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门人李之仪: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1048~1117后)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 沧州无棣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宋词中,爱情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题材,词人们对爱情的感受、体验也是因人而异,各有不同。在柳永眼中,爱情是一生的牵挂,“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在秦观眼中,爱情是坚贞,更是尊重与信任,“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贺铸眼中,爱情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挑灯夜补衣”;在陆游眼中,爱情是相思、更是无奈,“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当然,前面提到的爱情感受或者体验都是很“雅”的,实际上有很多诗词其实都非常的简单明白,甚至通俗易懂,譬如这首《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这首词读来,不知大家是否有一种清新质朴的感觉,一如汉乐府中的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愚以为宋词中有一首词,可与这两首相媲美,那便是李之仪的《卜算子》。《卜算子》中对于爱情的描写非常生活化,加之用词简单明白,更是成为了近千年中描写爱情的诗词中之佼佼者,几乎是人人皆知,不信你来读: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字端叔 。他是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官至原州(今属甘肃)通判。其《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一首为后世称道并广为传诵。

李之仪早年师从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熙宁三年(1070)进士,初授万全县令,后到鄜延军任职。元丰六年(1083)春回京。时高丽王王徽卒,朝廷委左谏大夫杨景略等前去吊唁。杨素闻李之仪清节贤名,才华横溢,遂奏请之仪同行,作为书状。出使途中,路过山东长清县孝堂山汉石祠时,曾题字于石祠的石柱上,大字楷书,共五行,现刻字尚存。这是他在山东留下的仅有的遗迹。

哲宗元祐初(1086)范纯仁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之仪遂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又为原州(今属甘肃)通判。与苏轼,黄庭坚,秦观交往甚密。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二年(1099),上调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

徽宗崇宁初(1102),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李之仪《与祝提举无党》说:“某到太平州四周年,第一年丧子妇,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脱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继见舍。第四年初,则癣疮被体,已而寒疾为苦。” 后遇赦复官,授朝议大夫,未赴任,仍居太平州南姑溪之地,以太平州城南姑溪河(又称鹅溪)为缘,自名“姑溪居士”,卒后葬于当涂藏云山致雨峰。

(一)苏轼挑选李之仪作幕僚

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到定州任职,在众多门人中挑选李之仪同行作为他的幕僚。“苏门四学子”之一的张耒不无欣慕地说,每隔几年见到之仪,他的学识和声誉都在看涨。如今朝廷中的大小官儿议论天下的学士,屈指数来,头一二名非之仪莫属。如今苏先生任职定州,估计朝廷中有一半人想跟去做他的幕僚,只是不好开口明侃。而苏先生却单单向朝廷申请要之仪。

除了秦观长得雄壮一些外,苏轼的门人几乎都是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谦谦君子。苏轼对李之仪的赞美是别具一格的:

若人如马亦如班,笑履壶头出玉关。

已入西羌度沙碛,又向东海看涛山。

识君小异千人里,慰我长思十载间。

西省邻居时邂逅,相逢有味是偷闲。

诗中苏轼把李之仪推崇为伏波将军马援、定远侯班超那类英雄人物哩,是把他看得分外重的哟!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是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李之仪一生职位并不显赫,官至原州(今属甘肃)通判,但他与苏轼的文缘友情却流传至今。他的《姑溪居士全集》中,收录与苏轼有关的作品四十余首;《苏轼文集》和《苏轼诗集》中收录与李之仪的有关作品二十余首。特别是苏轼晚年在遇赦北归的一年时间内,写给李之仪的书信多达七封。由此可见二人的情谊深厚。

在学问上,李之仪不像陈师道那样严守门户,早年拜在范中淹之子范纯门下。后来又拜苏轼为师。因此可称为三生有幸,没有浪费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前后两个老师都很看重他。范纯病危时,给儿子们口授遗表,专门请李之仪来记录整理,可见师生的情谊之深。

李之仪填写过一首流传千古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江之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借词中人之口,用看似平淡无奇,却含蓄深挚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暮年得到的爱情坚贞不渝之意。

(二)首任妻子胡淑秋系闺中奇人

李之仪的第一任妻子胡淑秋,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爷爷和老爸都是翰林学士,本人从小聪明伶俐学习勤奋,不仅精通文史,还精通算术。

大名鼎鼎的沈括,是当时有名的数学家,比胡淑秋年长16岁,也经常向她请教问题。

沈括有感而言,如果李夫人是个男子的话,我们必定是很好的朋友哟。

有一天苏轼登门拜访李之仪,胡淑秋在屏风后偷偷观察苏轼并偷听两人的谈话。苏轼走了后,胡淑秋不仅点赞高评苏轼是一代豪杰,还建议李之仪要和苏轼多多交往。她本人也成了苏轼的铁杆粉丝。

苏轼是个心胸开阔性格耿直之人,有不同意见爱直言不讳地表达出来,新旧两党都不喜欢他,不管谁上了台,都把他当作对手打击。宋哲宗亲政后他跟着旧党一起倒霉。在一个月内接到三次贬谪令,胡淑秋亲手缝制棉衣送给苏轼御寒。不少人因受苏轼牵连,被带上枷锁示众,胡淑秋竟然主动站出来,挂上一块牌子加入被示众者中。她边走边说:我看苏公是个好人,我自愿与其同罪,是要说明尊敬苏公的还有我们女人。

