

  •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季逆天而行的代价你知道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是严寒的到来.说到冬天的养生原则就是养藏,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太好,离自然越来越远了.这里就体现在夏天的冷与冬天的热,完全是逆天而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北方的冬天每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