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这么多年来,在很多的地方,如育儿群,我都能够遇见那么一些人,在我说出某些他们不了解、不知道、不懂得的东西或观点时,他们就像老鼠那样地跳出来咬我、骂我。我觉有趣,这人的视野,怎么就那么局限,这人怎么就那么的喜欢,用自己有限的认知所营造出来的舒适区,却不舍得去打碎它,重建它。
可实际上,养育儿童的关键与核心,即是打破自我认知局限,不断用我们这一生的有限生命,来去探行这世界的无限未知。而这,不一定要去走遍万水千山的呢。在这人世间,有太多的人,身遍地球各大角落,可那思维与认知,仍旧是局限如笼。一个持拿局限如笼的思维认知的成人,怎么能够将那思维不受僵持的儿童,给养育好呢。当然,在一定程度来说,这走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确实是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野的。
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虚己之心,要懂得去向内建设自己。不要成为那个,只是获取资讯,却不懂用脚丈量土地的传信人。不要闻见儿童的某些言行举止,看似不符逻辑,貌似不合常理,自己就在做评判,下决断。相反,我们要多去做探究,去好好厘清楚,儿童这些言行举止,是在诉说什么,表达什么,传递什么。如有不懂,也许,我们可以去查阅资料。世界很大,我们的所知与所见,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而在有些时候看来,我们的所知,与所见,极有可能会是错的,是不够恰当的。
而这,李辛亦有说的呢,他告诉我们说,“如果用我们有限的所知来揣度妄议,恐怕不太明智。没有实地的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过多看看书,能减少我们的浅陋、鄙薄”,所以说,在日常生活里头,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不要因为看起来不科学,就把门关上,这样会让我们永远不能理解它。有疑问的部分可以先放着,对任何当下还不明白的东西,可以有这么一个心态,这样会对我们日后的理解和贯通留一条路”。不然,我们会是错失很多东西的。
所以说,生而为人,不要偏激,不要局限,不要狭隘。这会带给彼此诸多的冲突,与矛盾。要去调校自己,不间断地。我们的头脑认知、思维角度、观察视角等,只是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的一个透镜面,但那不会是绝对的正确,永远的真实。而儿童或他人的认知,不一定就是错的,是不真实的,是不对的。
第十一章
在日常生活里头,我常会说这么一句话,世界很大,人类很小。我们的所知与所见,更多不过是那偌大冰川的一个小点罢了。所以说,我们自身的认知,与观点,真的是很微不足道。是可以被打破的。要谦卑,要真诚,要含蓄,要内敛。而这,适用于世间的每一领域。这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与不同专业,只是人类的探索角度,和观察视角。
而这,我在李辛的书中,第十一章,同样是有所看到。他说:
我们要避免站在自己所知的那一小片光亮里,怀疑和推测未知的世界。就像晚上走在山里,能看到的只是灯可以照到的那一片。很多人的判断就是这样一个模式,所知不多,涉猎有限,见识不广,读书太少,却常常以自己有限的认知来思维判断未知领域。
……
每个人的所知所见,有其局限性,局限有的来自外界,更多的是自限。就像前段时间流传的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问题太多。”借用这句话,很多人对于未知领域的批评与怀疑,很多时候是“见得太少,主观太多”。
…
也因此,我认为,在日常生活里头,我们要多去观察自己,避免放纵自我,让她走向傲慢与狂妄。人容易因了持拿某种认知而狂妄傲娇。傲娇是不可取的。我常会警醒自己道,你的所知,只是这偌大星球的一个微尘,随时可被推翻。世界就是这般的样子,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而后发现,在养育这路上,我就慢慢地成了那个,一边往山的高处努力跋涉,一边在自己的身后,留下文字标注的人儿。我相信,在我身后,会有很多的人儿,一边跋涉,一边记录。而他们的所知与所见,及所行,不一定就是我文字所记录的那般样子。一花一世界,一路一风景。
要有所懂得,这通往泰山顶端的路,是有很多的,而不管是选择哪条路,只要我们懂得往那山顶的方向去努力,终有一天,我们都能抵达山顶,靠近云端,看见世界的更为广阔。
所以,今生今世,生而为人,要去出发行走。要去跋山涉水。我们爬得高一点,目及之处的世界,往往会是宽一些,那就也不容易被自身已有的所知见左右。人会出现所知障,多半都是地处低谷,一叶障目的了。
第十二章
喜欢李辛,是因为李辛的很多观点,都与我的观点,有着某种程度的异曲同工之妙。尽管,我们深处不同的领域,他是名人,我是凡女。也许,人间的有些东西,是有感通之效的,是能让我们如见知音的呢。