蔡京上台后打击旧党的范纯,李之仪被牵连进去,抓进监狱严刑拷打。丈夫入狱后,胡淑修立马典当自己的衣物首饰凑足路费,只身来到京城父亲家中,催促老爸快设法营救。等了好几天,发现老爸束手无策。胡淑修经过多方打听,得知有位官员家中有一份范纯的手稿,而其中的内容正好用来驳斥蔡京的诬告。胡淑修到这位官员家中要求借来看。

这位官员怕得罪蔡京,死活也不肯拿出来。胡淑修用重金买通这官员家的仆人,问清了房屋结构和手稿所藏之处,晚上黑纱蒙面,上房溜柱,硬是把那手稿偷了出来。胡淑修拿着手稿到与皇太后关系好的祖母处哭诉。最终为李之仪洗刷了冤情。

这事惊动了朝野,大家都啧啧赞叹,皇太后特宣她进宫抚慰,并赐她凤冠霞帔。

(三)继任妻子杨姝照顾老迈端叔

由于蔡京作梗,李之仪出狱后没有官复原职,而是贬到太平州被编管(与苏轼的处境一样)。黄庭坚原是太平州知州,被贬官后在此闲居。两人同为苏门中人,平素就交好,真是他乡遇故旧了。

黄庭坚为李之仪接风洗尘,特意招来本地色艺双绝的歌伎杨姝在席间演奏,杨姝只有十几岁,为两人弹了一曲《履霜操》。范仲淹很爱弹琴,但终身只弹《履霜操》这首曲子,因此被人称为“范履霜”。两人听后不觉同气相求深深感动,黄庭坚填了一阙《好事近.太平州小伎杨姝弹琴送酒》。李之仪以黄庭坚词的韵脚合了一首《好事近.与黄鲁直于当涂花园石洞听杨姝弹履霜操,鲁直有词,因次韵》:

相见两无言,愁恨又还千叠。

别有恼人深处,在懵腾双睫。

七弦虽妙不须弹,惟愿意醉香颊。

只恐近来情绪,似风前秋叶。

后来黄庭坚被调离太平州,没有好友相伴的李之仪,过上了枯燥无趣的生活。更加不幸的是,来到此地的第三年,他的儿子、女儿和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妻子胡淑秋相继去世。李之仪十分悲痛,将亡妻安葬在自己的双亲墓旁,并撰写了《姑溪居士胡氏文柔墓志铭》以作纪念。时年57岁的李之仪疾病缠身,加之前途无望,真格是了无生趣矣。

在他人生最无望之时,杨姝来到了他的身边,再次为他弹出那首《履霜操》,用琴声抚慰着茕茕孑立的李之仪,助他走出亲人们离世的痛苦。

寒来暑往,两人的感情日渐加深,年近花甲的李之仪与比自己小四十岁的杨姝结为了连理。婚后李子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滔滔奔流的江水,李之仪满怀深情地填写出流传千古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江之尾......

文末感言:李之仪和他老师苏轼一样,虽然一生坎坷,但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苍天也留情哟,苏老师有三个女性接力陪伴终身,李之仪也有两个女性接力陪伴终身,是不幸中的万幸啊!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此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相通。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贯串始终的抒情线索,以“日日思君不见君”为主干。分住江头江尾,是“不见君”的原因;“此恨何时已”,是“不见君”的结果;“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是虽有恨而无恨的交织。有恨的原因是“不见君”,无恨.的原因是“不相负”。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这样新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净的语言、复沓的句法的结合,构成了这首词特有的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毛晋《姑溪词跋》:姑溪词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至若“我住长江头”云云,直是古乐府俊语矣。薛砺若《宋词通论》:李之仪的词,很隽美俏丽,另具一个独特的风调。他的《卜算子》,写得极质朴精美,宛如《子夜歌》与《古诗十九首》的真挚。《唐宋词鉴赏集》:李之仪的《卜算子》这首词,是一阕歌颂坚贞爱情的恋歌。有较高的艺术性,很耐人寻味。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李之仪《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天不老,人未偶。——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霜风洗出山头月。——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

一阵落花风。——李之仪《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

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李之仪《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五云深处蓬山杳。——李之仪《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帆来帆去,天际双阙。——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正佳时,仍晚昼。——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寒轻雾重银蟾小。——李之仪《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李之仪《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小雨湿黄昏。——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恰似当时枕上闻。——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迎得云归,还送云别。——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李之仪《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李之仪《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清愁满眼共谁论。——李之仪《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云山千万重。——李之仪《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

凌歊望断音尘绝。——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

江山重叠倍销魂。——李之仪《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不知今是何时节。——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

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客舍宛如村。——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枕上挹余香。——李之仪《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

春风归路长。——李之仪《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

雁来书不到。——李之仪《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

人静重门悄。——李之仪《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

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空向梁间觅宿痕。——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好事无人载一樽。——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