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36计 走为上
走为上计: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走为上
魏韩两军打的筋疲力尽时,齐军杀向魏国国都大梁。庞涓率大军回国,迎击齐军。
孙膑不与庞涓正面作战,因为魏军虽是疲惫之师,但齐军深入魏国腹地, 不利之处更多,装成害怕的样子向齐国撤退。
齐军后撤第一天,埋没做饭的军灶十万,然后一天天减少。追赶齐军的庞涓不知是计,以为齐军惧怕魏军,逃兵数量众多,于是带精兵日夜兼程追赶孙膑,结果在马陵道中了孙膑的埋伏。齐军万箭齐发,庞涓无路可逃,自杀身亡。
鬼谷子来信,劝其归隐,孙膑难违天意。田忌苦苦哀求孙膑,劝他留下,孙膑还是悄然离去,只留 下一套《孙子兵法》和他自己写的《孙膑兵法》。
引证解释
谓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语本《南齐书·王敬则传》:“ 檀公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水浒传》第十八回:“ 晁盖 道:'却才 宋押司 也教我们走为上计,却是走那里去好?’”亦作“ 走为上着 ”、“ 走为上策 ”。《洪秀全演义》第十回:“ 钱江 道:'黑暗官吏擅威作福,为足下计,倒是走为上着。’”《廿载繁华梦》第一回:“又见查办拿人的风声,一天紧似一天,计不如走为上着。” 蒋子龙 《机电局长的一天》:“他感到,内心的一些想法摆到桌面上是站不住脚的,还是走为上策。”参见“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文】
全师避敌①。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②。
【注释】
①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
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卦名解释见前二十六计注)。本卦六四,《象》辞:“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因为扎营或左边或右边,要依时情而定)并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按语】
古人按语说: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战略考·南宋》)。可谓善走者矣!
【解析】
敌方已占优势,我方不能战胜它,为了避免与敌人决战,只有三条出路:投降,讲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也是一半失败,而撤退不能算失败。撤退,可以转败为胜。当然,撤退决不是消极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与敌主力决战。主动撤退还可以诱敌,调动敌人,制造有利的战机。总之退是为进。
如南宋将领毕再遇与金兵对垒,有一天晚上,他拔营撤退,旗帜照常留在营内,并预先把一些活羊吊起来,把它们的两只蹄子放在鼓面上。羊受不了倒悬的痛苦,挣扎中两只前蹄便频频击打在鼓面上发出响声-----悬羊击鼓。金兵没有察觉宋军撤走了,几天后才发现宋军的营地空了,这时宋军早已远去了。这可以称得上是善于退却的了。
走为上,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著《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三十六计里面“走”为上计,可见中国人对走的偏爱。古人早就知道走是保存实力、逃避危险的最好的办法,不然也就不会有溜之大吉、一走了之的说法了。 古今中外“走”的办法可以说是千奇百怪,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全自己。有的人因出走而得势,有的人因出走而罹难,可见“走”这中间的学问是相当大的。
在我方与敌方的较量中,如果我方处于劣势,硬拼,是以鸡蛋碰石头,没有生路;屈服,永远受制于他人,更不可能有生路。惹不起,躲着走,方是求生求存求复兴的上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叫“走着瞧”。曹操也可以说是跑得有声有色。自从刺杀了董卓之后,一直是东跑西颠,濮阳败给了吕布,宛城又输给了张绣,赤壁被周郎火烧,华容道又差点死在关公刀下,到了潼关胡子也割了,袍子也丢了,在那些地方不跑命早就没有了,可曹操却坐了天下。
关羽是大起大落,过五关斩六将,要多威风有多威风,走出了水平,也走出了本事。可是到了走麦城,这一小步没走好,却把大英雄的命丢了。
还有一种走计,称为“弃权”,常用于国际国内各种政治场合。在评比、选举或决策制定等事件中,各路诸候争权夺利,都试图以自己的意志左右局势;或者弱小,哪一方都得罪不起,或者虽然强大,但哪一路神仙也不敢得罪,便宣称放弃参与表态的权利,在保留意见的同时,保留了其它许多东西,说不定还能坐收渔翁之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戴高乐将军如果不走,一直留在法国,可能命早就没了,可是他走了,等到回来的时候便成了法国总统。
唐明皇出走四川,把杨贵妃的命也搭上了,彻底暴露了他所谓爱情至上的嘴脸,可是皇上的江山保住了。
之余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者应冷静、客观地分析市场形势,预测市场前景,正确掌握“走”的艺术,其关键在于:
一是要果断地终止前景暗淡的投资和经营项目,减少亏损,降低负效益。
二是在企业运转顺利的情况下,预测到前面可能发生的情况,立即停止经营一些可能发生意外的项目。这虽然会减少一些盈利,但由于“刹车”及时,易于躲过市场不利的变动。
三是企业在竞争中遇到强大对手,实力对比不及对手时,应果断地退却,并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寻找新的市场,使企业转危为安。 无论在哪个领域,多种势力在接触与较量的时候,进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退更为必要,也就是说,走为上,走得巧走得妙,就能保全自己,甚至保全与自己相关的许多人与物。
