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开启环火之旅 这两款“四川造”电磁阀保驾护航
刘涛 川观新闻记者 徐莉莎
2月10日晚间,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被火星引力捕获。“天问一号”由此进入环火轨道,成为我国首颗人造火星卫星,开启环绕火星之旅。
在成都温江,有一群人始终密切关注着天问一号的最新动态。他们生产的两款电磁阀,随同天问一号一起进入火星轨道,开始履行使命。
别看只是两款小小阀门,它们支撑了环绕器的“心脏”——轨控发动机和姿控发动机,保证天问一号发动机正常工作,以完成近火捕获段的环火轨道调整、环火科学任务段的在轨飞行任务。
这两款电磁阀,就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七院所属的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他们和天问一号的故事,要从5年前那个神秘订单说起。
只有序列号的神秘订单
老牌特种阀加工单位迎来新挑战
2016年,公司特种阀事业部收到某型号两种电磁阀的生产任务订单。这是一个专为航天航空工程任务生产专用特种阀的老牌加工单位,经历过各类急难险重的生产任务。
奇怪的是,这次的订单上只有一串序列号。已知的全部信息,就是需要生产某型号两种电磁阀近百台。技术指挥闫守红回忆,当时谁也没有把这份订单与几年后举世瞩目的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联系起来。
随后,技术部门收到了产品的图样和技术条件。技术人员们一看:任务清晰了,生产要求却近乎苛刻!
阀腔内孔、密封副密封面的表面粗糙度0.2微米,这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300;在30倍显微镜下进行对比检查,不得有多余物;在严酷的温度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密封性能。
小批量生产、超高质量要求,结合过去参与重大任务生产经验,公司管理层判定:一定是用于重大工程任务!
公司随即召开专题工作布置会,挑选党员骨干成员组成了专项任务团队。技术指挥闫守红带领工艺团队仅用了两周时间,就完成了两种电磁阀60多种零件的工艺编制任务,整整装满了3个文件盒。
生产要求近乎苛刻
各环节技术“大拿”使出看家本领
特种阀不同于普通阀门,生产流程复杂,加工难度大。电磁阀的大多数零件都需要十余道机械加工工序,多的超过20道;几种零件组合成部件,几种部件最后才能拼装成组件。
在加工过程中,“拦路虎”频频出现,“硬骨头”处处暗藏,各工种的技术“大拿”,纷纷使出了看家本领,竭尽所能做到“零瑕疵、零缺陷”。
阀芯组件是电磁阀的关键零部件,其中的非金属密封面为气密封面,对其表面光滑度要求极高。车工胡强生在恒温加工间里通过20余次试加工,车削出来的密封面达到了镜面效果,密封试验一次合格率达到了100%。
零部件研磨的精度要求也极高:不及头发丝1/16的微米级尺寸公差、能照出人影的表面粗糙度……已从事研磨工作33年的李坚,从研磨膏的调配、研磨套的尺寸设计入手,采用台阶式研磨套,对台阶孔进行研磨,满足了设计要求。
组装环节,装配团队在1万级洁净间里完成。在进行壳体部件、阀芯组件压配时,两种零件之间需要紧配合,零件本身无导向功能,稍不注意就会压偏,导致零件报废。团队自制了高精度导向压配工装确保“压得紧、压得正”。加工出来的压配组件紧实可靠、外观齐整。
为了让这些电磁阀能够经受住各种环境的严酷考验,他们自加压力,将每项技术参数自控精度提升了1倍,使电磁阀的使用性能达到最优。
2018年9月,数据包资料随两种电磁阀一同通过了客户的验收评审,产品实物质量和管理质量均得到用户高度认可,为型号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我国首枚火星探测器研制生产的直接参与者,看到自己的产品遨游在宇宙天际,该公司特种阀事业部总经理彭民心中倍感自豪。
回顾研制过程的点点滴滴,我们航天人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完成了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按计划完成了环绕器轨控发动机和姿控发动机两型控制电磁阀的交付。今天,两款电磁阀正式开始工作,大家辛勤付出的成果得到了展示。
对闫守红来说,自去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升空,她的心也随之开启了旅程,“就像对远行孩子的牵挂”。如今,看着从自己手里出去的两种电磁阀带着航天人的希望去完成使命,就像看着自己辛苦培养的孩子即将走向社会。“汗水没有白流,当初吃的苦都是值得的。”
据了解,天问一号预计5月中旬择机实施降轨,并软着陆火星表面,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进行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
本文图片由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