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的人,终将掌控这个世界

周岭的第99篇原创文
本文4406字,阅时间约6分钟

如果现在让我回到学校去参加语文考试,我敢肯定自己的作文得不了高分。

即便我现在已经是一名写过书的“作者”了,但我依然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写出好文章,因为我深知自己不是竞赛型选手。

对我来说,写好文章的“秘诀”在于先花时间进行大量输入,然后实践运用,再根据触动点去慢慢构思、反复修改、持续打磨……

说得再直白些,我的文章也好,书也罢,它们的产出并不是因为我有多少激烈凌厉的才华,而是因为它们都是用时间堆积起来的。

不仅写作如此,在生活上我大致也是一位“慢性子”,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学习某项技术,我都属于那种“慢热型”的——

在开始的时间里,我的表现通常不如大众,但只要给我足够的时间,允许我慢慢练习和摸索,我总能逐渐发挥出自己的特点,甚至后发制人。

如果比作田径运动员的话,我肯定不是那种短跑型的选手,而是倾向于长跑型的,且参与的长跑最好是不计时间、不计成绩的那种。

所以,我喜欢在无压或少压的环境下自由发展,不喜欢过多的外部要求和限制,也不擅长那些短时间内的激烈竞争。

如果不得不面对这些活动和环境,我的表现往往会差强人意。

比如在高中时,我的学习成绩就非常一般(那时也不懂学习方法),学业上的痛苦感远多于成就感。

当然,这些感受我以前是不敢对外说的,因为说出来会显得自己很无能,还可能引来嘲笑。

直到我看到了大作家村上春树也说出了同样的内心感受时,才松了一口气,并意识到这并不是什么人生劣势。

因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这种所谓的劣势也可能会成为一种优势。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有了名人的背书之后,就敢为自己同样的想法壮胆了。

毕竟大多数人“慢性子”的人都不会以“慢热”为荣并大肆张扬,所以我们很难听到这样的声音。

而现在,我终于可以确定:

只要我们能主动识别并顺势运用这种特性,“慢性子”这个“弱点”就可能成为一部分人,甚至是一大部分人的福音。

“慢性子”的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回到村上春树先生。
他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29岁那年他萌生写小说的想法,33岁开始跑步,此后这两件事一直未断。
如今,他已经持续写小说43年,跑步39年(截止2021年)❶,创作了几十部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中《挪威的森林》畅销千万册,其他畅销百万册的作品也不在少数,而跑步也成了他人生的硬核标签。
这样一个有成就的人,想必大家都会认为他从小就是很优秀的。
然而,他在书中的自述却让人大跌眼镜,他说:
学习这东西从来都是我的弱项,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对学业不太擅长,除了极少数例外,学校强制学习的东西,以及涉及到争夺名次之类的活动,我基本提不起兴趣。❷
体育运动上也是如此。无论小学还是大学,我一直对体育课厌恨之极。那些被逼着换上运动服,领到操场上,做一些根本就不想做的运动,令我痛苦难熬。即使我喜欢壁球,可一打比赛,不论是输是赢,我总是难以从容不迫。❸
他用味同嚼蜡来形容自己的学习生涯,所以大学毕业时忍不住在心里感慨:“啊,好了,这下再也不用去上学了!”❹
由于不愿过被外界约束的生活,大学毕业后他也没有去找工作上班,而是开了一家小酒馆维持自己的生计。
加上他不喜欢也不擅长社交,所以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他多半是一个前途渺茫的普通青年。
但谁也没想到,这种看似渺茫的生活却是他新人生的起点。
因为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他反而能按照自己的喜好与节奏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赛道——写作和跑步。
有趣的是,“写作和跑步”不正是原先他在学校里最讨厌的“学习和运动”吗?怎么现在又成了他最喜欢的事情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此时的写作和跑步对他来说已经是无所谓胜负成败的了❹,只要他自己感到满意和愉悦就愿意持续做下去。
所以他自己也欣喜地说:
当我成为“社会人”之后,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去匹配相关的事物时,我就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极其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术,比如说翻译技艺,就是这么无师自通的。❺
运动方面也是如此。当我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尝试着运动时,才发现跑步有趣得一塌糊涂。(小说家P156)❻
从此,他逆转了此前所有的被动与不顺,在人生的下半场充分释放了自己的潜力。
当然,对于这样的特殊个例,我和你一样认为它不具普适性,毕竟一个人的成功可能更需要一些运气和其它看不见的因素。
但对于如何对待“自由人生阶段”这个命题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有太多的人已经丧失了把握这种资源的能力。
人生的两个阶段
比如读者「河水」(从事舞蹈培训工作)就是如此。
她说在外人眼里自己是很成功、很棒的,但在自己眼里却觉得非常糟糕,因为她只能在外部压力的约束下才能进入高效状态。
一旦进入完全属于个人的时间,或没有竞争,她就会变得非常放松懒散,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干啥,就连跑步锻炼都无法坚持5分钟。
所以在面对自由时间时,她感到非常迷茫。
「河水」的状态和村上春树似乎完全相反,但我却很理解她,因为他们的对比正好体现了不同人群对人生两个阶段的适应和依赖。
回顾人生,我们会发现,在二十几岁之前,我们几乎是没有什么人生选择的。
因为从记事起的十几年里,几乎所有人都要在学校里度过。
此时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竭尽全力地去赢取学业上竞争,不管这件事自己喜不喜欢。
所以在人生的初始阶段,我们通常都不需要自己做选择,也不需要寻找人生目标,因为外界都给我们设定好了。
在这种被动单一的要求和压力下,一些人适应得好些,他们才思敏捷,成了竞争的佼佼者;一些人适应得差些,他们被动迟缓,求学生涯暗淡无光。
然而,这个阶段也是自我塑造的关键阶段,十几年的被动生活和压力驱动使很多人习惯了这种生活模式。
所以等他们离开学校后,仍会不自觉地沿袭这种只能在外界的要求和压力下才能行动的习惯,而一旦外力消失,自己就不知道做什么了。
离开学校,意味着我们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此后,我们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选择和时间。
即便在离校后的几年里,我们可能还会为了生计被外界的各种事务牵着走,但人生总体上的选择依旧是不断增多的。
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种阶段变化并主动转变,那人生的下半场就有可能发生逆转——
那些原先在学校表现不佳的同学可能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人生赛道,而佼佼者们则开始逐渐失势。
毕竟,我们不能一辈子始终被外界压力推着走。
总有一天,我们需要用内在喜悦驱动来替代外界的压力驱动——如果我们想把人生过得更好的话。
压力驱动喜悦驱动

归结起来,我们大致可以以20至30岁为界把人生分为“被动人生和自由人生”两个阶段。

前者以通常以外部的压力来驱动,后者则更适合以内部的喜悦来驱动。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更加主动,就应该主动审视自己驱动力的来源并适时做出调整。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既不要因求学阶段的领先而盲目自信,也不要因求学阶段的落后而盲目否定。

因为现代教育对自我信念的影响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比如读者「五两文」就曾这样描述过自己的经历,她说:

我现在读大一,但经历了高考的失败后,我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总是会去在意别人的目光。在学习上想努力又不敢太努力,就怕努力无果的情况再次发生。

可见,类似高考这样的评价机制对受挫者能力和潜力的束缚是无形和巨大的。

事实上,现代教育对人的综合评价并不友好,其单一的分数标准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很可能会埋没一些“慢性子”的人,也可能使佼佼者们产生错觉。

所以,到了“自由阶段”以后,我们应该对自己进行一次“清零”,告诉自己:

今后与过去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曾经的优秀和落后标签会逐渐失效。

因为在“新世界”里,我们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可以慢慢来、持续做,而这种成长特性足以重新定义一个人。

按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自己

相比“旧世界”,“新世界”最大的特点是:

我们可以支配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及舒适的节奏去探索人生目标并做成它。

即使对有些人来说,这种时间并不是很多,但至少我们有了选择权,关键看我们自己是否愿意做出选择。

当然,找到自己的人生赛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保持开放与觉察,或勇于试错、打破常规。

比如村上春树就是在看一场棒球比赛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对啦,写篇小说试试”这个念头,然后就开始决定写小说。