何时走?怎样走?这里要随机应变,学问大得很。按语中讲的毕再通用缚羊击鼓蒙蔽金人,从容撤走的故事,就显出毕再遇运用“走为上计”的高超本领。
世间许多情形,是进是退,是留是走,难以说清。也许各位看客亲身经历后,可以审时度势,作出选择。
当姜维在祁山一带同魏将邓艾殊死战斗时,后主刘禅在成都,听信宦官黄皓的话,贪恋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后主荒淫,对国家前途不免忧心忡忡,一时之间,贤人逐渐离去,而小人却趁虚而入。当时有个名叫阎宇的右将军,什么功也没立,只因善于巴结宦官黄皓,居然爬得很高。他听说姜维在祁山战斗不利的消息,便求黄皓对后主刘禅说:“姜维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无建树,可以让阎宇代替他。”后主自然听从,便派出使臣,携了诏书,召回姜维。姜维正在祁山进攻魏军的营垒,忽然之间一天连来三道诏书,命他班师。他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回到汉中以后,姜维安排好人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见后主。可后主一连十天都不上朝。姜维心中十分疑惑。这一天来到了东华门,正好遇见秘书郤正。姜维问他:“天子要我班师,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郤正笑着回答:“大将军怎么还不知道,这是黄皓为了让阎宇立功,请求朝廷,发出诏书召回将军。后来又听说邓艾善于用兵,估计阎宇不是他的对手,这事才又搁下不提了。”姜维一听此言,不由大怒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奴才!”郤正制止他说:“大将军继承诸葛武侯的事业,责任大,职权重,怎么能那么感情用事?如果闹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维很感激地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第二天,后主与黄皓在皇宫后花园设宴饮酒,姜维领几个人直接进来。早有人向黄皓通风报信,黄皓慌忙躲到花园的一角。姜维来到亭下,叩拜后主,流着泪说:“臣将邓艾已围困在祁山,陛下接连降下三道诏书,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后主默默不语。姜维又说:“黄皓奸邪狡猾,专擅朝政,与东汉末年那些祸乱国家的宦官没什么两样。只有早早杀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宁,中原才可以恢复。”后主笑着说:“黄皓不过是一个供使唤的小臣,就算他专权,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维叩头说:“陛下今日不除黄皓,灾祸很快便会降临了!”后主说:“爱一个人便愿意他活下去,恨一个人便要他死,你怎么连一个宦官也容不下?”说着便命人到花园一侧去找来黄皓,让他向姜维叩头请罪。黄皓哭鼻子抹眼泪地说:“我不过是伺候皇上罢了,并不曾干预国政。将军千万不要听信外人的传言,想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就掌握在将军的手里,还请将军可怜可怜我。”说罢,又是叩头,又是哭号。
姜维愤愤而出,见郤正,将这些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郤正说:“将军将有大祸临头了。将军若有个三长两短,国家也就完蛋了。”姜维说:“请先生教我保国安身的办法。”郤正说:“陇西有一个地方,名叫沓中,那里土地十分肥沃。将军何不仿效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报天子,前往沓中屯田?这样,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轻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将军应早早去实行。”姜维大喜,道谢说:“先生的话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维上表后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诸葛亮,后主答应了,他便回到汉中。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听说沛公刘邦攻取咸阳后欲在关中称王,十分恼怒。在谋臣范增的建议下,项羽在鸿门设下酒宴,准备在席间寻机刺杀刘邦。刘邦刘邦深知赴鸿门宴凶多吉少,但项羽兵强势壮,如果不去便会有须臾之祸。于是,刘邦带着谋士张良、武将樊哙以及卫士来到鸿门。入席后,刘邦对项羽说:“我和将军并力攻秦,将军转战在黄河北,我作战于黄河南,但自己没料到先攻进函谷关,打败秦军。现有坏人散布流言,使将军与我发生了误会。望将军三思而后行啊!”这番话说得项羽心软了。范增见项羽无意杀刘邦,找来项庄舞剑,想伺机刺杀刘邦。张良的好友项伯看出范增的用心,于是也拔剑起舞,不时用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难以下手。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良授意武将樊哙入帐。樊哙仗剑持盾闯进帐中,目视项羽,怒发冲冠。项羽赐他一碗酒和一条猪腿,樊哙狼吞虎咽地喝了酒吃了肉,然后陈述刘邦的劳苦功高和赤胆忠心,指责项羽听信流言蜚语。项羽一时无言以对。
刘邦借口上厕所,与张良、樊哙一同出帐。樊哙护送刘邦抄小路即刻脱身。张良估计二人已走远,才回帐向项羽辞谢道:“沛公不胜酒量,不能亲自向大王辞行,特地让我带来白璧一双、玉斗一双奉献给大王和范将军。”项羽问:“刘邦现在何处?”张良答道:“他听说大王要责备他,心中恐惧,现已返回霸上了。”范增听说刘邦偷偷跑了,气急败坏地砸碎玉斗,恼恨地说:“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刘邦了。我们今后都要当他的俘虏了!”