如,在阅读上,我就是李辛所说的那样,“什么东西让我心动了,才会去读,才会在生活中尝试”。这在习惯于用脑、以外在的名人推介、品牌效应等为标准的逻辑时代,我的这一阅读方法,难免会是让人深觉有病。是太自我的了。
因为,我活得太随心了。随心得让不少现代人都错以为我是克制能力尚且不够的人儿。其实,我是尊重自己的身心感受,尽可能地相信自己的感觉。并将这一做法,给用于自家孩子的日常养育。哪怕外人错以为我是宠溺孩子,亦是旁若无人般地我行我素。我相信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书籍,就是上好的佳作。
也因此,在学习上,在阅读上,我会翻阅经典,但又不拘泥于经典。我在翻读中国古书的同时,也会涉猎其他文明的好书。并不时地瞧瞧现代流行作品。如果说经典古书是食物的主餐,那畅销书就是甜点来着,于闲暇之时,读读亦是无妨。畅销书是当代脉动的音符。人在回望古人的同时,也要了解当代。毕竟,我们的肉身,活在当代。
第十三章
《经典中医启蒙》的最后一部分是对话来着,是李辛医师与其他人的对话。我摘录两段Dr.HeinerFruehauf(傅海呐教授)的观点。他是美国国立自然医学院经典中医学院的创办人。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我们打从刚出生,婴儿随便怎么弄,他的身体、思想都是非常柔软的。你从外面给他灌输一个模式,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现在我长到50多岁了,觉得非常不好意思,我在20几岁,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生了第一个孩子,把非常不成熟的观念灌输给孩子。
…
西方人有他的框框,老人有他的框框,中国人一到西方就很害怕寒气,一脱鞋一定要把别的鞋穿上,不然马上会感冒,但是西方人没有这个概念,所以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的麻烦。我们都是人,不是男的,不是女的,不是中国人,也不是西方人......完全开放,就不会留在某个框框里。如果你因为自己是个德国人就很高傲,那你就把自己封闭在框框里了,就会有很多限制你的东西。所以,我觉得非常幸福,最起码我心里没有这样的观念]。
其实,作为母亲,我渐渐意识到,在孩子年幼之时,每个父母都会给他们灌输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生命观。或多或少。所以说,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能够不受原生家庭影响的孩子,不曾生活在原生家庭里头。
但,似乎不多父母能够去质疑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生命观。想来,我们都对自身持有的头脑认知、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笃信不疑。可忘了极其重要的一点即是,也许,我们自身持有的所有这些,都是一个框架,一个角度,一种标准,在像囚笼那样地囚禁着我们的今生,与今世。绝非真谛。
也因此,我常会反省自身,并对自身持有的头脑认知、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进行新的过滤。用心留下精华,努力舍掉杂质。人如水,于悠长河床,行走多时,自会留存杂质。不然,稍不留神,我们便会给予孩子杂质,为那纯洁而透亮的内心,带去阴暗雾霾。让他们走向囚笼,进入模式的框架,不得自由。
人要自在,在于那心,不被囚禁,不为所困。心若无束,哪怕居于一隅,亦能将自己给活得赛如神仙。不然,我们与孩子,就是遍及全球,吃遍美味,赏遍美景,也是不痛快,不自在的。在我看来,在这人世间的最大囚笼,是自己的心,被框死了,了无生气,亦无活力。所以说,生而为人,要懂得去奋力打破,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人设囚笼,更要懂得带给孩子心的自由。而那肉身,却完全可以是居于方寸之地的呢。
最后
在有着多年经验的职业针灸医师李辛的《经典中医启蒙》这本书里,有不少的内容,是超越你我思维认知的。我虽有学中医,但那只是拿来保健,资质浅薄,自是没法对其做轻易评断的呢。
故而就将那中医的相关内容,都给过滤了,只选落地的能带给自己生活帮助的阅读与教育部分,做分享。余下的部分,如超越自身思维认知的那些内容,我就保留看法,不轻易去质疑或否定。
也不会轻易去相信。在我看来,书籍的真正用处是优化生活。信或不信,不是阅读的获益。所以,不论是读什么类别的书,将那能够优化自身生活的句子、段落、章节等,给抽出来,舍掉别的其他,就已是有所足够的了。
人这一生,时间短暂,我们都只能是将精力的更多,用于自己所爱之事上。余下的东西,无需耗费太多的时间,不必给出太多的精力,不须苦心研究。人这一生,在自己心动之事上,一心一意,就是在活自己,是真的点亮人生。