他自己是这样描述这个瞬间的:在那一刻,好像有什么东西静静地从天空飘然落下,而我明白无误地接住了它。❼

我知道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触动就是来自潜意识的信号,而接受到这个信号,则需要一个人能保持高度开放和自我觉察之心。

这一点和一个人聪不聪明没有关系。

试想,一个只能被外界压力驱动的聪明人,如果他在空闲时间里只是刷手机或玩游戏,那他的感知和觉察通常都是关闭的。

再比如画家凡高也是一个从小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人,他一生中尝试过销售、老师、书店店员、牧师等各种职业,均以失败而告终。

33岁那年,他被一所艺术学校录取,但评委们却并不看好他,建议他跟一群十岁的小孩去读初学者课程。

诸多的尝试和失败使他感觉自己就像只笼中鸟,但他仍然劝慰自己:

一个人不是总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是直觉告诉我,我总有擅长的东西……

我知道我可以成为与众不同的人!我也知道有一些东西在我心里,只是还不知道那东西究竟是什么……

一天,他拖着画架和油画颜料,顶着暴风雨来到一个沙丘上作画。

由于在狂风暴雨中,他无法像平常那样从容地使用颜料,所以他必须逼迫自己用更快的速度去解放双手和想象力。

结果,他创造出了一种“即兴、大面积涂抹颜料、各种色彩喷薄而出,没有任何形式”的新画法,开启了美术的新时代。❽

此刻,他才发现自己真正的擅长的就是这种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新风格,而之前那种试图精确还原人物每一个细节的主流画法完全不适合他。

唯一令人遗憾的是,37岁时他就去世了,仅生前的两三年成了他人生中最闪耀的时光。

但无论如何,他勇于探索试错和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使他没有辜负这一生。

“慢性子”的人,终将掌控这个世界

不管你是曾经的佼佼者,还是“慢性子”,到了人生的下半场,我们都无法回避寻找人生目标和使命这一关。

即使这并不容易,我们也应该主动转变,积极面对。

毕竟所谓的成功都需要在一个领域内长期探索、持续行动——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而相对来说,“慢性子”的人在这方面更具耐心和耐力的优势,譬如:

  • 他们愿意与时间做朋友,能成为长期主义者;

  • 他们不惧外界的眼光,能发挥“成长型人格”的优势;

  • 他们能更好地追随内心,觉察自我、追随价值……

所以,换个角度看,“慢性子”这个词并非贬意。

只要我们愿意成长、愿意改变,那么即使在最初的对战中溃败,我们依旧有机会卷土重来,并重新掌控这个世界。

当然,我承认本文的标题是有些夸张和不严谨的。

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因为真正影响和塑造这个世界的往往是那些“慢性子”的人。

即使这话听起来有些绝对,但多少也是成立的,因为就算掌控世界的群体里也有很多佼佼者,那他们也必然是完成阶段转变了的。

所以我还是坚持用了这个标题,希望它能鼓励到更多“慢性子”人群,也希望所有曾经因为“慢性子”而否定自己的人重拾信心和希望。

不管我们最终能否真的掌控这个世界,但我想我们一定能重新掌控自己的世界。

❶❷❸❹❺❻❼❽❾❿
本文参考资料
❶村上春树1949年出生,1978年开始写作,1982年开始跑步,年数统计至2021年。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❷学习这东西从来都是我的弱项……P149-151
❸❻体育运动上也是如此……P12&P156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❹好了,这下再也不用去上学了……无所谓胜负P13-14
❺当我成为“社会人”之后……P39
❼在那一刻,好像有什么东西静静地从天空飘然落下P32
《成长的边界》
❽凡高案例P120-124
>>> 热门关键词 <<<
空空利他主义中中终身学习空空
空舒适区边缘中中语言的力量空
空空认知驱动中空心理建设中空
空空空空反思中中创造空空空空
空空认知体系中中费曼技巧中中
空空空清晰力中中行动力空空空
空空刻意练习中中深度学习空空
空空空空跑步中中耐心空空空空
空空空空冥想中中写作空空空空
空空空空早起中中阅读空空空空
空空空元认知中中三重脑空空空
空空空空空空中中空空空空空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