在鸿门宴上,刘邦见项羽犹豫不决,以上厕所为名,借机脱身,确属明智之举。
4. 应用解析
新中易解《三十六计》之三十六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一、计名:“走为上”从历史故事中概括而出。例如宋朝毕再遇和金人守垒对抗,因为金兵强大,宋兵少,他便在一个夜里把部队完全撤走,只留下旗帜在阵地上。撤退前,他预先把羊倒吊起来,前边两条腿放在鼓上。羊被吊得难受,放在鼓上的两条腿不停地乱动,于是把鼓敲得直响。金人听到鼓声,没有察觉毕军已撤走。等几天后,金人才发觉,但毕再遇已去得很远了。
二、解语:根据师卦所示,处于劣势时,宜全军退却,以避免遭受损失。这么做也是符合正常用兵法则的。
三、易解:
1、“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是师卦六四爻的象辞,师卦的卦画是(010 000)。六四爻动,变为雷水解卦,解卦的卦画是(010 100)。以师卦六四爻象辞为主占,参考解卦。
2、“六四:师左次,无咎。”“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意思是说:六四爻,军队撤退暂守,免遭咎害,这也是通常的用兵方法。
3、“走为上”与连环计一样,都是用的师卦。但前卦是九二爻动,所以推演出连环计;此卦是六四爻动,结论就大不一样了。
六四爻象辞准确清楚地写着“退却”,直指其事,没有任何比喻、象征的词语。所以,此卦相对来说是最简单明了的,占卦人只须迅速按照爻象辞的指示行事即可。问题是这一退却的结论是如何从卦上推演出来的呢?
4、“师”是军队、兵众之意。从整体卦形上看,五阴追随一阳,九二爻为全军的主帅。从上下卦的对待体来看,上卦坤为地,表明敌人将多兵众;下卦坎为险,表明我方寡不敌众,因而危险。解救之道,如前卦九二爻动,便可用连环计来以少胜多。但此卦乃六四爻动,变为雷水解卦,全卦就有了两个阳爻,两个中心。
师卦变为坤为地卦后,失去了中心,便可引申出导致敌方混乱无序的计谋。师卦变为解卦,上卦敌方自己多了一个中心,便不会再追随九二。师卦中上卦为坤,坤为顺,表明敌人来势不凶猛,只是因为群阴无首的缘故。
六四爻动,使上卦坤变为震,震为雷,表明敌人的来势如炸雷般惊人。只是因为群阴有所归依,有了严密的组织,势力达于全盛。这时已无以少胜多的可能,除了投降或媾和外,只有一走了之。
5、走,在古语中的含义是跑。跑,分有组织有计划的跑,还是无组织无秩序的跑,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是退却,是避敌,是保全实力以利再战;后者是逃命,是溃败,争先恐后,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作为计谋的“走”,当然是指有组织有计划的退却,但其中又分善走与不善走者。不善走者,虽然保全了主力,但或因掩护所需,或风声走漏,多少总会损兵折将。善走者,神不知,鬼不觉自己已全师而退,敌人尚懵然不知。
6、从卦形上看,初爻在最下方,代表自己的营地;善走者在拔营而起时要瞒过敌人,必须用计。在师卦中,六四与初六相斥,表明敌人警惕性很高,施计易被识破。
六四变为九四,与初六阴阳相合;合好则有情,合住则不动,暗示我方此时只要造成部队尚在营中的假象,敌人便会按照我方的意愿来思维,不会起疑心。可见,“走为上”看起来最简单易行,但要做到“善走”,还须费些周章。
7、解卦的含义是解散、解除困境,表明凶兆已散,我军全师而退,为将来的胜利造成了转机。
四、按语:敌方兵力占绝对优势,我方不能战胜他,只有投降、媾和、退却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彻底的失败;媾和,是一半失败;退却,不是失败,而是转败为胜的关键。
三十六计故事之三十六——走为上
说的是轩辕氏板泉之战。走为上,就是在不利的情况下,要避免和敌人决战而撤走,走!并不是逃跑,而是有计划的退却,等待时机消灭敌人,所以叫走为上策。
据说,大约五千多年以前,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生活着很多氏族,氏族不断扩大或合并,逐渐形成为部落,几个部落联合起来,又成为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也可以叫部族。黄帝就是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一个很有名的部族首领。黄帝性公孙,也有人说他姓姬,名字叫轩辕。他这个部族,最早住在吉水,后来搬到了涿鹿,就是河北省逐鹿淮南一带。
黄河流域的西北方,有一个部族,首领是一个姓江的炎帝。炎帝这个部族,生活在江水附近。后来,炎帝看见黄河流域中游挺好,就带领部族逐渐向东南迁移,来到黄帝部族居住的地盘,跟黄帝部族发生了冲突,这样两个部族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当时啊,炎帝一心想把黄帝赶走,所以战斗刚一开始,他就带领部族向黄帝部族发动了猛烈地进攻。面对炎帝部族气势汹汹的攻势,黄帝心想:'现在炎帝和他的部族,气焰非常宽广,战斗力非常强盛,形势对我们很不利啊。所以决不能和他们硬拼,想个别的办法才行啊。’据说啊,黄帝这个人,一生下来就很聪明,很早就会说话,小小年纪就懂得很多道理。黄帝沉着分析了自己的不足和炎帝不足的各种情况。那时候,黄帝带领部族改变了游牧的生活习惯,开始了驯养家畜,种植庄家的农业生活。可他们过惯了游牧生活,要想完全改变,还做不到。不过这倒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行军打仗非常灵活。进行远途行军,只要带上牛羊就可以了。可炎帝部族呢,在这个方面就就不行啊。因为他们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只习惯农业生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要能把他们引到一个不长庄家的牧区荒野,他们的粮食就会发生困难,这样就可以一举打败炎帝部族了。想到这儿,富有雄才大略的黄帝决定,运用激动退却的战术,大刹步撤退。炎帝一看黄帝撤退了,心里非常高兴,以为黄帝害怕了,他就把手一挥,说了声:“追!”带着部族朝着黄帝部族猛追过去。
黄帝带领部族,一边撤退,一边不时地回过头来跟炎帝交战。第一战在河南,就是现在的开封郑州之间。第二战,在河北,最后来到了板泉。板泉在今天河北省东南,这个地方,地势很险要,是一个很好的战场。
黄帝带领部族刚一到板泉,就占据了有利的地形,站稳了脚跟,决定和炎帝进行决战。这个时候啊,炎帝只顾者带领部族,紧紧追赶黄帝,粮食根本送不上来。等到了板泉,炎帝一看:'诶呀,者非常荒凉,到处长着野草,就是不长庄家。’炎帝再看看自己的部族,一个个饿的肚皮都扁了,他的心不由得紧张起来。可黄帝部族呢 ,已经摆开了阵势,那就只好硬着头皮打吧。于是炎帝赶紧命令部族,也占据了有利的地形。
黄帝的部族,杀牛宰羊,早就吃的饱饱的了,一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黄帝大吼一声:“冲啊。”就带领部族朝着炎帝部族想猛虎一样杀了上去。这场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喊杀声在板泉的上空浓浓作响,地面上尘土飞扬,遮天盖日。最后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炎帝乖乖的服输了。
板泉之战结束以后,炎帝同意把自己的部族跟黄帝的部族合在一块儿,由黄帝担任首领,炎帝当副首领。这个炎黄部族,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雏形。后来咱们中国人把黄帝称做共同祖先了,管自己称做是炎黄的子孙了。
现在,我国陕西省黄陵县城的北边,还有一座黄帝庙和黄帝灵安,这就是来纪念黄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